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章節報錯
馬車內,看著老蒲這般作態,方程豈能不知,這老東西這是打算坑自己。
就是不知道其準備將他往哪裡坑?
坑害年輕人,在任何地方好像都是一件很常見,尤其是缺少頂級精英的武朝,年輕一代可是被坑的極殘。
對於這種現象,有人說,這是從軍隊裡帶出來的毛病,也有人說,純粹就是老人心理變態,想將自己吃過虧的從後輩身上找回來。
但不管怎麼樣,形式不由人,方程好像沒法拒絕。
“此次民間反碟,目前未知,你知道一共找出多少人嘛?”
顯然,老蒲就沒打算給方程拒絕的機會,前一刻還在演戲,後一刻直接將話題砸了下來。
反碟啊!
這是他能聽得?
說什麼,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時間拉長了看,卻是怎麼一回事,可具體到某個時間點上,這類總結純粹就是屁話。
春秋亂戰的歷史,就讓六國學到了不少東西。
春秋時期,士族,貴族互通,各國朝堂都有異國精英人物,各方雄主對於人才無不海納百川,包容並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崛起,無不有得到異國頂級精英的幫助,但同時也留下來弊端,那就是碟子橫行,不僅是官員三心二意,就連一些王族成員都受到敵國的蠱惑,在某些特殊的關口相助他國,並被“仁”“義”“德”所標榜。
可這類事,放到當下哪國能忍?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自此導致,各國朝堂越發講究出身與身份,大量的有才之人,因為身份問題被打壓,被排擠,就算僥倖當官,往往也會因出身不夠純,而沒有施展自身能力的空間。
可怎麼做了,這就解決了國政洩露?
不僅沒有,反而情況越來越糟糕,矛盾想衝,鑄起了多厚的防禦,那敵人必定會造出更強的矛。
如今各國刺向敵國的矛,不僅鋒利,而且要越藏越深,讓人防不盛防。
在之前和楊應知就民間反碟的探討中,方程第一次發現,武朝案牘司這一不到三萬人的機構,想要維持日常運轉,每年不僅需要從戶部拿到一百萬兩的費用,並私下透過各種渠道獲得五十萬至八十萬兩的黑錢,不然錢根本不夠花。
下限一百五十萬兩,上限兩百萬兩的開銷!
用腳指頭去想,就會明白這筆花銷有多逆天……
“可以的話,我不想知道!”
聞言,老蒲笑道,“你掀的蓋子,還想跑怎麼可能?”
案牘司所負責的工作,投入不一定有效果,但不投入一定會起禍端。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這類的蓋子是怎麼捂不住的,同時案牘司也沒臉找你麻煩……”
一想到這次被揪出來的碟子,倒不是說有人粉飾太平,作為案牘司三位副使,代表皇室監督案牘司工作的大總管,老蒲心裡便不得勁。
“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影響已經顯露!”
“你知道嗎,最近朝堂之下,討論最多的是什麼?”
方程搖了搖頭,朝堂之上的事,他都未必能知道個全乎,更別說朝堂之下,百官之間談論的內容。
他現在又不是什麼正統官員,更沒有上朝的資格,小小轉運司裡,除開商鍾,小虎,李家兄弟,就連到目吏都沒配齊,就算想知道他從哪去聽?
總不能靠商鍾,李家兄弟,這種遊歷在朝堂之外的二代吧。
等聽到的時候,別說黃花菜涼了,指不定談論,都已經變成現實了。
“黃冊!”
老蒲點出關鍵,“四十年來,我朝欠下了太多功課,黃冊重錄就是重中之重,事情發生之後,朝中官員將事歸結與黃冊更新延誤,如今每天至少有上百本奏章上呈案牘司,要求重譜黃冊!”
黃冊,記錄了一國人口,土地,相關的重要資訊。
是皇朝核實人口,釐清人丁,田畝,國內資產分佈,農業生產輔助,兵員徵集,徭役徵調的根本參考。
更是朝堂制定政策的,輔助民生的依仗。
黃冊之上的資訊更替是否及時,內容是否可靠,都會對一國產生巨大的影響。
按照武朝立國之時制定的規則,黃冊每過三十年,當重新編撰一次,剔除無效內容,增補滋生人口,重測土地的情況,並且每過十年都需要一次大造,用以校對。
只不過,無論是每隔十年的黃冊大造,還是每三十年一輪的重撰黃冊,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
人口暫且說,關鍵是清丈田畝。
而武朝顯然沒怎麼多財力,這一脫就是四十年,距離上次重撰已經過了足足五十年!
五十年啊!
不是五十天,當年的少年如今都已經是老朽一枚,不少人甚至都已入土,這黃冊還沒更新,還有意義嗎?
沒出什麼大事,得過且過,湊合的過吧。
可這會,問題出的最大就是黃冊登記,要是嚴苛按照黃冊譜寫的規則來,那可能歐那麼多皇城司,錦衣衛的碟子在武朝境內潛伏下來,而且一伏就是十幾年,二十年,要不是這些人做事見不得光,要不是老兵們嗅覺靈感,與日常中發現異常,這些人死後,他們後代真就沒法查了……
一想到這些,朝中大員那還坐得住?
黃冊,有錢得重造,沒錢咬著牙也得重造。
“重造黃冊,花錢就能辦完的事,找我做什麼?”方程不解。
黃冊,再方程理解裡就是戶籍冊,是一國之根本,但造的過程中除了花錢用人之外,好像沒什麼難點?
真心想造,方程不覺得以武朝的決心,造不出來。
“造,肯定是要造,發生這麼大的事,錢怎麼也哪挪?可怎麼造也是關鍵!”老蒲解釋道,“你在國債券上加上那個阿拉伯編號,被不少老臣所看好,希望可以加入新編黃冊裡,只不過這樣一來,所需花費的錢糧會更多!”
黃冊記錄的單位是戶,而不是具體的人。
之所以怎麼做,一是因為工作量太大,二是本來一張紙可以解決的問題,一下子可能就變成了數張,不要小看這點區別,黃冊編號後需一式四分複製,一份放在案牘司總部,一份落在州里,一分落與府,最後一份落與縣。
以千萬戶計,從人下手工作量就要暴漲數千萬份,光一個紙張成本就近百萬兩,這還不算筆墨,印泥。
每個三四年的時間,投入個四五百萬兩,這件事根本別想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