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垣的腦子裡面,有上輩子的近代海軍艦艇發展脈絡,以及大量的後人總結的經驗教訓。

站在這些理論基礎之上,要怎麼規劃大明帝國未來三十年的海軍艦艇體系呢?

單純考慮建設和使用總成本,可以批次建造足夠多的戰列巡洋艦,作為當前時代的主力。

等到航母戰術成熟之後,再用新技術對這些老戰巡做全面的升級改造,裝滿防空炮去給航母當防空護衛平臺。

直到制導武器完全成熟,大型火炮主力艦完全淘汰。

整個過程中可以不再建設其他的新型無畏式戰列艦。

在原有的歷史上,無畏式戰列艦和戰列艦巡洋艦從誕生到淘汰,生命週期總共也就五十年出頭。

在這個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引導和加速,這個週期會再次縮短,可能只有三十到四十年。

一艘主力艦的壽命差不多就是這麼多年。

單純的從建設和使用成本考慮,的確是可以制定這樣的計劃。

但是,如果考慮維護制海權,維護更重要的世界海洋霸權,保持戰略威懾力的需求,就不能這麼幹了。

當前的世界的局勢,非常的接近自己上輩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情況。

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全面鋪開,武器裝備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

以目前泰西人的工業技術水平,估計十幾年後就能造出四五萬噸的無畏式戰列艦了。

二十多年之後的話,如果英國去學朱靖垣上輩子世界線的日本,搞出六七萬噸戰艦都不是不可能。

到了那個時候,如果大明還是隻有類似聲望的戰列巡洋艦,顯然是無法遏止他們使用戰列艦決戰的衝動的。

所以在航母形成戰鬥力之前,大明不能只有類似聲望的戰巡當主力,也得有類似衣阿華乃至大和的新銳戰列艦。

再考慮大明的國際地位,就算是航母已經初步形成了戰鬥力,也仍然不能直接放棄超級戰列艦。

巡洋艦出身的航空母艦,還需要在實戰中證明自己,要將多艘戰列艦送進海底養珊瑚。

讓所有的海軍國家都確切的明白,航母對戰列艦擁有絕對優勢,航母可以成為海戰的絕對主力,直至切實形成戰略威懾力。

在此之前,大明仍然需要繼續保有多艘超級戰列艦。

如果沒有類似二戰的戰爭發生,航母無法迅速的證明自己的話,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

在這種情況下,超級主力艦就像新世紀的超級核動力航母一樣,是支撐帝國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支點。

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他們的意義,不存在不能打仗就浪費的情況。

除非像上輩子的日本那樣,把大和保密保到淘汰才拿出來……

大明現在的國際地位,與二戰前的本子截然不同,更加近似於新世紀的美國。

所以大明的超級戰艦,會公開的宣傳和展示。

就像朱靖垣之前跟老皇帝說的那樣,她們會是帝國和海軍的榮耀與象徵。

這樣考慮過之後,要怎麼規劃未來的戰艦設計?

先造一批類似聲望的戰巡,過十幾年再造一批超級戰列艦?

還是和上輩子的歷史脈絡上一樣,戰巡和傳統戰艦一起造?

等待相關技術成熟之後,合併兩個線路的技術,形成完全體的“新銳高速戰列艦”?

但是,既然作為穿越者,已經知道高速戰列艦是無畏艦的完全體,自己還知道他們新銳的地方具體是什麼。

自己能不能跳過戰巡和傳統戰列艦,現在直接去設計建造高速戰列艦呢?

一步到位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搞個半成品出來應該問題不大。

末代的新銳高速戰列艦上,很多設計與技術水平關係不算太大,很多都是新想法和思路,以及經驗教訓積累形成的。

例如重點防護設計、水平裝甲與核心裝甲盒、傾斜式主裝甲、多層凸出防雷結構、水中彈的應用與防禦、裝甲剝被帽設計、風帽被帽穿甲彈等等。

這些技術大部分能夠很快復現出來,可以與小水管燃油鍋爐和蒸汽輪機技術一起,直接應用在激進版的無畏艦設計上。

至於完善的損害管制方案、完善的防空武器和指揮系統、更好的觀測和射擊指揮系統、雷達和彈道計算機等等。

這些現在都還不夠成熟,或者是還沒有成型的技術,可以提前在艦體設計上留出空間餘量。

然後主動推動相應技術的發展,等到其基本成熟之後,透過升級改造裝上去。

到時候這個半成品的高速戰列艦就可以變成完全體了。

在這樣的框架下,高速戰列艦成為完全體之後,戰鬥力肯定是不用擔心的。

關鍵是半成品時期的戰鬥力……

似乎也不用太過擔心。

這種設計的戰艦,防禦力肯定超過傳統戰巡,抗沉性應該也不弱於傳統慢速戰列艦,也就是軍迷們戲稱的鐵王八。

但既然是高速戰列艦,那最關鍵的還是航速了。

如果航速上不去,那她就是一艘防禦設計更新潮的鐵王八。

如果需要過度拉長動力艙,削弱防禦或者火力才能達到不太低的速度,那它就是設計更加優秀的戰巡而已。

當然,即便只能做到這種程度,她們也比傳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好用。

至於具體能做到什麼水平,還需要在正式設計的時候,跟動力系統相關廠商確認細節。

與此同時,這些戰艦也不會明確分成一批或者兩批來設計建造。

因為戰艦的設計建造過程中,既不能對帝國財政造成過大壓力,也要讓造艦廠商始終有訂單,維持大型戰艦的生產建造技術。

所以要持續均勻的不斷建造,同時也不斷的深入最佳化設計。

再將成熟設計逐步分化,形成兩到三個不同尺寸和用途的最佳設計方案。

小型戰列艦帶領屏衛巡洋艦艦隊活動,大中型戰列艦作為決戰艦隊主體大量建造,大型戰列艦作為戰略威懾力少量存在。

雖然說,由於中型艦成本陷阱的存在,小型主力艦對於大國而言並不划算。

但是朱靖垣認為的小型戰列艦,最少也是三萬噸以上,類似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規模,在當前階段是絕對主力。

畢竟現在就算是包括大明自己在內,世界最大的主力艦噸位也不到兩萬噸。

等三萬噸戰艦變成“小型”戰列艦的時候,大明應該不會再去新建類似規模的主力艦了。

這些早期建造的戰列艦,和歷史上的戰巡一樣,到了近似二戰的時代再次升級改造,當作“小型”主力艦來用就是了。

總體而言,朱靖垣現在也只需要完成“小型”戰列艦的設計,中大型戰列艦隨著技術發展逐步升級出來。

至於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設計,也可以採用同樣的邏輯,直奔二戰時代的最優設計而去。

現在做不出完全體可以先做半成品,即便是半成品也比保守的初版要好用的多。

這種模式下,單艦的召集設計和建造成本,看上去肯定會比較的高昂。

畢竟主力艦噸位直接飆升了70%,又要同時啟用大量的新技術。

不過和談之後會有一段較長期的和平與發展時間,新戰艦並不需要立刻馬上爆產能和數量。

自己會主動催化相關技術加速成熟,保持持續建造不斷降低單艦實際成本,最終能使其落入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