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傾瓷明白,在自己娘眼中,嫂子的感受最重要。

若是處在嫂子的角度,他們都瞞著她的話,她心裡或許會難受的。

“嗯,還是要跟嫂子說一聲。”

“嫂子的感受最重要。”

兩個人回去後,天色都有些晚了。

他們只能等第二天再在村裡收紅糖。

崔老夫人和崔傾瓷做了晚飯在家裡吃,吃著吃著,崔老夫人都要感嘆一下,“要是芷蘿在家裡,家裡就可熱鬧了。”

崔傾瓷就明白了,她娘這是想嫂子了。

也是,以前娘和嫂子天天一起吃飯忙活事情,人和人之間也都形成了依賴感。

別說她娘了,就是她也想嫂子。

她雖然跟嫂子待在一起沒幾個月,就會忍不住想她。

更何況大哥吧。

崔傾瓷只能寬慰道:“娘,沒事,嫂子都在信裡說了,忙完就回來。”

“再說了,天氣都冷了,很快也就到過年了,過年的話,嫂子肯定會回家吧。”

“而且嫂子的爹孃弟弟妹妹們也會想她的。”

這樣一說,崔老夫人就高興了。

“那咱們可要把店鋪開好,把紅糖打出銷路來,總不能等芷蘿回來忙活這些事。”

看她娘一下子打起精神來的樣子,崔傾瓷也點了點頭道:“那是自然了。”

吃飽飯後,崔老夫人就去了里正家。

里正一家子都在忙著做紅糖,旁邊架子上放了很多剛做好的紅糖。

“周兄,大妹子,還在忙活著呢!”

一聽聲音,朱氏轉過頭來就看到門口的崔老夫人,“哎呀,崔大姐,什麼風可把你吹來了,快快進來!”

一看到崔老夫人,朱氏高興的很。

周照溪周照河也趕忙喊崔老夫人,“崔大娘!”

“噯,你這兩個兒子又勤快又能幹還孝順,真是不錯。”

朱氏臉上都笑成一朵花了,“都是鄉下泥腿子,也就你誇他們。”

崔老夫人嚴肅道:“朱妹子,我可不是誇,說的是事實,關鍵長的也周正。”

“哎呀,人家姑娘家還不是瞧不上我們東河村。”

說起這個來,朱氏也是有些憂愁。

她大兒子都十六歲了,正常人家都是十五歲都娶親了。

大兒子過了年眼看著十七歲了,朱氏心裡著急。

崔老夫人道:“咱們村會製糖,旁人還不知道,待以後知道了,肯定知道咱們東河村好,就不會瞧不起東河村了。”

這樣一想,朱氏也高興。

“那可不,這還要多虧了芷蘿,要不咱們哪能學會這樣一個技能,只要勤快點就能多熬一些紅糖。”

現在整個村裡所有人都卯足勁的做紅糖,偶爾在街道上看到村裡人,大家臉上都帶著笑容。

朱氏看著都很感慨。

而且他們全家都幹勁十足。

關鍵是這樣的活啥事不耽誤,家裡的活以及地裡的活都不耽擱。

時間自由,想怎麼安排怎麼安排。

上哪找這麼好的手藝活。

關鍵是他們北方紅糖稀缺。

有時候她們去市面上買紅糖都買不到。

就是開春地裡的活忙的時候,也可以暫停一下做紅糖,多幹乾地裡的活。

農閒時候就可以繼續做糖,都能有進項。

這可是一門手藝,這樣的製作秘方看似簡單,若是不會的那也做不出來。

這都算是傳家手藝了。

崔老夫人跟朱氏說了會話道:“對了,朱妹子,我這次來呢,也是來收紅糖的。”

“我想著先來找你和周老弟,把村裡人的紅糖統計一下,我把錢給大家準備好,當時說好的一斤二十五錢。”

“這是自然,說好的事情自然要照做,況且這還是芷蘿教大家的手藝呢。”

村裡人都實誠,也都很感激江芷蘿。

如今大家見到崔老夫人和崔傾瓷,從骨子裡都很尊敬她們。

這要是崔家有什麼事,大家也都會積極的幫忙。

崔老夫人也主要是說這件事。

她回去後,里正和朱氏就趕忙跟村裡開會。

讓大家第二天把紅糖都拿來稱斤兩。

第二天,村裡人都趕緊拿著紅糖去里正家稱重。

主要是很多人家都沒有稱。

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正家人多都是勞動力,用兩口鍋熬紅糖,做出了二十多斤的紅糖。

村裡很多人家,有的十多斤,有的二十多斤,還有一大家子做了三十多斤的。

崔老夫人當場給結算錢。

按照一斤二十五文錢算,儘量不夠的也按足斤算。

“謝謝崔嬸子。”

“謝謝崔妹子。”

“多謝崔大娘……”

村裡人真正拿到錢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感激崔老夫人她們。

大家滿臉的感激之情,說感謝也都是真正的感謝。

這一下子,大家手中都多了幾百文錢,這對村裡人來說這可是不少的錢。

大家甚至心裡算了算,要是勤快點,每個月都多熬製點紅糖,每年都能賺好幾兩銀子來著。

而且開春的時候,他們都打算開闢點荒地種甜菜。

大家手裡拿著銅錢高興的往回走。

互相說說笑笑的,對生活都充滿了希望。

就是趙老太太帶著兩個孫子回家,都高興的道:“這一下子賺了三百文錢,咱們勤快點多熬一些紅糖,到過年的時候能攢個一兩多銀子。”

趙老太太心裡打算著這些,而且過了年他們還能多幹一些活。

趙大林趙二林心裡也高興。

一兩銀子啊,他們之前都不敢想。

趙老太太也感嘆不已,之前她都差點沒命了,是芷蘿將她救回來的。

她那時候甚至都不知道怎麼辦。

主要是她這個年紀了,地裡的活幹不了,兩個孫子還沒成年,地裡的活也根本幹不動。

哪想到還能學會製糖。

這樣的話,哪怕地裡的活幹不動,好好製糖,一年也能有幾兩銀子進項。

家裡日子就好起來了。

過了年趙大林十五歲了,給他娶上媳婦,到時候有了孩子,她心裡也就輕鬆了。

趙二林還小。

但只要家裡有這門手藝,就能吃飽飯。

“你們都要記得崔家和你們江姐姐的恩情。”

趙大林和趙二林認真點頭。

……

杏花村

江家

自從外面沒事了,崔家給他們捎信後,他們村裡人也就搬出來了。

如今杏山村一切都正常。

江向川在深山裡躲著的時候,做了很多雨傘,賣了一些雨傘倒也賺了不少。

其實江向川和葉氏對金銀這些看的比較淡,他們就想著一家人好好的最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