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上,刺殺現場連一具龍軍的屍體都沒有找到,這就更是無法讓人信服。

尤其是趙禎那邊剛死,這邊趙曙就登上了皇位,銜接的如此之好,便是讓人不去多想都不可能。

這樣的人,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實幹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朝堂才得以正常的維持下去。

對這樣的人,趙允讓雖然恨,卻也不能都殺了,不然整個朝堂之上只剩下一些個拍馬之人,國家遲早要會亂套。

第三種就是中立派了。

這也是三大勢力中人數最多的一夥。

他們對於趙禎的死,帶著懷疑。對於趙曙的上位,持觀望的態度。

或許他們在等著趙允讓給他們好處,又或許在看趙曙是不是能座穩現在的位置,總之他們都屬於那種拿著籌碼並不急於下注的人。

這些人以朝堂上的老狐狸為主,他們一向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其中也不乏一些個熱血之人,他們心中是很懷疑的,甚至也想站出來為死去的仁宗說些什麼,只是他們實力有限,地位也不是很高,貿然地站出來,不過就是自尋死路罷了。

有了這三派人的出現,趙宋朝堂之上的運轉變得吃力起來,很多工作都是人浮於事,命令下達了,但真正執行者卻是找不到人,以至於趙曙登基有些日子了,政務這一塊還是混亂不堪。

倘若這個時候,有外敵來攻,怕是趙宋就會變得危險了。但偏是這個時候,好訊息傳了過來,遼與契丹都被滅掉了,最新訊息是龍軍正在龍始帝蘇石的帶領之下,向草原上殺去。

轉眼前,形勢突變,整個北方就只剩下了龍帝國,之前趙宋的北面之危沒有了,訊息傳來,趙允讓是大為高興。

他甚至認為,這是老天在照顧他們父子,知道他們需要時間來整理大宋,所以蘇石出現,滅掉了最有可能會威脅到趙宋安全的遼國。

外在威脅沒有之下,趙允讓父子就得以抽出手來解決內部問題。這段時間,趙允讓都在忙著與朝臣們談話,對於中立派是極盡拉攏,對於反對派,採取即拉又打的方式。

一邊解決著內部的問題,趙允讓也沒有忘記處理北邊的事情。他並沒有小看蘇石,所以他決定派出人與蘇石進行和談。

在趙允讓,或是說多數的趙宋臣子眼中,龍帝國是很強大,不然也無法滅掉遼國。但若說因此就可以滅掉他們趙宋了,那就是有些誇大其詞。

歷史之中,遼國強大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想過吞併趙宋,但最終不還是以失敗而結束嗎?

遼國做不到,龍國也不會做到的。

這一點,趙允讓自認就是蘇石也是可以看得清楚,為此他認為這一次的雙方和談是有著很大成功率。

在趙允讓的準備之下,和談以參知政事文彥博為首,右衛大將軍趙從古為副。

文彥博自不用說,此人一向對外主張就是以和談為主,總是想著靠自己三寸不爛之舌來攪動局勢,掌控天下大勢。

這樣的人,安排他去作為和談正使當然是最為恰當不過。

至於說副使趙從古,那可是蘇石的親舅舅,雖然說之前甥舅有些嫌隙,尤其是出了蘇石反出趙宋之事後,仁宗更是一氣之下奪了對方的官身,將其軟禁在家。

一切還是等到趙曙成為了英宗之後,趙允讓才給其官復原職的。這也是他想要用利此人,在他看來,親人就是親人,就算是關係不好,也遠比旁人來得更近一些。

讓趙從古跟著談判的隊伍一起去,足以證明了趙允讓想與其交好的心思,這點道理蘇石不會看不懂。而只要看懂了,接受了,這一次和談和成功率自然就會大大的提升。

派人與蘇石進行和談的同時,趙允讓又

派出了另外兩支隊伍,分別去往的是南面和西面。

樞密副使韓琦為南地特使,負責的是與李唐進行談判的事宜,同時還兼著調回包拯的重任。

趙允讓在韓琦離開時承諾,只要他做好了這件事情,回來就會直升參知政事,成為當朝宰相之一。

南地有曾公亮在,此人可是早早就投靠了趙允讓,事情是可控的,唯一讓人操心的就是包拯的態度而已。

西面的特使為賈昌朝,這位曹皇后手下之人。

自從趙禎父子被殺,趙曙成為了新皇之後,曹皇后的地位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後宮中的事情現在都由高滔滔負責,賈昌朝這位宰相也因此失去了見到主子的機會。

這一次,趙允讓委以其重任,就是在給賈昌朝一個表現的機會而已。

事情做好了,以後此人就算是他們自己人。

賈昌朝是一個能夠看清大勢之人,此時曹皇后被軟禁於後宮之中,他最大的靠山沒有了,當值此時,對於趙允讓的安排自然不敢有半句的怨言,得了命令之後便去往了西境。

......

西境。

將軍折繼閔,此時正座於大帳之中,看向著前來向自己請命的狄青等人。

自從仁宗和荊王雙雙遇難的訊息傳來之後,西軍中就開始出現了躁動。

一國之君,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下面之人自然是無法接受。

雖然說趙允讓給出了一個藉口,趙禎父子是被蘇石所殺的,但這樣的結果顯然有些腦子的人都不會選擇相信。

殺人總是需要理由的,那請問蘇石為何要這樣做?

如果說現在龍帝國與趙宋開戰,蘇石會做這樣的選擇,或許還有可能。但是現在,雙方連線觸的機會都沒有呢,還要這樣做,豈不是毫無道理可言。

軍人職責就是守衛國家的***完整和保護國家的安全。可是現在,連皇帝都被殺了,這對於當時的軍人而言豈不是一種諷刺。.

軍隊開始變得躁動,為了給將士們一個說法,狄青便成為其代表,而這一次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見折繼閔將軍。

看著眼前正值壯年的狄青,又看了看他身後所站的賀坤和呂子飛等年輕將領,折繼閔眼中帶著不滿之意道:「漢臣(狄青字),你又來做什麼?不是告訴你們了嗎?即是將士,便要服從軍令,可是你三番五次來找本將軍,你還記得你現在的職位嗎?」

折繼閔生氣了,但落在狄青的眼中,並不讓他如何的害怕,相反他還高昂起了頭,反聲問著,「大將軍,兄弟們都是想不明白,也不想稀裡糊塗的去打仗,若是這樣,便是死在了戰場之上也是無法瞑目的,我們只是想要知道一個真相而已。」

「真相,什麼真相?朝廷不是說了,先皇和荊王遇刺,都是蘇石那個反賊所為嗎?你們還想要怎麼樣?」折繼閔看著眼前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的將領,帶著一點怒氣的問著。

說起來,折繼閔並不是真得生氣,做為趙宋的大將軍,西軍實際上的統帥,他對於趙禎遇刺一事也是十分不滿。

什麼蘇石派人刺殺先皇,那不過就是騙三歲小孩子的說詞而已,本著誰得利,誰就可能是始作恿者的想法來看,趙允讓動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問題是現在趙禎已經死了,便是連他的獨子荊王趙曦也一併死了。如今是趙允讓得了天下,他的兒子趙宗實成為了宋英宗。

一切已然成為了事實,此時在去考究誰是兇手還有什麼意義呢?

就像是趙宋開國之帝太祖趙匡胤不明不白的就那麼死了,當時他還有兒子呢,可還是把帝位傳給了當時只是晉王的趙光義。

兄傳弟之事開國便有,

更不要說趙禎已經沒有了皇子,那傳位給侄子趙宗實就變得十分正當了。

即是趙宋已經有了新皇,在糾結於是誰殺了趙禎還有什麼意義?

這樣做,只會讓趙宋變得更加混亂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事情既然已然發生了,此時在說其它的已經沒有了什麼意義,接下來如何讓大宋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折繼閔已然接受了現實,儘管心有不甘也只能放在心底。所以他對於狄青他們的問題並不會覺得意外,只是三番兩次的來找自己,這就讓他有些頭疼和不悅。

「大將軍,您說是蘇石所為,您信嗎?」

面對著折繼閔的回答,狄青顯然並不滿意,繼續開口追問著。

狄青不是沒有見過蘇石,且還與他一起並肩戰鬥過。對於此人的軍事才能,他內心是十分推崇。

後來得知蘇石被逼反之後,他還曾一度十分的難受。只因此時他就是一位西軍的將軍,並不能做些什麼,只有在心中祈禱著蘇石能夠平安而已。

而以當時蘇石之實力,如果帶著精銳蘇家軍,突然發難的話,未必就沒有可能會殺入到皇宮之中。但他並沒有這樣做,現在趙宋與龍帝國並未開戰,就更沒有理由這樣去做了,這分明就是有人給蘇石扣的大帽子而已。

蘇石都離開了趙宋這麼多年,可是現在,還有人往他的頭上扣屎盆子,這個結果怎麼可能會讓狄青一眾將領們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