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時代侷限
章節報錯
朱由校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將自己腦海中那一連串的想法和計劃都暫且擱置了下來。
為進一步向老奴施壓,朱由校正式任命周興武為山海關總兵官,引軍駐守這個連線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既然以遼瀋兩城為戰略中心的支撐點已經構成,那這後勤保障和交通訊息自然是不能落後。
這也是再一次加強朝廷對於關外的掌控,那些世代居住在遼東的地主豪強,身家沒有一個是乾淨的,朱由校要慢慢的將他們全部清除。
而且現在他還面臨著一個大問題,那些從遼陽瀋陽遷到廣寧錦州等地都老百姓可是有數十萬,朱由校要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才行啊。
老是由朝廷來撥發糧食養著他們也不是個事啊。
加上遼東天氣如此惡劣,他們流離在外,連個安穩的居住地都沒有,一兩個月還好,可要是時間一長,難免不會生亂。
這麼多的人口在關外,對於現在的朱由校和大明朝來說,完全是一個拖油瓶。
就算是沒有建奴和蒙古入寇作亂,光憑老百姓自己耕種的糧食產量,根本不能自給自足,國庫每年還要撥出一大批的物資進行救濟。
苦寒之地並非是危言聳聽,關外的氣候和環境根本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生存和發展。
就算是那些生長於那片土地的異族,都忍受不了這種肉體和精神的雙層折磨,更不用說沒有歷經過這些苦寒的漢人了。
這也是歷朝歷代沒有大肆往外擴張的原因,在這方面,還真的不能完全怪那些皇帝和當政者。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打下來不能居住和種糧,根本就是雞肋,一點用都沒有。
明朝為什麼主動放棄關外的土地,除了自身的國力和軍備下滑嚴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遷徙百姓前去耕種。
當年填補個遼東,朱元璋就是各種政策優惠,可以說威逼利誘了,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思才勉強使遼東有了那麼一點人氣。
就算你強如盛唐,打下了這麼大一塊國土疆域來,這些地方也還是無用之地,並沒有多少漢人,反而是異族之人大批的湧入中原。
唐朝和大明在這方面的國策在大體方面可以說是一致的,都是以夷狄來制夷狄,將那些異族部落進行分化打擊,自己則來做這個棋手操盤。
結果顯而易見,盛唐和大明都玩脫了,盛唐養出了一個無解的藩鎮制度,大明朝則是養出了後金這個強勁的對手。
唐朝雖然打下了那些土地,但嚴格來講,並沒有實施完全的統治和掌控,而是將那些異族相容到了己身,這也是致使藩鎮造亂的根本原因。
唐朝能夠維持數十年的疆域版圖,除了國朝富有以外,最大的倚仗就是能征善戰的軍隊在提供支援。
而等到中央政權勢威以後,這些昔日在大唐庇護下茁壯成長的異族野心瞬間大增,要麼就是想割據一方,要麼就是想取而代之。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必然的,這不是因為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於制度所產生的弊端造成的。
就算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沒有楊貴妃,沒有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也會有其他人替代這些角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將自己保持在巔峰無敵的狀態,你的盤子開的越大,關注著你的眼睛就越多,你就越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只要你的防備有稍稍的懈怠,你的實力有所下滑,那些心懷野心的藩鎮大臣會立刻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無盡的包容和大度造就了盛唐,同時也毀滅了盛唐。
唐朝還能維持一百多年,而大明朝呢,朱棣一死,奴兒干都司就日漸下滑,到了正統年間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這沒辦法,兩個朝代的國力相差太遠了,在永樂年間時,朝政清明,國庫充盈,軍隊又極其強悍,要威服鎮壓他們自然是不在話下。
可越往後就越不行了,沒有了強悍的軍隊和豐盈的國庫作為支援,大明朝廷對他們已經漸漸失去了主導權,關外那些部落見狀,心中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躁動了起來。
而大明朝的君臣也並沒有唐朝君臣那種對於異族的包容和信任度,大明朝的皇帝,除了朱棣和朱見深,其他皇帝都是極為提防,這可能也是因為有唐朝這個前車之鑑的原因。
要想還處於農耕文明的老百姓可以在東北那種尚未開發的黑山白水間紮根,首先就得解決當地百姓糧食能自產自銷的大問題。
滿清晚年時期,東北有過一次極大規模的遷移時期,稱之為下關東。
東北人口急劇暴增,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地區,在短短的數十年間,達到上千萬之數,不得不令人震驚。
能夠促使老百姓自發的去遷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一種耐寒的稻種,可以在東北那種飄忽不定的嚴寒天氣當中生長。
加上當時科技的發展,東北的礦產物資成為了極為重要和珍貴的資源,偌大的東北寶藏,被第一次發掘,自然是吸引了大批的人流量去闖關東。
而這種耐寒的稻種,現在的大明並沒有,它是從日本引進朝鮮後,經過朝鮮人數十年的耕種,才被當時的東北人民所得知並廣泛運用。
朱由校現在就急需這種耐寒的稻種,有了它,毫不誇張的說,基本可以解決關外百姓的糧食生產問題。
現在還沒到小冰河的鼎盛時期,大明朝的百姓還有幾十年的苦日子要熬,朱由校不想以後的歷史書上還記載著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這些詞。
只有關外能夠實現糧食自產,那才能駐紮重兵向北擴張,東北的位置太關鍵了,而且它還有著整個世界都數一數二的資源財富。
張作霖正是憑藉著東北的戰略位置和資源產量而屹立不倒,不管在關內敗的多慘,他只要守住山海關,不用三五年時間,又能夠滿血復活。
現在的他雖然沒有這種耐寒的稻種,但他卻有精通農業的大師宋應星,以宋應星的才能和知識儲備,要研發出這種稻種,想來不會太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