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年到來,朝廷改年號元熙,大赦天下。

司馬德文立禇靈媛為皇后,司馬茂英從海鹽郡主升為海鹽公主,其六歲的妹妹司馬茂怡被封為富陽公主。

司馬休之逝後,司馬楚之把滿腔的憤怒都發洩到攻打紀男城上,荊州刺史劉道憐心中憂懼,透過其母蕭文壽(劉裕繼母)向劉裕說情,想要回歸建康。

宋公劉裕奏請任荊州刺史劉道憐為司空,轉任徐州刺史,出鎮京口;由蕭文壽之弟,冠軍將軍、琅琊郡守蕭源之升任荊州刺史;原徐州刺史範元之改任司州刺史(名義上),仍駐廣陵城;輔國將軍劉遵考升任幷州刺史,鎮彭城;冠軍將軍向彌、冠軍將軍毛德祖歸其統轄。

借改元之機,劉裕奏請派御史巡視四方,旌賢舉善、***疾苦;犯鄉議清論,贓汙盜竊免於治罪,長期服刑之人特予寬恕釋放;民間鰥寡孤獨生計艱難者賜谷五石;減免稅役,嚴禁地方官吏濫徵稅役,將戰爭擄獲的俘兵、奴隸入籍為民;官府不許徵調百姓物資,一律照價給錢;減免交易稅,加快商業貿易……

襄陽,楊安玄也頒發了一系列命令:廢除苛刑,整頓吏治;不許門閥私佔山澤;廣開蒙學,科舉分為縣試、郡試和科舉三步進行;收集散落的圖書典籍,藏於襄陽學宮……

緊接著,楊安玄開始準備著手攻打江陵。司馬休之的死為楊安玄鋪平了道路,司馬氏最後的一面旗幟倒下了,司馬楚之雖有才能,但輩分低、年紀輕,在宗室中還難以像司馬休之那樣有影響力。

即便如此,楊安玄亦不敢掉以輕心。當陽城中司馬氏聚集,除了司馬楚之之外,還有司馬國璠、司馬叔璠、司馬文思、司馬道賜(與殺劉敬宣者同名)等以及一大批司馬氏族人。

除了司馬宗室外,司馬休之麾下還有一批文武佐僚,韓延之、溫楷、殷約、桓謐、桓璲、刁雍、袁式等人都是一時俊傑,對司馬氏忠心耿耿,要將他們分遣開來。

與趙田、辛何等人商議後,司馬國璠出任秦州武都太守,司馬叔璠任長廣太守;司馬文思任南陽主簿,韓延之、溫楷等人或到軍中任將軍,或調任地方為官,除了司馬楚之外,絕大部分人被分散各處。

一大批在戰爭出表現出色的校尉在參謀部短暫學習後被派往當陽城,充實到軍中任基層將領,一些科舉授官後表現出色的文士也被派往軍中成為記室、文吏。

從正月十五開始,每天都有兵馬押運著輜重前往當陽城,一個月的時間當陽城新增兵馬三萬人,漢江之上錢磊率一萬水師駐於章山附近。楊安玄給司馬楚之來信,稱至四月底還會有二至三萬兵馬到來。

司馬楚之被楊安玄任為寧朔將軍,與寧遠將軍張誕一起統率五萬雍軍,司馬楚之心中悲哀,若是楊安玄早能派這麼多援軍到來,說不定江陵城已被奪下。

隨著叔父司馬休之逝去,司馬宗室被楊安玄分拆各地,司馬楚之認清現實,除了忠心替楊安玄賣命外,再無他途,若是還想著中興司馬氏,恐怕家族難逃殺戮。

當陽城兵強馬壯,連日來司馬楚之和張誕在府衙召集軍中將領討論如何攻打江陵,商情司所制的沙盤將江陵一帶的地勢清晰直觀地展現在眼前。

司馬楚之看著江陵北面的紀南城,此城在戰國時是楚之國都,城中有兵馬八千,宋龍驤將軍劉鍾深諳用兵之道,指揮得當,將士用命,自己率軍攻打半年依然無法攻克。

紀南城背倚江陵城,東有竟陵、西有夷道,有如兩個拳頭,能從水陸增援江陵和紀南。竟陵城駐有到彥之一萬八千兵馬;夷道守將吳謨擁兵五千,有戰艦二百六十艘,水師二千餘人;江陵城中亦有兵馬一萬二千人,水師四千。

雙方兵力對比雍軍有五萬餘人,水師一萬;宋軍有兵馬近五萬

,水師七千,宋軍分守各城,但據城而守,以江陵為中心,可以互相支援,雍軍並不佔優勢。

張誕年歲已大,多次向楊安玄請求歸鄉養老,楊安玄征戰在外,一時找不到人手接替他,只能溫言撫慰,讓他再辛苦幾年。ap.

楊安玄告訴司馬楚之和張誕,等到四月底將會親自率軍前來,所以張誕只想平安等到楊安玄到來,交卸差使安穩歸家。

聽司馬楚之與眾將興致勃勃地討論如何攻打紀南、奪取江陵,張誕輕咳一聲道:「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何不等主公率軍前來再做計較。」

司馬楚之打心眼裡看不起昏聵老邁的張誕,叔父司馬休之在時還能壓服他,名義上楊安玄以自己統軍、張誕為副,軍中將佐卻都聽從他的命令。

看來即便自家真心投靠楊安玄,也要多立軍功,得到楊安玄的賞識,在雍公麾下壯大起來,才能為司馬氏擋風遮雨。

看到諸將都摩拳擦掌、躍躍欲戰,司馬楚之笑道:「張公說得是。強攻江陵城確實耗時耗力,不過可先切斷江陵與外部的聯絡,等主公到來,便可直接全力攻打江陵城。」

手指在沙盤上指向江陵西面的夷道城,司馬楚之道:「愚有意先奪夷道(今宜都城),控制住江陵上游。」

江陵與夷道間的枝江城被雍軍所佔,從枝江前往夷道四十餘里,大軍可朝發夕至,而且以枝江為據點,方便儲存糧草輜重。

「荊州刺史新近換為蕭源之,蕭源之是個文官,未歷戰事,一旦戰起必然應對無措」,司馬楚之掃視著沙盤四周的將領,侃侃言道:「夷道守將吳謨,本是劉毅麾下,鎮夷道;司馬刺史鎮荊州時,仍用吳謨鎮夷道;後來劉裕奪取江陵,吳謨率軍歸降,仍鎮夷道。愚看吳謨對劉裕並不忠心,若遇強敵很可能歸降。」

張誕見眾將躍躍欲試,不好掃眾人的興頭,點點頭沒有反對。

司馬楚之道:「愚想請張公坐鎮當陽城,朱昕領八千兵馬前往紀南城,馬寧領兵八千前往竟陵,再請錢將軍率水師前往揚口,牽制竟陵到彥之,愚與秦驊、施平、張軒領軍二萬,前往枝江城,暗襲夷道城。」

夷道,位於長江之南,夷水與長江交匯處。劉備稱此地天時利人和,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含「人傑地靈、宜於建都」之意;後吳陸遜在此築城拒蜀,將宜都郡治所遷於此,因城在夷水之側,擇夷字,「道」即縣,又稱陸城。

攻打夷道要渡過長江,雍軍缺少船隻,夷道宋軍有戰艦二百六十艘,司馬楚之沒有率軍渡江強攻。

司馬楚之命秦驊率六千兵馬駐守枝江,率一萬四千兵馬潛行抵達長江北岸。司馬楚之下令兵丁掩旗息鼓,不準喧譁,以免走漏訊息,引起長江對岸的夷道城中警覺。

讓人往上游搜尋漁船,得四十餘條大小漁船。司馬楚之率五千兵馬從上游二十餘里處渡江,暗中潛伏在夷道城西的雞頭山中。

雞頭山離夷道城十五里,是一片丘陵,山勢不高綿延起伏數十里,五千兵馬藏於其中並不起眼。

司馬楚之沒有出兵攻打夷道,夷道城中有宋軍五千,水師二千多,實力不弱。而且陸遜任宜都太守時,沒有駐守在夷陵,而是將治所設在夷道,加強了夷道城的防禦,雍軍渡江沒有攜帶攻城器械,很難破城。

司馬楚之讓少數兵丁喬裝成山賊,四處搶掠周圍的山村,搶奪糧食,補充給養。很快,夷道城中的吳謨聞報,雞頭山有數百山賊作亂。這年頭時常有山賊水匪出沒,吳謨沒有放在心上,派出千人前去征剿。

宋軍沒有把山賊放在心上,大搖大擺地入山掃蕩,結果中伏,被石塊、樹木砸死砸傷三百餘人,狼狽逃回城中。

吳謨問明山賊人數約在四五百數,以木棒、竹竿

為兵,將周圍的村民都裹脅進了山中。馬上便要開始春耕,吳謨不敢影響農耕,於是親自領了二千兵馬前來剿賊。

吳謨同樣沒把山賊放在心上,宋軍人數多達兩千,在嚮導的帶領下分成多路進山,準備徹底將山賊平滅,解救被抓的村民。

很快便與山賊遭遇,山賊扔了一通石塊向西退走,吳謨下令追擊,沿途不斷有村民逃出,吳謨率軍緊追不捨。

追至一處山坳,只聽鑼聲響,箭落如雨,伏兵四起,吳謨看到飄揚的旗幟上有個「雍」字,心知中了埋伏。

急急往來處撤走,司馬楚之已經率軍從山上截住去路,山道崎嶇,山丘之上到處都是雍軍,人數遠在己軍之上。吳謨長嘆一聲,下令放下兵器投降。

司馬楚之帶著吳謨前往夷道城,不廢吹灰之力便進了城,讓吳謨下令命守軍歸降。接著,司馬楚之讓吳謨召水師將領入城,隨後以吳謨的命令控制住水寨,盡得二百六十艘戰艦。

得到戰艦之後,司馬楚之當即命令渡江,把北岸的兵馬接引過江,在北岸留下四千兵馬結寨,把夷道城的宋軍渡過江押往枝江看押。此時夷道城中有雍軍一萬人,牢牢控制住了夷道城。

局勢安穩下來,司馬楚之把吳謨請上大堂,吳謨看到正中而坐的司馬楚之,心中沮喪,拱手不語。

「吳將軍,既已歸順雍公,你我便是同僚,不必多禮,一旁落坐。」司馬楚之春風滿面地道。

吳謨悻悻地坐下,道:「司馬將軍,僕年老力衰,早想解甲歸田,還望將軍開恩,放僕歸家了此殘生。」

司馬楚之笑道:「吳將軍方才知天命,當年蜀漢黃忠七十有二尚能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吳將軍何談老字。」

吳謨苦笑不語。司馬楚之道:「雍公求賢若渴,得知吳將軍歸順定然歡喜,不日便會封賞。愚請吳將軍來,是想與吳將軍商量東進江陵之事。」

此次輕鬆奪取夷道城,得到宋軍輜重、旗幟,還有二百六十艘戰艦,司馬楚之打算喬裝成宋軍順流而下,趁機奪取江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