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以為然道:“哦,這個水泥,它有什麼用?”

沒用就趕緊拿走,別放在朕面前丟人現眼。

說起來安王這個兒子,是皇帝所有兒子中,最沒出息的一個,成天鼓搗一些沒用的東西,都不知道跟大臣拉攏關係。

簡直沒有上進心!

皇帝心裡,對於這種安於平凡的兒子看不上眼,覺得安王身上少他的英雄氣勢,另一方面,卻又詭異的覺得放心。

安王這樣的兒子好啊,沒有上進心就沒有野心,就不會成天算計著他屁股底下這個位置。

在這種既看不上眼,又覺欣慰的矛盾心理中,皇帝對於安王的容忍度,就比對其他兒子高得多。

喏,他現在拿捧泥灰上朝,皇帝也靜下心來,聽他說說是什麼。

安王道:“父皇,這個水泥的作用對我們大齊朝百姓來說,非常大。”

“它能蓋房子,也能架橋修路,築堤建壩。”

說到蓋房子的時候,眾人還沒當一回事。

如今的百姓蓋房子,有錢的蓋青磚大瓦房,沒錢的,大多是自己挖黃泥,再配合糯米漿加牢加固,磊成方磚,再用來砌成土牆屋,頂上蓋茅草。

水泥能蓋房,最多也就是和黃土差不多的功效,不值得多稀罕。

可等安王說出,水泥能修橋鋪路,築堤建壩之後,所有人都驚了。

滿朝文武的目光齊刷刷落在安王身上,皇帝更是差點從龍椅上站起來。

“老三,你說什麼,再說一遍!”皇帝坐直身子,表情已經從剛才的漫不經心,變得十分重視,目光直直盯著安王,大有一種,安王要是說假話,就嚴懲的意思。

帝王直威,顯露無疑。

好在安王本質上是個憨憨,對此並不敏銳。

他不緊不慢的對皇帝說道:“父皇,這個水泥,和水攪拌再陰乾之後,粘性和硬度都非常大,質地堪比岩石。”

“兒臣昨天已經試過,澆築了好幾塊不同體積的水泥塊,全在殿外,父皇可命人呈至殿內觀看。”

皇帝高聲道:“把安王帶來的東西呈上來。”

皇帝的命令聲聲外傳,很快,就有內侍帶著幾個侍衛,搬上好幾塊大小不一,形狀不一的塊狀物品進殿。

水泥塊質地堅硬,顏色相比於水泥要稍淺一些,被整整齊齊放在大殿上。

眾人好奇看過去,只見有些表面光滑平整,有些凹凸不平,更有些表面會出現氣孔。

皇帝這下也坐不住了,親自從龍椅上走下來,把這些水泥塊一塊一塊看過去,不時詢問安王:“為什麼有些平整,有些不平整?有些還會出現表面蜂窩狀?”

安王解答:“回父皇,水泥在溼潤的時候,可塑性極強,能澆灌成各種形狀。”

“表面平整,是工匠在加工的時候,特意抹平的。”

“而表面會呈現蜂窩狀,則是因為水泥塊在澆築的時候,沒有整體夯實,裡面的氣體沒有排出來。”

“如果僅僅只是表面出現氣孔,並不影響質量和使用,如果內裡如同表面一樣,因為沒有夯實而造成中空,則影響質量。”

皇帝又問:“怎麼有些看起來細膩,有些看起來粗糙?”

不得不說,皇帝還觀察得挺仔細的。

安王老老實實回答道:“因為配方不一樣,質地更細膩的,是全部用水泥和水澆成的,更粗糙,則是因為加了沙石攪拌。”

安王:“因為新增了沙石之後,水泥不容易開裂,起到穩固和牢固的作用。”

皇帝招呼侍衛上前,讓他們當場把水泥塊敲開。

他倒要看看,這個水泥,到底是不是如同安王說的這麼神奇!

水泥塊被敲開之後,事實果然如同安王所說,除了水泥的碎屑和沙石之外,別無他物。

皇帝大喜。

不過,皇帝並沒有被眼前一幕衝昏頭腦。

因為水泥的用處實在太大了,一旦推廣出去,如果發生質量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就算是皇帝,也需要親自驗證效果才行。

皇帝把每一個水泥塊都用手捏了捏,最後還捏了一撮水泥灰放在手裡捻了捻,然後喊身邊的太監:“取水來。”

安王知道皇帝這是想親自試驗水泥的效果,忙道:“父王,底下得用木板墊住,不然水泥幹了之後,會凝固在地板了。”

皇帝索性讓人取了個小木箱來,把水泥放進小木箱裡攪拌,加水徹底攪拌成糊狀之後,靜置在一旁,等下朝的時候,還讓人把小木箱一起搬回去了。

他要親自看著,看看這水泥,是不是真有安王說的那麼神奇!

沈長盛進獻上去的八音盒,在水泥面前不值一提,忽然就不香了。

水泥在皇帝自己的監控下凝固成型,果然如同安王說的那樣,硬度和牢固度都非常好。

皇帝大喜,在第二天的朝會上,難得表揚了安王幾句:“不錯!”

“老三這件事做得很好,想要什麼賞賜,儘管和朕說。”

皇帝一句話,讓太子和其他幾個皇子嫉妒得眼睛發黃。

太子陰陽怪氣的說道:“是啊,三弟難得有機會得到父皇的賞賜,這樣的好機會可不多,可要好好想想要什麼。”

這話讓皇帝聽得直皺眉。

太子以為這話是在寒磣安王,讓他丟面子,可聽在皇帝耳朵裡,這話又不是在下他的面子。

豈不是明晃晃的告訴文武百官,他這當皇帝的偏心?

同樣都是兒子,其他兒子就封賞不斷,安王就沒機會得到賞賜?

果然太子當了太子以後,就越來越沒把他這個父皇放在眼裡了!

皇帝面色不變,看向太子目光卻有些發冷。

好在安王還是原來那個沒有上進心的安王,哪怕進獻了水泥,也絲毫沒有改變態度。

安王對皇帝說道:“兒臣不要任何賞賜。”

“兒臣身為皇子,受萬民供養,為父皇分憂,為百姓解難,本就是兒臣應盡的義務的責任。”

看看,看看,這才是好兒子!

君父給什麼,他收什麼,君父不給,就絕不自己討要,多年來從無怨言。

哪像太子,成天滿腦子算計,真是太不像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