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吃螃蟹的人
章節報錯
上次姜宇請客是餘長樂指定的飯店,這次餘長樂請客也讓他指定飯店。
姜宇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品閣,不是他想敲餘長樂一頓,而是他不想給餘長樂留下羊城飯店都如羊城酒家一樣老舊的印象。
身為土生土長的羊城人,對羊城的經濟繁榮還是很有自豪感,不自覺就想在外地客人面前維護羊城的形象。
一品閣離羊城酒家不遠,光看氣宇軒昂的門頭就比羊城酒家氣派不知道多少。
站在門口迎賓的是穿著改良旗袍的年輕漂亮姑娘,化著港風的精緻妝容,遠遠看見兩人就笑容滿面地迎了過來,順帶一陣醉人的香風。
“兩位早晨,用早茶嗎?”
姜宇笑著點頭,他今天穿了一件條紋短袖襯衣,米色西褲加白皮鞋,人看上去休閒又清爽。
餘長樂依舊是一身褲裝打扮,又不是度假,出門在外辦事穿裙子總有不方便的時候。
效率至上的餘長樂這方面拎得很清,不會自找麻煩。
兩人雖然一同前來,可一看就沒有小情侶之間的那種親密感,迎賓也識趣地不會亂說話。
這家飯店取名“一品閣”,其整體外觀裝修也像古代樓閣一般,四層樓的建築用料古色古香,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可一走進大廳就會發現裡面盡是西式裝修,水晶吊燈、紅地毯是標配,連服務員穿的制服都像西裝一樣筆挺。
說實話,餘長樂不是太喜歡這樣的裝修。
八零年代國內的裝修才剛起步,就算毗鄰港區的羊城也不例外,照著港區的外資酒店大堂裝修生搬硬套,如此生硬的中西結合除了處處透著昂貴的氣息,並沒有互相增加一絲美感,反而看著有些衝突。
姜宇倒是很滿意,氣派的大堂,高檔的裝修,涼爽舒適的用餐環境,年輕漂亮的服務員,他覺得最起碼這樣的飯店才能做為羊城的名片被介紹給外地客人。
點了幾個一品閣的特色點心,每籠都做得相當精緻,味道說實話也不錯,只是有些地方過於追求精緻而改動了原本的用料,使風味略有變化。
總的來說,精緻,好吃,但不是太符合餘長樂心中老羊城早茶的味道。
其他客人或許會因為被一品閣高檔的裝修震撼而忽略這些細節,可對於來自現代的餘長樂來說,一品閣的裝修也就那樣,和鄉鎮上的大飯店差不多,完全不足以影響她對美食的評價和要求。
不過她當然不會傻到當面潑姜宇冷水,一頓早茶也算吃得愉快。
聽姜宇說他下週會去一趟鵬城,餘長樂一下來了興趣,鵬城不就是日後的經濟特區嗎?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模樣?有沒有好的賺錢機會?
姜宇看她對鵬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那地方到處都挖的亂七八糟,比起羊城差多了,有什麼可好奇的?也就上個月才改的名字,就是原來的寶安縣,你想一個小縣城能有什麼好的。”
餘長樂心想那你是不知道,鵬城可太好了,等它挖得差不多了,大家能看出個大致格局來,就該被鐵絲網圈起來了。
這話她也不能說,只是玩笑問道:
“既然只是個不起眼的小縣城,那你去幹嘛?”
姜宇知道餘長樂是做服裝生意,和他家的生意不衝突,純聊天也就簡單給她提了一嘴:
“誰讓它位置好呢?我們這行當幾乎所有的貨都是從寶安縣沿海進來的,那不得定期去進貨嘛。”
姜宇說得含蓄,他家做的是電子產品的生意。
最開始是姜宇父親揣了一點小錢,大著膽子跟人跑到寶安縣的海邊,從港區過來的走私船上低價買了一點計算器、時鐘等小商品拿回羊城倒賣,成功賺到錢之後便嚐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本金越來越多,進的商品逐漸發展到更貴一些的手錶、收音機之類的物品。
錢是賺了不少,可羊城做這個行當的人太多,市場逐漸飽和,他父親便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內陸市場,開始嘗試帶著姜宇跑內陸的各個小城市。
最開始肯定困難重重,內地環境相對封閉,市民對這種不用憑票買的來歷不明的小商品也更謹慎,可終究還是有膽子大的人抵擋不住這些新潮電子商品的誘惑,經過一段時間的用心經營,姜宇兩父子的銷售渠道慢慢也建立了起來。
發展到如今在羊城的標誌性建築南方大廈有了一席之地的商鋪,而貨品也已然發展到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姜宇父親選擇留在羊城守店,全國跑的工作便交到了初中畢業便跟著自己走南闖北的姜宇身上。
餘長樂知道八零年代的電子商品比服裝賺錢更快,可相對風險也更大。
買走私貨容易被海關查封不說,和形形色色的上下游交易都是巨大的潛在風險,因為利潤大,不需要專業技術,所以黑白灰三道都盯著這塊肥肉。
姜宇父親的成功絕對和他自身的為人處事,敏銳的風險意識以及羊城本地關係的背景息息相關,絕不是一件隨便就能輕易達成的事。
所以,餘長樂雖然羨慕,倒也不會眼饞,她非常清楚以自己目前的實力不足以涉足這個領域,更何況世上賺錢的行當千千萬,難不成她都要去摻一腳?
能夠在自己有信心且擅長的領域成就一番事業,已經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同樣,在這個本來法律法規就不夠完善,充滿灰色地帶的特殊時代,她也不會帶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一批“吃螃蟹的人”,該說不說,有好些路子都是由“不遵守規則”的先驅者闖出來的,時間和歷史自會給他們下定義。
不過有機會的話,她還是想去鵬城看看,一個百業待興,即將冉冉升起的經濟特區一定會有她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兩人正說著話,餘長樂無意中抬頭瞥了樓梯一眼,沒成想竟看到了一個有點眼熟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