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 有心修道無果
章節報錯
師父滄波道反覆告誡過,隱身術的關鍵是長強和風府兩大穴,若是受制或受損,則隱身術破矣,此時方信白衣人深不可測,自己不過是以卵擊石。
白衣人緩緩放下長笛,輕輕一點縱身飛起,白衣翩翩極其曼妙,長袖一揮優雅地落在地上,剛好在留求侍衛的身旁。
只見他將長笛插入胸衣,隨即伸出左手,在忠承的胸口和小腹之間,來回虛空抓拈,而後悠悠提起,忠承的身子竟然慢慢地站立起來。
忠承這才看清了白衣人的面容,正欲說話,卻見白衣人的右手,在忠承的嘴邊劃了一個圓圈,忠承猜想,也許是白衣人、叫自己不要說話。
雖然微生忠承被扶起,卻沒有知覺,自然也沒有疼痛、難受、麻木等感覺,唯有白衣人伸出食指,輕輕抬起微生忠承斷折的右臂,右手五指微曲,指尖上溢位絲絲淡淡的白煙。
從前至後,拂過忠承的整個斷臂,然後拇指和食指一併,在忠承的右手背上捻動,直到白煙變成藍煙,最後又將中指、拇指合併,在忠承前後左右、微微彈了幾彈。
終於聽見白衣人說了一句話:
“還好!腑臟沒有受大損,調養些日子即可,不然只怕要……你且坐著休息一下,暫不要大動也不要多言,一個時辰後方可隨意。”
白衣人說完慢慢轉身,踱步到源為朝身旁,冷冷地望著,嘆了口氣搖頭說道:
“唉!想不到少林寺失傳的隱身術,居然還有人再使,如我沒弄錯的話,你一定是東瀛人氏嘍,你的武功與中原之術大意似是而非,鑑真的諸弟子中,只有法進和如寶成就最高,君以為學了一些隱身術,就敢胡作非為、欺師滅祖。
實難相信鑑真的後世弟子當中,竟有如此心狠手辣之徒,這是非功過,無端增添後人質疑、一代高僧東渡傳世之必要,今以中國之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爾等班門弄斧實,乃可笑之至!”
源為朝極為驚恐,又好似自言自語、答非所問:
“我……遇到風暴,所乘舟船被毀……險些葬身魚腹,在海上漂流了四天五夜……才到這裡……此處果真是大唐的天下?然則……”
初時支支吾吾,猶豫中、源為朝不得不據實以稟:“我師父是薩摩國人滄波道,不是什麼法進、如寶,不過……”
源為朝說到此時,臉上居然通紅起來,似乎想到什麼難堪的事來,其實他所學各類經書,大多是漢字原版,大概想到了師父,多少是因羞於當面、承認以中國人為師。
鑑真大師在薩摩國一帶家喻戶曉,白衣人所言或許可信,師父曾言祖師史一男,往前有續日平、再往上數,源為朝便什麼也不知道了。
“將中原的武功、佛門的氣功,和薩摩國的柔術合為一道,以為可以無敵於天下……”
白衣人一邊說,一邊不時搖頭,似有憐惜之情狀,源為朝的回答,他似乎並未聽見。
“錯了,法進的內力最高,如寶身兼中原、西域的功夫,反不及法進純粹雄渾,這隱身術的練法和根基就是不能駁雜,哎!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隱身術講究理氣調心,只有正氣方能正術,不然心術不正、則命亦不久矣……”
源為朝也沒心思、聽白衣人詳解因果,只想急於離開這是非之地,提了一下氣力透四肢,感覺幾乎無礙,先前以為必定大傷,甚是後悔追殺留求君臣。
現今源為朝身臨中國,他極度惶恐,更以己之心度人,時刻擔心白衣人趕盡殺絕。
因此,他瞅準機會滾身朝北,北邊坡形較陡,下面是長長的沙灘,源為朝奮力一招‘驚鳥盤雲’,折起身賓士到海邊,一頭扎進海水中不見蹤影。
微生忠承一見源為朝分身逃走,大喊:“恩公!源賊要遛,不可放過,此人狡詐歹毒、殺人如麻……”
忠承說著忍不住站起,想要強自追趕,卻又抵不住傷勢痛楚,終究還是倒下身來。
白衣人也不理會,搖搖頭太息一聲:“隨他去吧!我已破了他的隱身術,又何必置之於死地……”
“他害死了我朝陛下,此仇不共戴天!日後相見、必將其碎屍萬段,方對得起陛下,和眾位朝夕相處的兄弟……”
微生忠承泣不成聲,悲慟地趴坐於地上,淚眼湧動,滿臉盡是悔恨、傷痛之情。
“原來你們是異國之人,不過依我看,你主上未必就不可救……”白衣人說著話,已和忠承一道,來到留求王的身邊。
倆人一起俯身,探視天孫龍華,想不到留求王昏迷未死,居然還有一絲遊弱之氣,忠承大喜過望,連呼三聲陛下,最後卻被白衣人抬手製止。
“他雖然受了三處傷,好在不是要害,除了胸部、還有腹部和背部,多半是那賊子被你所困,一時不便脫身,是以有所疏漏,加之你主舊傷未痊、無法硬挺,反而得以保全性命。”
白衣恩人說完,食指拇指輕輕拈動,就聽見哧哧聲響,隨即白衣男子抓住足踝,將留求王倒提起來。
微生忠承大驚,就見留求王周身似熱氣蒸騰,一聲咳嗽,口裡流出不少暗紅色血水,滴在地上竟然有一大灘。
顯而易見,這是留求王體內淤血,是被白衣人內力融化、強逼滲入肺部,繼而流出體外,這樣做為的是縮短治療時間,以便於傷者迅速恢復。
然後,白衣人左手虛空從下至上一抹,右手翻轉一沉輕輕放下,從懷裡掏出一粒紅色藥丸,放入留求王口中,然後對微生忠承說:
“給他喝點水,溶化藥丸後、稍息五六日即可。”
忠承從身上拿出水袋,所謂水袋不過是幾天前、用卡主魚的魚鰾製成的。他們從留求漂流亡命至大陸,驚濤駭浪中死裡逃生,自然是慌張行事、一無所有。
只見忠承滴了少許泉水,在天孫龍華的口中反覆溼潤,沒多久留求王便醒轉過來,伸出臂膀想、要撐坐起來。
白衣人微微一笑,只見其袖衣晃動了一下,留求王竟然隨之站了起來,連侍衛微生忠承、都不敢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乎其技的醫術。
這白衣人正是蓬萊客虔士元,為承諾崑崙山的鮮至柔,已在六年前將太皞劍、從姑蘇虎丘的劍池裡取出。
這太皞劍乃是伏羲氏的佩劍,以五行之精煉成,無物能抵神妙無比,若一手縱橫揮舞則山水變色;若雙手前後掌控則天地動容;若男女二人左右手互握劍柄,則劍人齊飛呈雷霆之勢,因此又叫比翼劍。
只因虔士元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劍鞘,無法坦然面對崑崙山的至愛,諾言有愧,故而遷延時日,焦急不安、殫精竭慮,遍尋天下後,他聽說嶗山道觀裡,有一件叫三三黑的上古神器,形同三尺長三寸粗的圓棒,黑中泛光、暖中散香,所以他尋訪到此,打算一窺真容。
據說此物握在手中,除了神清氣爽、體力高漲外,連修道都比尋常人清醒、頓悟來的快捷,是以被當做鎮觀之寶,有專人看護,並存於長方木匣中,置放在太清宮。
嶗山觀主七峰道長,早在數年前便與虔士元相識,但一直不知道虔士元就是蓬萊客,只知虔士元自稱住在一個荒島上。
雖然七峰道長六十多歲,比虔士元年長許多,見面時兩人都各自感受到、對方修煉的與眾不同,因而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
這一次虔士元未能如願,七峰道長宣告:只能看不能碰,並稱他已破戒,說歷代觀主從未有人、敢將此鎮觀之寶示於外人。
虔士元只是報以一笑道謝,離開時在嶗山摩崖上橫笛小坐,吹了一支《有所思》心下黯然,不意聽見喊叫聲,所以越過小青山、出手相救留求君臣。
等到留求王站立時,正欲施禮、感謝白衣人救命之恩,卻見半山腰跑下來兩個小道士,眼看已經離三人不遠。
就聽前面一個小道士問道:“虔島主,方才家師聽見島主笛音,似有所求,故而派我二人來此檢視,不知可有用得著之處。”
虔士元一聽哭笑不得,心道:“我的忙他哪裡肯幫,連碰都不給碰,除非要七峰道長的命。”
但這兩個小道士,哪裡知道這些內情,虔士元又不好講明,所以尷尬一笑說:
“多謝七峰道長了,這兩位海外貴賓,身上有點傷,恐要麻煩在此、耽擱三四日才行,道長既有心成全,那就勞駕二位扶持他們,暫且上山休息調養一下吧!”
“島主這是說哪裡話,出門在外、有些意外損傷,那是難免,別說是虔島主出面,任誰見了、也不會袖手旁觀,何況,此處屬嶗山地界,自然是三清殿做東,今日能迎來海外嘉賓,那將成就千年佳話。”
虔士元一聽,小道士能說會道,就不再多言,一笑作別:“替我拜上七峰道長,虔某就不去打擾了,改日再去嘮叨。”
言畢閃身而去,須臾不見蹤影。
“恩公……恩公!”
留求君臣連呼‘恩公’數聲,卻哪裡找得到人影,隨即嘆息兩聲問道:“多謝兩位大師善意,我等感激不盡!”
這君臣二人此前、從未見過道士,也不知該如何稱呼,好在小道士也不以為意。
“不必……不必!”小道士一邊說,一邊很客氣地上前攙扶。
天孫龍華身子骨無大礙、尚能行走,不過體內有些小痛而已,因而朝沙灘外的山坡、走了幾步拾起金劍,他仔細看了一下,王劍竟然毫髮無損。
留求王大喜,推劍入鞘,抬起頭看見微生忠承、掙扎意欲站立,卻是一副很吃力的樣子。
天孫龍華知他骨骼剛剛復原,目下絕難行走,故而對這兩個小道士說道:
“兩位大師見諒,我這兄弟傷勢較重,恐怕要做一副擔架抬著才行。”
“那你呢?”
“我不礙事……走走無妨。”
“可這裡離道觀頗遠,再去找擔架來回、只怕費時太多,不如現做一副簡易擔架,你看如何?”
“這樣也好!這是我的佩劍,你們拿去一用。”
天孫龍華估計,他倆抬著微生忠承上山最是穩妥,起碼忠承要少受罪,而且恢復也快捷些。
哪知小道士回答很乾脆:“不必,這等粗活、用不著刀劍……”
小道士話未說完,三步兩躍,上了附近矮坡,揮掌便截斷四、五根胳膊粗細的小樹。兩道士就近取材,剝離樹皮樹枝,然後左右拉扯、迅速捆綁起來。
忙碌不到一炷香工夫,一副木架已經成形,隨後兩人抬起微生忠承,輕輕放入擔架,即刻招呼留求王,四人一併向山上進發。
雖然一路是爬山石階,但小道士走的極是穩便,絲毫沒有上下震盪響聲,看得出小道士功夫不差。走了一小段山路,兩人回頭一看,天孫龍華落在後面頗遠,便停下來稍等。
兩人心道,他一定傷的也不輕,照此下去,午時也上不了山,於是兩道士對望一眼,不謀而合歇下擔架,索性一起決定做個大點的擔架,將留求君臣一併抬走。
兩道士說幹就幹,等留求王走到近前,超大結實的簡易擔架、已經做好。
天孫龍華望著眼前一切、有些驚奇,但即刻也就明白怎麼回事,臉色微微一紅說道:“一再勞煩兩位大師,龍華實在慚愧!”
“這是嶗山,我等是道家弟子,貴客無需客氣,此乃理所當然,何況兩位有傷在身。”
一路上,幾人言語頗多,尤其是中原之事,讓留求王久久無語,小道士以為這主僕二人,旅途勞累,傷重倦怠所致,也就輕輕悄悄抬上了山。
之後,君臣二人被扶上木榻,很快送來茶水飲食,這時已近午時。
嶗山的道士聞聽遠道海客,倒是對兩人格外好奇關心,七峰道長也親自看過兩人的傷,經虔島主施治已無問題,只需調養幾日即可。
六天後,君臣二人都已能動,唯忠承之傷體,嶗山道士再三關照、暫不宜大動,即便習武練功,也要一月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