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雙手端起錦盒,放在手上掂量了一番。

重量倒是不重,攏共有個七八斤的樣子。

拿到燭火底下仔細觀察。

盒子外面蒙著一層黑金色的錦緞,年深日久,用手一碰就成了灰燼一般。

倒是盒子本體散發著一股幽香,應該是用了檀香木作為盒子的主體,用於防蟲。

錦盒沒有上鎖,也沒有任何的玄妙的機關。

林逸上下一番就開啟了。

底下也是一層蓋板,板子上有一封寫在羊皮上的書信。

開啟一看,文字是用唐楷寫就,內容跟“障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到了晚年就不再鑄劍。

後人問其緣由,歐冶子答:此生鑄劍太多,殺戮太重,因此封爐。

歐冶子一生之中,除了收干將、莫邪二人之外,再沒有收徒,世人都以為他這一身鑄劍的本領就此失傳。

沒想到,一直到了唐代,有位鑄劍師名叫張鴉九,此人對鑄劍頗有些心得。

但是為人脾氣古怪,不願結交權貴,終日裡身居山野,打造些農具,鐵器。

有一天,來了位漁夫,說在河裡打漁的時候,撈上來一柄鏽蝕的鐵棍,說要找張鴉九換副些農具。

張鴉九收下這鐵棍準備回爐重鑄之時,卻將歐冶子賦於其中的“劍靈”喚了出來。

原來,歐冶子雖然自己晚年封爐,可這一身技藝就此荒廢,實在可惜。

生前鑄出泰阿,龍淵,工布,湛瀘,巨闕,魚腸,純鈞七大名劍,未能湊成足十之數,心中還是有不少的遺憾。

於是便取了自己最心儀的一塊材料,將自己鑄劍的心得化作“劍靈”封入其中,投進渭水,以待後人能夠知曉他的心意。

張鴉九將這塊原料鍛打之後,切成三段,作為備料。

開爐的頭一把,便是李淳風拿來的這把周公殘劍。

至於李公用了什麼條件作為交換,羊皮卷中隻字未提。

西周時候士大夫的佩劍,多為裝飾和利器,儀式感大於實用性。

周公這柄佩劍也是一樣,長度接近兩米,被那群胡僧取出來之後,斬成了數段,跟那些深谷中的青銅器扔在了一起。

撿回來的就剩一個劍柄和一部分劍刃。

張鴉九用那塊歐冶子留下的原料,將此劍重新鑄造鍛打,將其打造成了一把“障刀”。

唐時,佩刀的型別共有四種:

儀刀是裝飾豪華,美觀大方,是貴族專屬的禮儀用刀。

橫刀簡潔實用,攜帶方便,是征戰、公務、出行必備的防身利器。

陌刀專克騎兵,威力巨大,是經過戰爭洗禮的實戰刀具。

這三樣刀具,需要的原材料都太多,只有“障刀”合適。

障刀,存世量最少得唐代刀具,而且對其形制沒有一個準確的規範。

考古界對它的定義是,倭國“肋差”-也就是倭國武士隨身佩戴的兩把刀中,短的那一把的祖宗。

鑄成之後,李淳風便將這柄“障刀”和“雲篆天書”一共裝入石匣,帶入了這座石棺之中。

林逸看完羊皮捲上的文字,把它疊好放在一邊。

然後小心翼翼的開啟檀木盒子的蓋板。

一柄“障刀”靜靜地躺在裡面。

長度不到五十公分,環首的刀柄,跟西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佩刀如出一轍,這應該就是周公旦佩劍的劍柄部分。

握把處用牛皮線條層層包裹,刀鐔處用的也是跟刀柄相同的材質。

外殼用的紫檀木,用紫銅皮和珍珠雨皮包裹。

雖然是兩個時代的拼接的產物,卻絲毫看不出有什麼違和。

林逸把障刀託在兩手虎口的位置,頓時感覺自己彷彿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在與千年之前的舊人面對面的對話。

“倉啷”一聲,宛如龍吟,障刀被林逸拔了出來。

歷經千年之久,刀身依舊如新,冷森森的寒光直逼面門而來。

兩側各有一道血槽,刃口開出了波浪紋,整體的寬度差不多兩指,前後一致。

刀頭是明顯的唐刀制式,一個尖銳硬朗的線條,可刺可砍。

“好刀!”

林逸接觸過的刀具不多,不過當初老大哥阿布都送給他兩把產自南疆的匕首-英吉沙。

算是現在最能代表手工鍛造工藝的產物。

用著也確實順手,林逸非常愛惜,這次出來都捨不得帶出來。

但是,跟手中這柄“障刀”相比,那兩把英吉沙只能說落了下品。

對著燭光,林逸用手指輕輕撫過刃口。

忽然,只覺得指尖一涼,幾顆豆大的血珠就順著刃口流了下來,順著血槽滾了幾下,瞬間消失不見。

“難道這就算認主了?”

傳說,這世間的神兵利器,都有個性,非是和脾性之人不能使用。

如果強行駕馭,反倒有噬主之嫌。

至於如何認主,最簡單的就是滴血。

如果主人的血被刀劍吸收,那就證明認主成功,這柄神兵利器非但不會噬主,還會終生伴隨主人左右,成為其披荊斬棘的利器。

等到血珠消散,林逸手上的傷口也已經癒合。

只留下一道白白的細痕。

此刻,在刀身與刀鐔的連線處,隱約顯現出兩個鏨刻的篆字:

“弒瞾!”

弒者,殺也!

瞾,是武則天為了給自己起名專門臆造出來的一個字。

意思是“日月當空,普照大地”,而且有傳言稱“明空”是武則天在釋門的法號。

這柄“障刀”取名“弒瞾”,意思簡直不要太明顯。

看來,李淳風確實對自己當初意氣用事,把這塊風水吉壤告訴了武則天,導致李唐江山社稷毀於一旦這些事,後悔不已。

只可惜當初武曌氣運通天,勢不可擋,李淳風也只能在這處吉壤中留下各種線索,以待後人前來能夠將這裡的秘密揭開。

至於武曌的下場,袁李二人早在推演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定論,弟子將其整理出來之後,起名《推背圖》。

至於武則天死後,為什麼沒有選擇來到這裡下葬,而是選擇以李家兒媳的身份,葬進了乾陵,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龜甲“雲篆天書”的最後幾行,李淳風寫明瞭破解“三毒藏”的辦法,並且指出了一條從這裡逃脫的生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