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李彥弘釋出會上的介紹,也由於實時檢測演算法對接政府之後成為了白度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構成。

這導致尚海分部的白度員工們對孟繁岐其人基本上是人盡皆知。

由於王愷在燕京常平區的順利推動,政府機構結合新技術,辦公智慧化,高效化被當成了一個正面的典型。

一件引起了一定社會輿論的案件被光速處理,這對相關人員來說都是一大政績。

因此,相關人員在談論起人工智慧技術的時候,個個也都不吝嗇溢美之詞。

公安部甚至有副部級的實權人員,在公開場合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了表揚。

雖然不是非常正式的大會場合,也不是蓋了章的紅標頭檔案,但就華國政府人員通常的謹慎畫風而言,其分量也已經相當之重了。

尚海作為華國第二重要的城市,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白度推行AI首要關注的幾所城市之一。

就在孟繁岐在西尼彙報成果的同時,白度尚海分部已經開始了與尚海各區政府嘗試接觸的工作,並且已經有了一些進展。

而一些類似燕京水文站那樣的百萬級小型合同,更是已經拿下了一兩個。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本年度的獎金也是肉眼可見地要再加幾個月。

這一切的源頭,皆來自於面前這個年輕得過分的大學生。

打工人的喜惡就是那麼純粹,你再強再牛是一回事,大家也就說笑一番吹捧一下。

可若是你能讓我年末多發兩個月的獎金,那可就是我的親人了。

結束了兩天的在白度的快速開發之後,尚海分部的這一群人,執意要請客吃飯。

孟繁岐環顧了一週,可能是來得太早,也可能是以前的同事在其他分部。

並沒有見到前世的熟人。

本想推辭,但又想到,現在拿人工智慧專案對接聯絡過政府的並不多,跟他們打聽請教一番倒也不錯。

既然尚海市三甲醫院給自己發了郵件,那麼綜合目前全國的情況考量,孟繁岐是計劃將公司開在尚海的。

如此一來,學習一下白度尚海的一些經驗,就很有必要了。

這頓飯的排場並不大,白度尚海分部也不是說人人都非要到場一起不可。

而是各部門抽出了一兩位代表,大約十人左右,找了一家烤肉店,邊烤邊聊。

白度尚海分部,軟體部分來了一位資深的後端工程師,大約三十三四的樣子,孟繁岐也不記得剛剛介紹的時候怎麼稱呼了,大家都稱他老李。

另一位軟體部門的代表是一位資料庫和系統方面的年輕工程師,與王愷相若,二十來歲。名為蔣明軒,與王愷組成凱旋組合。

從幾人的相處交談情況來看,王愷與他們極其相熟,這讓孟繁岐覺得有些奇怪。

細問之下才知道,王愷本就在尚海分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因燕京組建AI深度學習研究院,待遇有所提升。

而他又具備相關背景,這才內部申請考核,隨後調任到燕京去。

在尚海創業,對他來說是一箭雙鵰了屬於是,難怪他聽說孟繁岐想將公司定在尚海之後如此積極。

與白度尚海團隊聊了一些過後,孟繁岐感覺到,尚海整體對人工智慧方面的態度比較平淡,還不夠積極。

從創業的角度考慮,2013到2016年之間,尚海,或者說華國整體都並沒有很強力的對AI產業的扶持。

原本時間線,尚海對AI產業的風向變化始於2017年。

華國直接由國務院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到2030年,人工智慧要[三步走],鼓勵地方打造人工智慧產業叢集和創新高地。

政策一出,尚海的動作是最快的,光速響應,提出了發展目標,並且出臺了相應政策。

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工智慧行業突飛猛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2017年,輝煌了十多年的網際網路行業整體趨於平緩,開始走向存量。

由盛轉衰,即便是尚海也面臨著產業轉型的難題。

“2017年還是太晚了,我得想想辦法,連續用AI成就搞點大新聞,推動政府早點開始關注這方面。”這樣一來,一方面有利於之後國家在這方面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創業也能少許多阻力。

孟繁岐已經無意識間,使得實時檢測演算法與燕京市地區政府產生了合作。

並且讓公安部委級大佬注意到了人工智慧技術。

但是,這種影象的檢測和分析,和原本傳統的影象處理方法有些類似,孟繁岐並不清楚外行人能否分清其中的區別。

況且這點火候恐怕還遠不足以讓國家提前幾年制定相關的AI產業發展策略。

“實時檢測已經打響了第一步,不過單獨只是這方面的話,影響力還遠遠不夠。我需要的是那種可以下沉到每個人的,要有廣泛的影響力,普及度要高。最好能跟上移動端的這個潮流。”

孟繁岐一邊思索著這個問題,一邊與白度的職員們聊天。

談話之間,他們頻繁地聊到一些手機App的市佔率,開玩笑說白度真是App收購冥燈。

再火的App,只要白度收購下來,沒幾個月、一年就全涼透了。

不說小的App,就說此時他們在聊的91,那也是一個無敵的大手筆。

此91並非是奇怪的91,而是91手機助手。

就在孟繁岐第一次接觸李彥弘的一兩個月前,白度用19億美金的天價收購了91手機助手。

不過沒有兩三年,隨著蘋果自己平臺的進步,各大手機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平臺。

91助手很快涼涼,91蘋果助手17年就停止更新,安卓渠道也於20年直接下線。

不過那是後話了,如今剛剛被天價收購的91助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累積應用下載量超過百億。

平均到每個人頭上都有接近十次下載的次數。

“或許我應該做的第一個產品應當是一個火爆的App,而不是某篇論文,某種技術。”孟繁岐反思了一下自己思想上的不成熟。

重生回來之後,為了獲取初始資本,他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埋頭寫程式碼,做實驗,準備論文。

這讓他產生了不好的思維慣性。

或許這種論文+技術分成的方式,可以在學界有些名氣和地位,但要真的做到人盡皆知,技術進入尋常百姓家。

做出像ChatGPT那樣人人都可使用的產品才是最終的形態。

孟繁岐仔細思索了一番,或許一款編輯表情和人物年齡的App,在這個時間點會對自己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