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有意重建直指繡衣,你可願意擔起這個重任?”

“繡衣直指?”

戴宗猛然一聽,似乎覺得這個稱呼好像有些熟悉,但是一時又想不起來在哪裡聽說過。

“對,就是原來的繡衣使者。”

戴宗又愣了片刻,終於是恍然大悟了,立刻就想起了這個被塵封已久的官職。

接著,他的心中就是一陣止不住的激動。

繡衣直指,在孝武皇帝時期,可是一個響噹噹的稱呼。

孝武皇帝晚年的時候,因為大漢對匈奴連年用兵,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揭竿而起的人更是一日多過一日。

但是,許多郡國守相卻督捕不力,難以平息亂民,一時間,大漢各郡國都顯現出了一絲亂象。

為此,孝武皇帝從御史大夫府中的待御史中挑選出一批幹練之人,讓他們身著統一的繡衣,手持天子親自頒發的斧節,到地方郡國去監督敦促鎮壓民亂之事。

這些待御史就繡衣使者。

因為繡衣使者們原來的身份是侍御史,所以也被稱為繡衣御史。

有時候為了強調他們處事無私,又會加上“直指”二字,稱之為繡衣直指。

因為繡衣直指並不是大漢百官公卿中的實際存在的固定官職,所以自然也並無固定的品秩,仍然以待御史的六百石為標準。

六百石,只不過和縣令的品秩相當。

但是因為是皇權的代表,所以繡衣直指的權力非常大,可以對所行之地郡守以下,所有緝捕不力的官員進行處置。

可以說,在孝武皇帝晚年,繡衣直指為大漢江山的穩定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然而,這也居然也就成了繡衣直指唯一的輝煌。

孝昭皇帝繼位之後,因為遲遲沒有親政,所以自然也就沒有權力指派繡衣直指。

而霍光雖然是輔政大臣,代替天子處理朝政,但是他卻也終究不是皇帝,自然也不能指派繡衣直指。

如此一來,風光一時的繡衣直指就這麼消失在了大漢的朝堂之上——曾經的繡衣直指,要麼在待御史的官職上垂垂老矣,要麼在其他的府衙裡終老一生。

如今,御史大夫府恢復了一些權責,那麼繡衣直指也就應該要順勢重建了。

劉賀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將昌邑孤兒和繡衣直指結合起來,建出一個全新的衙署,為天子所用。

這個衙署要負責監督百官言行,替天子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雖然如今有十三部刺史執行郡國,但是再多一道保險,也不是一件壞事。

而且昌邑孤兒一旦有了繡衣直指的身份,那麼至少在活動上就可以更為自如了,不會像現在這般畏手畏腳。

至少,他們不用擔心宵禁的時候,被巡邏的亭卒抓到監獄裡去。

“可是,昌邑孤兒中許多人還十分年幼,讓他們來擔任品秩為六百石的待御史,恐怕不妥吧。”戴宗為難地說道說道。

“這定然是不妥的,所以才要改,朕要建一個全新的繡衣直指。”

“微臣愚鈍,請陛下下旨。”戴宗說道。

劉賀看了看已經慢慢從東南方向升起來的太陽,心想既然時間尚早,那索性先將這件事情定下來。

“到寺裡去說吧。”

“諾。”

為了減少混亂,劉賀很少從門下寺的正門進衙,而是在門下寺側面開了一個專門給自己出入的小門。

從這裡走,既可以避開寺內的屬官吏員,還可以透過一條兩側被夾牆封死的巷道直接走到正堂去。

除了劉賀之外,平日其他的人是不能進來的。

而在這條巷道的盡頭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屋,穿過小屋再走幾步就可以到正堂了。

走這條路,會隱秘安全許多。

劉賀和戴宗走進了巷道盡頭的小屋,而昌邑郎則守在了外面。

這屋裡常年備有筆墨紙硯,可以臨時處理一些事務——倒也是一個隱秘的地方。

“此處倒是不錯,可以別人耳目,以後就用軍機室來稱呼吧。”劉賀打趣著說道。

“諾。”

“時辰不多,朕來說,你來記。”

“唯!”

戴宗麻利地在案上鋪開了筆墨紙硯,劉賀看到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就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

首先,要改一個稱號。

直指繡衣這個稱呼,不符大漢衙署的起名成制,容易讓人混淆,所以可以改成繡衣室。

其次,是隸屬的問題。

因為繡衣室的職責是監察百官,所以暫時仍要掛在御史大夫府之下,名義上受府中的御史中丞管轄。

再次,是屬官的員額。

繡衣室的長官為繡衣令,品秩為六百石,下轄的屬官按照品秩高低分為二百石的繡衣使、比二百石的繡衣員、百石的繡衣吏、斗食的繡衣佐,佐史的繡衣卒。

看起來,繡衣室屬官吏員的品秩比原來的待御史降低了許多,但是這樣一來,任命屬官吏員的時候,也就可以更靈活。

最後,是權責的問題。

繡衣室最重要的職責暫時就兩個。

一是監察百官臣民的言行,二是替天子到郡國督辦特殊政務。

“不管品秩高低,凡在繡衣衛任事的人,都要發放專門的鐵牌,有此鐵牌,宵禁之後仍然可以在城中隨意走動。”

“至於繡衣室中要分哪幾個曹,你按照心中所想先定下來,在這之後再稟告給朕。”

劉賀曾經大致教過戴宗如何建這樣一個衙署,所以非常放心。

“微臣明白。”

說罷,戴宗把宣紙上的那未乾的墨跡吹乾,從頭到尾細細地讀了幾遍,頓時覺得肩上的職責更重了。

這是天子對他的信任,不將此事做好的話,那就真的是有負君恩了。

“可有什麼難辦之處?”劉賀問道。

“人都是現成的,但是御史大夫會同意嗎,大將軍會同意嗎?”戴宗有些擔憂地問道。

“此事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你先暗中按繡衣室的樣子統領昌邑孤兒,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朕會讓你們在朝堂上露臉的。”

“微臣明白了。”

雖然昌邑孤兒還不能“見天日”,但是從這一刻起,繡衣室就算在這個小小的屋子裡誕生了。

“走,去正堂吧。”

“唯。”

很快,劉賀就來到了門下寺的正堂之上。

此時,正堂之上分別是未央衛尉王吉、光祿勳張安世、御史大夫蔡義、宗正劉德、少府丙吉、昌邑中郎將龔遂、門下寺長史韋玄成和備諮令禹無憂等人。

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旁的人了。

那日在朝堂上露面的“帝黨”看起來人數很多,但是真正的核心人物,仍然是這些在血書詔上留下過自己名字的朝臣——蔡義也已經在血書詔上補上了自己的名字。

“讓天下臣民可直接向朕上書的詔書擬好了嗎?”劉賀問道。

“擬好了。”韋玄成回答著,就將一份擬定好的詔書呈送到了天子面前。

劉賀仔細地讀了幾遍,點了點頭,不管是直接上書的事情,還是恢復御史大夫府整理章奏的事情,都說清楚了。

現在,有了詔書還不行,不送去尚書署加蓋傳國玉璽,那就是一張廢紙。

只有加蓋傳國玉璽,然後再抄錄副本,公告於長安城和各郡國,這樣詔令才算是真正的生效。

否則,就是假傳的聖旨,是族滅的大罪。

“蔡卿,你是御史大夫,朕希望由你親自跑一趟,將這詔書上的印蓋下來。”劉賀說道。

“老夫自當責無旁貸,但……但大將軍會不會不同意用印?”蔡義有些憂慮地問道。

霍光是領尚書事,尚書署是他的“勢力範圍”,所以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

“朕覺得仲父不會如此不顧朝堂臉面,出爾反爾的。”

朝局如棋局,雖然有陰謀詭計,但是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規則。

就像現在的局面,只要沒有到完全撕破臉皮的那一刻,霍光沒有任何理由否定大朝議上形成的決議。

大朝議也好,小朝議也罷,都代表著朝堂上的人心向背——出爾反爾,只會讓自己被進一步孤立。

“仲父如果真的如此不顧大局,那朕就親自去尚書署蓋這個印!”劉賀篤定地說道。

“微臣明白了。”蔡義點頭回答道。

“事不宜遲,蔡卿現在就去吧,朕就在此處等著,等印蓋下之後,諸事就都可以按部就班地開始了。”

“唯!”

蔡義拿著草擬出來的詔書,匆匆而去——朝議時有尚書署的尚書記錄決議的內容,可以作為核驗。

蔡義急急離開的背影出了門,劉賀就將視線收了回來,轉到了其餘朝臣的身上。

“張卿,從昨日到現在,未央宮和長安城裡可有什麼異動?”

這是劉賀今日第三次問這個問題了,樊克和戴宗可能不知全貌,但是張安世這個光祿勳一定非常清楚——未央宮有風吹草動都躲不過他的眼睛。

“回稟陛下,不管是未央宮還是長安城,都無異動,一切如常。”

劉賀點了點頭,但是心卻並沒有因此而鬆懈下來。

他反而越發有一些擔憂,霍光和霍黨這麼安靜,實在是太反常。

仲父給自己準備的“驚喜”到底在哪裡呢?

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