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前開始,天子就總是把這變法新政掛在嘴邊,更不停地渲染大漢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

但是,天子卻從來還沒有清楚明白地說一說,這大漢到底還有哪些不能不治的重病。

就拿如今的情況來說,內閣制和上封事制是兩劑猛藥,治的是“朝臣架空天子”的病。

這“病”多多少少與霍光有關係,所以仍算是治霍光留下的病。

所以張安世他們雖然有些不能理解,覺得天子有些小題大作,但也不能進諫。

但是從今之後呢,天子到底還要再下什麼猛藥,又要再治什麼病呢?

這才是讓張安世們感到擔憂和不安的地方——有朝一日,萬一自己成為天子的心病呢?

劉德的話讓值房的氣氛變得有些詭異,連一直替力挺天子變法新政的魏相都沒有開腔。

張安世和丙吉不易覺察地點了點頭,交換了一下眼神,然後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語的韓增和趙充國。

他們二人如今身份特殊,張安世和丙吉很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說韓增和趙充國特殊,不僅因為他們在漢軍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更因為他們是漢軍的兩根柱石,比其他閣臣多一分實權。

天子剝奪了內閣大學士們身上的外朝官職,但卻又仍然保留了各號將軍的稱號。

張安世的大將軍、韓增的驃騎將軍和趙充國的衛將軍,仍然是貨真價實的存在。

但是,張安世身上的大將軍雖然看起來更尊崇,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使用的價值。

從霍光開始,大將軍就是單純的尊號了,從沒有領兵打過仗。

而張安世指揮羽林郎戍守宮禁還可以,真帶幾萬大軍出征匈奴,恐怕也會在漠北迷路。

但是驃騎將軍韓增和衛將軍趙充國就不一樣了,本就是領軍的將號,而韓增和趙充國更是剛剛凱旋,威望極高。

去年十五萬大軍出征,沒有獲得任何的戰果,更是落了一個草草收場的結果,今年徵北軍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而且,匈奴還沒有平定,烏桓和羌人也蠢蠢欲動,他日若要選將領兵出征,韓趙二將必然就是領兵的不二人選。

所以說,他們二人和上奏之權都沒有的其他閣臣比起來,自然更加特殊。

韓增和趙充國出征歸來之後,在朝堂上非常低調,謹言慎行到了極點,極少對朝政發表自己的看法。

現在是大漢將星最為凋零的時候,韓增和趙充國的態度自然讓張安世和丙吉好奇。

張安世猶豫了許久,還是開口問道:“韓將軍,趙老將軍,你二人如今漢軍柱石,如何看待這新政之事?”

“本將久在行伍,是一個粗人,縣官如何說本將就如何做,不敢置喙。”韓增半精半愚地躲過了這個問題。

“韓將軍這就過於謙虛了,何人不知你是縣官最信任的重臣,他日還要收到重用的。”張安世再誇道。

“再如何重用,本將也只是對兵事略知一二罷了,至於朝堂上的政事,本將實在理不清啊。”韓增囁嚅道。

“那趙老將軍呢,如何看待這變法新政的事情?”張安世又向一直沉默的趙充國問道。

“啊?子儒是與老夫說話嗎?說的是何事?”趙充國似乎剛剛從夢中驚醒一般,渾濁的眼神有些迷離。

“我是想問趙老將軍,如何看待天子變法新政的事情?”張安世抬高了聲音,越過所有人問道。

“親政?縣官親政已經數月了,合乎成制,合乎成制。”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趙充國沒聽清張安世的話。

張安世心中一愣,看清了這二人的推脫,也不便再多問,只得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將此時的囧迫遮掩過去。

在場的其他人也都看出來了,身份非常敏感的趙充國和韓增不敢表態,也不想表態,而是選擇了明哲保身。

“諸公剛才所說都不錯,不管日後發生了何事,我等只要盡心輔佐天子,就不算辜負天子厚望。”丙吉打圓場道。

“丙公說得最是在理,我等受教了。”其餘的六個人稀稀拉拉地答道,都各有心事。

“歇也歇過了,我等還是來議一議光祿勳奏上來的候補官員的名單吧?”張安世請道。

“諾!”眾人有些不捨地離開了炭盆,向廂房中間的那張長案走去。

這張長案寬半丈,長兩丈,除去天子獨坐的上首位外,空出來的位置還夠十人圍坐,而這就是閣臣們集議的地方。

如今天子的上首位空著,而張安世則謙虛地坐在了下首端,其餘的閣臣也都分列兩側。

因為只有七個人,所以場面上看起來空空蕩蕩、稀稀拉拉的。

張安世開啟了手中的那封奏書,先自己看了看,而後就大聲地讀了出來。

在上次的大朝議上,天子已經拔擢了兩千石官員,而這奏書涉及到二十個千石官職的任免,也稱大動作。

張安世讀得很慢,不只是為了讓其他人聽得更清楚,也是為了讓自己看得更仔細。

他尤其關注九卿二府的佐貳官,比如說大司馬丞、御史中丞、少府丞等等。

雖然只是各衙署的左貳官員,沒有九卿二府那樣顯赫,實際上卻已經能在各衙署中單獨掌管一項政事了。

就拿魏相剛剛卸任的御史中丞來說,在御史大夫府專門負責監察百官言行,職責非常重要。

雖然說是佐貳官,但是他們一定會有很多機會與天子當面議政。

一旦有了這個面聖的機會,就可以直接向天子進諫進言,進而影響朝堂的大政。

如今,張安世他們失去了向天子上奏的權力,就少了一個直接干預政事的途徑。

那麼唯一變通的辦法,就是掌握一大批信得過的左貳官員了: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喉舌,代自己上奏進言。

既然如此,這千石左右的左貳官員當然得好好地選一選了。

很快,張安世就唸完了奏書和名單,接著就與其他閣臣逐個地開始定奪。

之前,張安世和丙吉擬過一份名錄,那上面的人確實也都是人才,所以這一次幾乎也都被光祿勳選了進來。

這就讓張安世多了一些操作的空間。

作為首席大學士,張安世可以主導這敲定最後人選的過程。

流程倒是非常簡單,每一個官職都有三個人選,張安世先點出其中的一人,而後再問其他人有沒有異議。

點出來的這些人要麼是透過“賢良文學”“明經”“賢良方正”這幾科出仕的儒生,要麼是靠世族大家門蔭出仕的郎官。

而那些透過“明法”和“察廉”兩科從獄卒、縣丞、縣曹拔擢上來的法吏,幾乎全部落選了。

至於趙充國和韓增,他們不願意發表意見,常常只是作壁上觀。

魏相雖然對張安世的提議多有不滿,想要選幾個法吏,卻也找不出張安世所選之人的缺點和不足。

再加上丙吉、劉德和韋賢等人已經都默契地站在張安世的北湖,所以整個魏相的反對意見更是起不了什麼作用。

其實丙吉就是靠獄史出仕的,而魏相則出身“賢良方正”。

可見,出身也並不決定之後的立場——畢竟,人是會發生變化的。

在張安世的帶領下,只用了半個時辰,二十個候補官員的名單就定了下來,張安世他們所推薦的那些儒生全部在列。

至於那些出身低微貧微而沒有任何世家背景,同時又精通律法和實務的法吏,要麼落選要麼被安排在更不重要的位置。

張安世看著手中的票擬,終於覺得滿意了一些。

內閣開衙許多日了,他們總算是找到了缺口,做成了一件事情。

看來,天子雖然心思縝密,但仍然不可能獨掌朝權,多多少少還是會漏出一些縫隙,給張安世他們可乘之機。

這道縫隙並不算太寬,但是已經足夠他們發揮了。

張安世們在心中有了一個大致的謀劃,漸漸知道要如何影響朝政。

從頭到尾,他們都沒有覺得是在忤逆天子,而是覺得自己在用一種更隱晦、體面的方式替天子分憂。

畢竟,根據儒家聖人的觀念,天子也是要被禮所束縛的。

如今,要變法行新政的天子,隱隱約約有突破禮制的可能性,身為臣子,不讓天子違反禮制,這是本份。

所以,他們不是在忤逆和擅權,而是在盡忠和盡責。

……

張安世吹乾票擬上的墨跡,小心地將其貼在奏書上。

而後他又在其他人的注視之下,拿起奏書走到正房的左室,將其放在了天子的案首。

明日,應該就能看到天子的批紅了吧。

“諸公,時辰不早了,還有許多奏書要票擬,各自忙碌起來吧。”

“諾!”眾人答完,紛紛從長案周圍的榻上站了起來,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案前,開始了一日的忙碌。

這一日,這內閣值房裡的氣氛輕鬆了許多。

……

酉時一過,就是散衙的時間了。

隨著報時鐘聲的響起,宮內宮外各處衙署贏來了一日之中最熱鬧的時候。

因為朝堂成制剛剛大改,官吏比原來更忙了許多,有時甚至要挑燈夜戰。

經過這許多日的磨合,總算逐漸走上了正軌,許多事情也就順暢起來了。

加上今日天氣格外冷,更是人人都想早點回到家中,闔家圍坐一齊用膳。

於是,各個衙署全部都準時地散衙了,成百上千的官吏,頂著寒風,縮手縮腳地往家中趕去。

內閣大學士們位高權重,但與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張安世鎖上內閣值房之後,就與幾位同儕一齊離開了石渠閣。

不多時,石渠閣的前院和後院就逐漸地安靜了下來。

以前,石渠閣冷清的時候,只有一伍的兵衛和幾個雜役看守。

如今,石渠閣已經是宮中重地了,所以有一整隊的兵衛在內外值守,每隔一個時辰還會有劍戟士來巡查。

森嚴至極,閒人絕對不可能隨意闖入。

除此之外,入夜之後,檔房、文房和庫房都會留人值守。

散衙約莫半個時辰後,天就快要黑了,侍中樊克帶著一伍的昌邑郎,來到了石渠閣後院的側門。

他先是向把守院門的兵衛出示了銅節和天子手諭,而後又登記畫押,才腳步匆匆地走進了院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