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專用晶片,就是專門為某一種機器開發出來的晶片,開發難度要比通用晶片小很多。

就比如蘋果的A系列晶片。

效能超級好,跟競爭對手高通的晶片相比,甚至存在著代差級的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蘋果在晶片領域的技術水平,比高通強嗎?蘋果開發的M系列的電腦晶片水平,比英特爾強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蘋果才做了幾年晶片啊,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積累,技術領域根本不存在彎道超車。而且蘋果本身就不是技術型的公司,而是產品型的公司。

之所以蘋果的晶片比高通、英特爾的效能更好,是因為蘋果開發的是專用晶片,只提供給自家的蘋果產品。

要是把蘋果的晶片放在三星、華為、小米的手機上試試,那效果會比高通的晶片差著十萬八千里,光是穩定性和適配性這一關就過不去。

因為高通的晶片是通用晶片,可以面向所有的品牌手機,在iPhone上使用高通晶片,也一樣沒有任何問題。

紫微雲的這款自研伺服器的測試跑分比中興的伺服器好很多,因為紫微雲的這款產品是“專用型”的,這就排除了99%的適配層面的難題,不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反正是自己家用,符合紫微雲的體系就夠了。

這開發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這也是史總很不服氣的原因,他是真心地不認為中興的伺服器比紫微雲的差。

又比如當年的倪院士,在聯想的內部權鬥裡敗陣後,心有不甘想要堅決在技術路上闖一闖,就拿著國家的錢參加了一個方舟晶片的專案。

一度在國內被捧得天上地下少有。

可根本用不了。

要為這款晶片專門開發出一款適配的電腦才行。

有了專用的適配晶片的電腦不行,還要有專用的適配晶片的作業系統;有了專用的作業系統還不行,還得有專用的適配晶片的軟體;最好還要有一套跟晶片相契合的程式語言。

搞來搞去,最終發現搭載這款晶片的電腦,連word都沒法使用,沒有任何通用性可言。

財政出資採購的幾千臺電腦完全沒法用,就扔進倉庫了。

整個專案就失敗了。

“通用性”,就是當今世界科技領域裡最大的一個難題。

過去幾十年裡,全世界的科技界同仁們共同努力,已經創造出了一個成熟的完整的科技世界,任何一款產品的開發,都要融進這個科技世界,就是“通用性”。

總不可能開發一款產品,然後為這款產品去重新創造一個科技世界。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喬布斯這種站在人類頂峰的傳奇。

他重新定義了手機。

因為過去的科技世界裡,對“智慧手機”的概念缺失,忽然有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個叫“iPhone”的獨立王國,並且這個獨立王國很夢幻。

這樣一來,全世界的科技同仁們才願意進入那個獨立王國,去幫助喬布斯把這個獨立王國給建立起來,搭橋、鋪路、蓋房子,栽種上花花草草。

要是科技世界裡已經有了好幾個非常優秀非常成熟的智慧手機王國了,各種基礎設施都非常完善了,誰還願意去“iPhone”的王國裡從零開始的搞建設?

這就是從0到1的創造性意義,可以引領時代,號召全世界的科技同仁為我所用。

可即便是如此,iPhone這個獨立王國也要對外面的科技世界開出好幾扇窗,讓獨立王國跟外面的世界相互接壤,達到一部分的相容性。

而這也是周不器對雲端計算產業會格外重視的原因。

現在的“雲端計算”,就跟當年的“iPhone”差不多。

都是新產品、新產業。

科技世界裡,尚沒有完整的成熟的雲端計算的地盤。這樣一來,紫微星就存在了一定的引領時代的意義,就可以號召全世界的科技同仁為我所用了。

最典型的就是紫微雲作業系統。

想要使用紫微雲平臺,商家們就要專門地去開發紫微雲作業系統版本的軟體,掛在平臺上供使用者們使用。

時間長了,雲端產品要開發出紫微雲系統的版本,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一個圍繞著“雲端計算”的科技世界規則就算確立起來了。

要是科技世界裡已經有著很成熟的雲端計算工業了,由A、B、C三大巨頭平分這塊地盤。那麼紫微雲在這時候出現,就很難找到成功的機會。

軟體廠商們要開發出A、B、C三個版本的雲端產品,已經很辛苦了,憑什麼還要去開發一個紫微雲的版本?

就算開發出來了,雲端計算市場的地盤已經被A、B、C三家給瓜分了,紫微雲勉為其難地闖出來了,最多也就是在巨頭的擠兌下吃點殘羹冷炙,不可能有今天這種0到1的引領行業的世界地位。

周不器早在五六年前就確定了雲端計算產業的發展思路。

並且很大方地允許科學家們在很多期刊雜誌上發表了很多有關紫微雲的技術邏輯、產品理念和路線方向的文章。

還開源了20多個專案的全部程式碼。

乍一看,紫微星很吃虧了。

花了幾十億在不停地試錯、改正、測試後得到的正確結論,免費地分享給全世界了,實在太浪費了。

實際這背後是更深的道理。

當全世界的雲端計算產品都圍繞著紫微雲的技術方向和技術理念去發展的時候,紫微雲在這個產業裡的規則也就確定起來了,雲端計算的行業要按照紫微雲的規則去發展。

紫微雲拿到了這部分的話語權,才能夠號召到更多的科技界同仁加入到紫微雲的陣營裡來,讓他們按照紫微雲的規矩做事。

就比如周不器這次提出的自研晶片的策略。

在當今這種科技世界這麼完善的情況下,小公司根本就沒資格搞晶片,搞出來了也很難過通用性這一關。

想要讓全世界的產品都去適配你,你算老幾?

你去適配全世界,你有那個技術實力嗎?

只有掌握了科技規則的巨頭才有這樣的話語權。

就比如蘋果推出了一款新的晶片,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要抓緊時間去研發新版本的App,去適配蘋果的新晶片。

連高通都不行。

高通也得去適配全世界。

現在的紫微雲,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艱鉅的挑戰!

要怎麼選擇晶片的研發路線?

是適配全世界?

還是全世界來適配你?

送走了史總,周不器跟一眾紫微雲的高管們進入了會議室,就要對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王建博士道:“開發一些中低端的伺服器處理器,其實不算太難。晶片的難度主要在於精密性,我們做不出1微米的晶片,總歸能做出1毫米的晶片。手機和電腦的晶片,受到產品體積的限制,晶片是越小越好。我們自家用的伺服器,一不求美觀、二沒有大小限制,英特爾用1微米能解決的事,我們可以用10毫米去解決。”

周不器點了點頭,“我好像聽誰說過……好像是聯想的楊總,國內在超算處理器領域的領先,其實就是採用這種策略。”

王建道:“對,就是這個意思。一臺超級計算機比這個會議室都大,晶片沒有了大小的限制,不追求太高規格的精密度,沒有應用化的通用性,就不存在開發難度了。這也是我們要自研晶片的關鍵點。”

周峰對這句話加以了補充,“我們到底要開發通用晶片,還是專供內部使用的晶片?”

周不器問:“優劣勢呢?說一下,王建博士?”

王建是技術長,紫微雲也是他一手帶隊開發出來的,在技術領域就很有話語權,說道:“先說通用晶片,優勢是適配性強,甚至可以商業化。國產的那些伺服器,主要以中低端的為主,都是採購的外國晶片。要是我們能夠成功地開發出通用晶片,並且對外銷售,意味著他們不需要花外匯去從海外進口了,我們的產品可以價格更低,且沒有卡脖子的溢價困擾。”

周不器對此深以為然,頷首道:“對,賀陽就總說,他此前在聯想工作的時候,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美國的晶片供應商總會臨時加價,或者是供貨不足。因為是必需品又沒有替代品,就總會被他們勒索。”

王建道:“伺服器領域要相對好些,伺服器畢竟是B端的產品,聯想電腦更多地是面向C端,面向的是個人。”

這是B端和C端的最大不同了。

B端的採購方是公司,由一大批對行業瞭如指掌的精英們做決策,他們總會作出最佳的選擇,會選擇最物美價廉的產品。

至於這款產品是品牌性極強的科技巨頭生產的,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生產的,這些跟產品的好壞完全沒有關係。

只要產品質量足夠好,價格足夠便宜,那就行了。

C端面向的是個人,很多人都不瞭解行情,就很容易被營銷給“欺騙”,會著重去買品牌性更強的產品。哪怕另一款產品質量更好、價格更低,因為品牌太低,也會銷量平平。

伺服器面向的都是公司,都是B端的採購方。

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就沒有意義了,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才對產品銷量有決定性作用,就像國產的中低端伺服器會在行業裡崛起一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