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上將微微點頭道:“羞愧就對了,有羞愧就說明有良知,有良知就會有責任。這樣的話,把這些兄弟交給你我也算放心了。”

周文澀然吶吶道:“還是覺得對不起您,對不起十九路軍。”

蔣上將聽了不覺哈哈大笑起來,朗聲說道:“對不對得起,不是看現在,而是看將來。”

“我只希望,這些弟兄再次拿起槍的時候,槍口不再是對著國人,而是對著外敵,對著倭寇。他們當然也可能犧牲,也會死,但是要死得其所。”

說到這裡,蔣上將抬頭看著蔚藍的天空,幽幽說道:“咱們中國人流的血,已經夠多的了。”

“是,我保證。”周文再次鄭重道。

“好了,今日一別,就不知何日才能相見。咱們互相珍重吧,希望以後能經常聽到你小周痛擊日寇的訊息。”

“是,長官保重,卑職告辭。”

周文莊重地向蔣上將立正敬禮,轉身就走了。

此刻,他不想讓這位可親可敬的長官看見他紅著的雙眼,不想讓這位長官看見他眼中那纏綿不去的悲哀。

因為他知道,就在一年之後,伴隨著十九路軍的煙消雲散,這位正當壯年的抗日英雄,只能黯然避居香港。

雖然滿懷報國之志,雖然有著無比豐富的對日作戰經驗和卓越的指揮才華,雖然願意將滿腔熱血灑落在抗日戰場,但是,終其一生,再無領兵征戰的機會。

……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南京,周文再次走進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大門,還沒走到戰術科的辦公室,路上就被不期而遇的彭教官告知,戰術科科長朱有仁請病假了,據說還比較嚴重,要在家休息一段時間。

周文聽了不覺皺眉,他倒是對這位朱科長的繼續拖延早有預料,只是沒想到這人居然如此過分,簡直就是不要臉了。

如此明目張膽地違拗張長官的指示,那他將來還能在軍校呆得下去嗎?

周文不知道的是,這位朱有仁中校確實不想在軍校任職了,他的後臺,也就是軍校政治部主任承諾,此事過後就將他調入南京衛戍司令部任職。

至於為什麼這些後臺人物非要處心積慮地阻礙周文上課,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添堵和給點小鞋穿那麼簡單了,背後透出的深深惡意已經超出了派系爭鬥的通常手段。

至於朱有仁能夠得到承諾調入南京衛戍司令部,也就意味著背後的黑手有不惜撕破臉把事情鬧大的準備。

要知道,中級軍官的調動不是簡簡單單一紙調令就能奏效的,這可是軍隊,一般的程式是必須其所在單位與接收單位都要向軍委會以公函形式上報並說明理由,在軍委會的同意下才能正常調動。

也就是必須得到三方認可,缺一個都不行。

而軍校現在張長官是實際一把手,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張長官不同意,朱有仁就別想走。

但是,如果校長直接下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而朱有仁即將去的單位是南京衛戍司令部,這個南京衛戍司令部的司令是誰?

那就是同時兼任憲兵司令部司令的古直輪古上將。

為什麼古上將要為難周文,難道就因為周文打了幾個憲兵這種小事嗎?

答案是--回答正確,就是因為周文打了兩個憲兵,這位古上將就是這麼小心眼,脾氣就是這麼橫。

說起這位古上將,在民國時期也算得上一位人物,屬於早期就追隨中山先生的軍中元老級人物,後來又緊緊追隨校長,從北伐時期的一個師長一路升到到南京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要職。

此人在南京政府中最顯著的政績就是編練憲兵、1927年古直輪把北伐時期的憲兵營擴編為憲兵第一團,把他原來任師長時的一個基幹團改編為憲兵第二團,又把原武漢憲兵團改為憲兵第三團。另外還成立了交通憲兵第二團。

1929年穀直輪以南京衛戍司令部的名義,設立了憲兵教練所,自兼所長。次年,他又向校長提出成立憲兵司令部,充實憲兵教練所,擴建憲兵部隊的建議.校長很快批准了他的方案。

1931年,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古直輪兼任憲兵司令。

在抗日戰爭前夕,南京政-府的憲兵部隊已經擴充為十一個團,並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參加了多次戰役並表現優異,為此,古直輪也贏得了“現代中國憲兵之父”的稱譽。

古直輪的封建意識非常濃厚,篤信星相和因果報應關係。在軍隊作《精神教育講話》時,他常講《忠經 》和《孝經》,對校長心領神會,恭順至極。

校長到憲兵部隊訓話,他總是立正站在校長的身邊,洗耳恭聽,一副“總管”架勢,他以這種恭順態度贏得了校長的賞識,加上編練憲兵的“政績”,受到校長的器重和信任,使得他能以非“黃埔系 ”軍人的身份立足於國民政-府並始終掌握軍政實權。

正因為此人時常以校長心腹肱骨自居,現在又是身兼數個重要職位,在南京算得上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因此除了校長,並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

加上其人性格偏激自傲,自認為自己編練出來的憲兵就是國內一等一的精銳強軍,對軍委會多次關注和讚譽的周文所率部隊的戰績,並不以為然。

再加上軍委會高層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他從心底就認為所謂中央黨部山西抗日義勇軍,在淞滬戰場取得的戰績有為了宣傳而過於誇大之嫌,所以在周文的授勳問題上,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

理由很簡單,周文部隊不屬於軍委會編制系列,就不能以常理計算功勳。而且現在軍委會正在著手整編全國軍隊,對於這種不受控制的編外部隊,不能給予正常待遇,不然會誤導那些對軍隊整編有意見的各省軍閥,為後續的整編工作帶來影響。

理由很充分,又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看待問題,自然就有人應和,所以導致周文的應得的青天白日勳章變成了寶鼎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