側風向起飛降落訓練完成之後,航母編隊保持航向繼續向外航行。

艦隊繞過了虛擬的雷雨區後,偵察機群也確認了模擬的可疑目標的身份。

訊息通報到指揮部之後,兩艘航母的航空編組再次忙碌起來,開始準備正式的空襲。

模擬作戰的具體細節和流程是指揮們自己確定的。

不過航母作戰本身的邏輯和思路,都是朱靖垣設計航母的過程中提供的。

在這個世界的普通工匠們看來,朱靖垣既然設計出了航空母艦,也理所當然的能夠想到該如何發揮這種新戰艦的作用。

但是實際上,如果不是朱靖垣有前世的經驗,單純的從想到把飛機放到戰艦上,到真正造出設計相對合理的航母,就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

而如何在戰爭中發揮航母的作用,所需的時間可能比設計航母本身更加漫長。

在原本的歷史上,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從二十年代初,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前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都沒有完全弄清楚航母應該怎麼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各國利用過去二十年摸索出來的經驗,做出了一些讓人感覺眼前一亮的戰術,但也搞出了一些讓人眼前一黑的操作。

例如英國的光榮號航母,竟然孤零零跑去給空軍運飛機,就帶了倆老式驅逐艦護航。

結果遇到了德國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這兩艘在高速戰列艦中吊車尾的傢伙,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獲得了絕無僅有的戰列艦擊沉艦隊航母的殊榮。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實戰經驗,才讓他們基本弄明白了這種新戰艦真正合理的用法。

現在,朱靖垣把這些經驗教訓都拿出來,以自己的設想的名義告訴了大明海軍。

他們直接按照這個思路訓練,應該能少走十幾年的彎路。

目前是以美式全甲板攻擊模式為基礎,加入了一些後世的航母作戰和排程的思路。

正式發動攻擊的時候,要聚集出足夠大規模的機群,形成叢集式的攻擊。

朱靖垣趴在窗戶上,看著編隊離開的機群,表情頗為沉重的唸叨:

“如果是在實戰中,面對勢均力敵的敵人,這些飛行員不知道能回來多少……”

朱仲梁和朱簡烣,以及其他的督軍們,聽了這句話都有些想法,但是都沒有開口說出來。

航母的飛機投放炸彈和魚雷的命中率,當然是比戰列艦的炮彈要高的。

但是在制導武器成熟之前,飛機也要堆砌攻擊密度。

同時發動攻擊的飛機足夠多,敵人的防空火力才能夠顧此失彼,輪機才能疲於應付。

然後己方才能取得足夠多的有效命中。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時代的飛行員和飛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消耗品。

朱仲梁和高階的軍官都明白這一點。

但是軍官們並不會覺得這種思路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戰爭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古代士兵要挺著長槍向前走,對面可能要衝著馬匹往槍陣裡面衝。

古代衝鋒陷陣的將軍,身邊都有一群貼身護衛,在戰場幫將軍抵擋亂刀亂槍。

火槍成熟了之後,戰爭更是直接拼人命,雙方都站住了互相槍斃,看誰先扛不住。

這時候不要求士兵有多高的技術,只要能夠站住了朝對面開槍就行了。

到了塹壕戰時代,更是要有足夠的人命去封堵敵人的槍口。

所以“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幸運的是,現在大明的技術進步神速,短時間內都不會有勢均力敵的對手了。

雙航母編隊連續實施了兩次打擊,目標是被圈出來的一片海域,設定哪裡也有一直敵人的戰列艦編隊。

大明兩艘航母上起飛的戰鬥機,把攜帶的彈藥傾瀉到了這片海域。

根據偵察機的判斷,理論上的打擊結果很不錯。

目前泰西各國的戰艦,不光水平裝甲非常有限,防雷設施也非常的初級。

模擬目標以泰西各國的戰艦為標準,那基本上就是碾壓局了。

到了當天傍晚時分,所有飛機返回了航空母艦,一天的模擬演練正式結束。

當天晚上,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孫兩個直接留在了航空母艦上。

在主要將領和督軍們的陪同下吃了晚飯,然後就直接回到了船上給兩人準備的房間。

朱仲梁屏退了閒雜人等,開始問自己早憋了大半天的問題:

“靖垣,以你的經驗判斷,航母編隊要達到什麼狀態,才能算是完全成熟了?

“能夠應對夜晚和比較惡劣的海況,可以拋開戰列艦完全獨立作戰嗎?

“你白天的時候說過,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是無線電探測。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相對比較重要的技術,能夠幫助航母編隊迅速成熟。

“最終完全壓制戰列艦,獨立掌控海洋的呢?”

無線電探測裝置,其實就是雷達,不過雷達是音譯,無線電探測才是本來含義。

主動朝著特定的方向發射無線電波,然後接受和分析反饋回來的無線電波。

根據無線電波的特徵,判斷這個方向上是否有目標,以及目標的方位、距離、型別。

日本人將這種裝置翻譯成“電探”,其實可以算是比較準確的。

無線電探測的原理很早就被提出來了,甚至可能比無線電通訊都要早。

這個世界上也早就有了相關研究,但朱靖垣插手之前並沒有受到太高的重視。

朱靖垣專門提醒過之後,大明工部和皇室財團都很快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在無線電探測的方向上努力攻關。

朱仲梁也是知道這些專案的大致進度的,能不能實用化也不是朱靖垣一句話決定的。

現在朱仲梁想要知道的,想要跟朱靖垣討論的,並不是這一項技術本身。

關鍵問題其實是——航母艦隊怎麼才能成為海上霸主。

如果反過來站在戰列艦的角度看,那就是要探討戰列艦是怎麼淘汰的。

這個話題其實有點大,朱靖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按照我的理解,航空母艦掌控海洋,與戰列艦退出戰場,這兩件事情並不是因果關係。

“只是海軍艦艇的攻擊能力與防禦能力的對比,從相對均衡到逐漸走向失衡的過程中,形成的幾個比較重要的節點。

“戰列艦應該會被淘汰,而被淘汰的其內在原因,應該是科技發展導致的攻守失衡。

“除了無線電探測,航空母艦和飛機,這些技術應該還包括魚雷、火箭彈、制導武器等。

“這些技術會讓攻擊越來越有效,讓防禦越來越困難。

“等到了無論怎麼堆裝甲,都玩法抵禦敵人的進攻的時候,雙方都只能完全放棄防禦,追求極限的進攻能力了。

“爭取在自己被摧毀之前,將敵人徹底摧毀。”

朱仲梁聽了默默的點頭,然後看著朱靖垣等下文,因為明顯有東西還沒說完。

朱靖垣一邊整理思緒一邊繼續說明:

“這個過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會說到了某個節點,戰列艦的裝甲忽然沒用了,戰列艦就可以直接退役了,航母瞬間就不需要戰列艦陪同了。

“這是一個量變不斷累積,最終產生質變的過程,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我認為可以大致分成這樣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組合完成,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狀態。

“現在航母的打擊能力已經非常強了,十架雙發攻擊機就能攜帶二十枚魚雷,關鍵是打擊距離是任何傳統戰艦無法望其項背的。

“第二個階段是全天候航母和全天候作戰飛機的實現。

“是沒有外界直接干擾的情況下,飛機要能在夜間起飛和降落和攻擊,能夠在中小規模的降雨和風浪中起飛降落。

“能夠提前發現高強度的暴雨和雷電,並引導編隊提前躲避。

“無線電探測和通訊,就是這個階段的關鍵技術。

“飛行員透過無線電和母艦以及同伴溝通,需要透過無線電和空勤交流,配合燈光訊號引導完成起降操作。

“要讓無線電探測足夠的準確。

“足夠精確的無線電,才能讓飛機能夠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透過無線電探測和確定目標的相對準確位置,然後發動攻擊。

“其中無線電通訊已經基本成熟了,難點是無線電探測的準確實現。

“解決了無線電技術難點之後,母艦如何與飛行員對接和溝通,用什麼樣的訊號指揮飛行員在夜間起飛降落,如何協調發動攻擊,就都是可以透過摸索和訓練實現的了。”

朱仲梁聽到這裡再次點頭:

“所以,等到無線電成熟了之後,我們就能直接放棄戰列艦艦隊了嗎?”

朱靖垣也稍微考慮了一下

“我覺得不行,有了全天候航母和飛機,戰列艦已經失去了作為攻擊主力的價值。

“在和惡劣海況下也用不到戰列艦了,戰列艦就只剩下為航母護航一種用途。

“但這種用途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雖然已經非常微小了,但仍然存在。

“我們仍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避免意外遭遇的情況,軍事上必須有必要的保障。

“在所有任何型別的戰艦中,沒有任何一種能夠做到戰列艦那麼耐打。

“在這樣細微的不可替代性的基礎上,再加上戰列艦本身是良好的指揮平臺、最穩定的防空平臺、火力支援平臺,也是最有威懾力的戰艦,仍然需要繼續存。

“我估計,這個過程至少要維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朱仲梁聽了之後有點遺憾,難道自己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純航母編隊了嗎?

應該未來的純航母編隊,應該是什麼樣的組成和姿態,朱仲梁也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

所以現在也不是特別的失望,所以慢慢的點頭:

“這幾年先把航母的基本應用訓練好吧,既然戰列艦會相對長久的存在,那麼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真正退出戰場和現役呢?”

朱靖垣現在已經心裡有數了:

“第三個階段,是航母編隊打擊能力的全面升級。

“航母或者航母必不可少的護衛艦,要有近距離威脅戰列艦的能力。

“意外與戰列艦遭遇的時候,要有至少一種能夠立刻釋放出來,迅速命中到戰列艦身上,並能夠將其摧毀的武器。

“這樣的航母編隊即便沒有戰列艦護航,也仍然能夠與戰列艦正面近距離對抗。

“最起碼能夠互相摧毀,或者說兩敗俱傷。

“這樣戰列艦就徹底失去了不可替代性,是否繼續建造戰列艦完全取決於成本,以及其威懾力是否還有切實的殘留。

“而戰列艦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

“所以,如果我們的競爭對手發現戰列艦已經沒有價值了,沒有繼續建造戰列艦,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建造了。”

朱靖垣停頓的這一瞬間,旁邊的朱仲梁下意識的追問了一句:

“這種武器不是魚雷嗎……額,不對,魚雷不夠迅速……而是……導彈!”

朱仲梁想到那種武器是什麼了,導彈啊!

世祖皇帝留下的冊子上面,雖然沒有直接說過那種武器與戰列艦淘汰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朱靖垣這麼一捋,就一下子清晰起來了。

航母並不能獨立淘汰戰列艦,導彈也不能獨立淘汰戰列艦。

但是兩者配合起來,形成的現代航母加導彈巡洋艦(驅逐艦)的作戰體系,完全覆蓋了戰列艦代表的傳統炮艦艦隊的作用,關鍵是效率要好很多。

戰列艦沒有被某個新武器、新艦種直接對位取代。

他在新的體系中失去了不可替代性,自然也就沒有人會繼續建造了。

朱靖垣說到這裡的時候,就想到了一個咋聽很扯淡,其實也有一定道理的邏輯。

二戰結束之後,英法最終沒有保留戰列艦,前衛和讓巴爾都是剛建完就拆了,美國也最終將所有戰列艦退役。

這種選擇的直接原因是他們的對手紅色露西亞沒有戰列艦。

那時候航母已經能夠夜戰了,導彈也已經基本成熟了,戰列艦的作戰價值已經沒了。

最後的意義,就是持續上百年的大艦巨炮時代的影響力。

戰列艦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強大的象徵,也就是威懾力仍然存在。

如果毛子當時真的把自己戰列艦建造出來,英法這倆泰西扛把子多半會打腫臉充胖子。

英法應該會繼續保留前衛、喬治五世、黎塞留、讓·巴爾這些新銳戰列艦。

美國更加會繼續維持更長時間的現役戰列艦編隊。

反過來也是一樣,鋼鐵慈父和設計團隊確定24型戰列艦的設計指標的時候,最初是按照對位蒙大拿的標準來的。

鋼鐵慈父和情報人員判斷,蒙大拿的停建只是世界大戰導致的,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可能會繼續建造蒙大拿。

與此同時,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法也在繼續建造戰列艦。

鋼鐵慈父以為他們是在造更新銳的戰列艦,比如說什麼阿爾薩斯以及獅子之類的東西。

但是後來更加準確的情報顯示,英國人造了個裝老奶奶假牙的前衛,法國人只是把戰前剩下的讓·巴爾完工。

於是鋼鐵慈父就降低了24型戰列艦的標準,從對位蒙大拿改成了壓制衣阿華,噸位被限制在了七萬五千噸。

他們認為衣阿華級擁有九門十六英寸主炮,十九英寸的主裝甲帶和三十五節航速。

由於目標仍然過高,直到53年鋼鐵慈父離世,24型戰列艦都沒有正式開工。

紅色露西亞的新領袖玉米帝,在海軍上的思路與鋼鐵慈父明顯不同。

玉米帝確定戰列艦本身已經沒有意義了,就是慈父的面子工程,造出來也是擺著當樣子。

本身就反對慈父的玉米帝當然不會繼續建造包括戰列艦在內的傳統火炮戰艦。

於是24型戰列艦的設計直接取消,半成品的82型巡洋艦在55年直接拆毀,68改型火炮巡洋艦未完工的四艘也直接取消拆毀。

另一邊,英國的前衛54年退役,60年拆毀,喬治五世、約克公爵、安森、豪四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都57年到58年出售解體。

法國的讓·巴爾在55年才最終完工,到57年就直接轉入了預備役,黎塞留也在56年轉為訓練艦當宿舍用,58年轉入後備役。

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的最後兩艘,五號艦伊利諾伊號、六號艦肯塔基號,在戰爭期間沒有建成,但是也沒有拆解,直到58年才最終決定解體。

四艘完工的依阿華級戰列艦,也在58年全部完成編入預備役,並被封存在港口。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未完工的三號艦夏威夷,也拖到了58年才拆解,完工的阿拉斯加和關島也拖到了60年才最終解體。

這些大型火炮戰艦,他們的退役、出售、拆解當然是受到很多代原因影響的。

不過其中根本的原因,顯然是航空母艦和導彈時代到來,讓她們失去了實際作用。

同時,紅色露西亞不準備繼續建造戰列艦,可能是相關決定被做出來的重要契機。

這兩個原因,一個是必然,一個是偶然。

如果玉米帝繼續堅持建造戰列艦,就算是隻是放著半成品的戰艦專案不停止,歐美各國的戰列艦多半也會對應的繼續保留更長時間。

鋼鐵慈父的去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