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門閥勢大的因果
章節報錯
鄭貴人的躁怒平息得很快。
她並不覺得自己成為了笑柄,更不認為已經一敗塗地,皇帝當眾掃她的顏面,處罰了這些年來她在內廷培養的人手,但沒有給她任何實際的懲處,她依然還是建康宮的三夫人之一,她的兒子仍然還是東豫的親王,她只是在和昭陽殿的此次對決中佔了下風,可謝妃佔了上風又如何呢?朝堂之上舉劾謝晉的風波沒有因此平息,謝妃沒有子嗣,就註定成為最終的輸家。
而讓鄭貴人更加“安慰”的是當她丟了一場小臉之後,愉音閣喬嬪身邊的宮女付氏卻還暗暗託她長風殿的宮人送來了親手繡制的錦囊,鄭貴人的規度未被裁減,倒不缺這個錦囊,可這個錦囊的含義卻是付氏不改忠事的暗示,這說明什麼呢?雖然說皇帝已經宣告添設所謂的查舉司,嚴申所有宮人不許再附黨謀私,可就連一介小小的宮人都不把帝令放在眼裡,但凡還有點膽識的人,都能堪破什麼才是通達富貴的正確途逕。
皇帝根本不具挑戰長平鄭的氣魄,雷霆震怒,也無非只是給她這麼一記下馬威。
鄭貴人根本不知道昭陽殿應事之後,被她當成奪勝殺手鐧的三皇子殿下已經有如一根霜打的茄子。
三皇子主動去省過堂“反省”,當皇帝陛下這天結束了殿議,才聽章永稟報了此事,陛下略沉吟了一陣,才讓章永去宣三皇子來見,現如今侍中是由瀛姝的族伯王岐擔任,今日他也正在御書房,不過他的職責在於提供治政方面的諫議,尋思著陛下現在宣見三皇子應是要以君父的名義訓誡兒郎,他這外臣在場多少有些尷尬,便打算暫且迴避,陛下也沒留他在場,只囑咐道:“帝休應該在值事廳督促女史們錄卷,茂之喚她來侍奉吧。”
王岐心裡就是“咯噔”一下。
不怪他多心,他知道自己侍中這個官職靠的無非是君帝對於臨沂王氏的信任,在君權大統的朝代,越是靠近君主的官員就越是位高權重,因此侍中在朝堂上的影響力甚至堪比宰相,不過而今的局勢卻是皇帝不得不依賴門閥共治天下,朝政之事連君主都不能乾綱獨斷,做為君帝參謀的侍中職權就大打折扣了,而王岐現在還隱隱感覺到,皇帝陛下對他的信重甚至比對中女史的信任都有所不及,王岐倒不至於因此眼紅族侄女,可對於整個臨沂王氏而言,光明堂大宗嫡女五孃的婚事已經成為了闔族最重要的一樁姻聯。
陛下要教誡三皇子,何故要召瀛姝在側呢?
瀛姝聽得訊息,神情倒是平靜,交待子施暫替督促錄卷,當她出了值事廳,才聽王岐道:“陛下剛才還宣見了角宿君。”
瀛姝也知道三皇子今日連早膳都沒有用,就趕到省過堂面壁自罰,這倒是一件極其稀罕的事,因為自從連南次都被授予了職事後,省過堂裡的唯一“常客”就只剩下六皇子,這少年是真的越來越有“爛泥”的態貌了,日日去太學聽講,且是諸多博士的重點授學物件,奈何別說半寸長進,居然“激流勇退”,莫說學富五車,現在連朝廷的重要政令他都無法參悟,最近還迷上了清談,居然學效著她的二世父,靠著塗脂抹粉修飾形容氣態,手裡不持把塵尾連話都不會講了似的。
六皇子前生可沒那麼迷戀她家二世父。
瀛姝稍微地磨蹭了下才前往御書房,還悄悄衝寺人祈打聽:“陛下已經訓誡完畢了吧?”
“陛下倒沒怎麼怪責殿下。”寺人祈對瀛姝恭敬如常。
瀛姝對寺祈也很友好,衝他微笑,轉身時,膝蓋卻是一軟,重重一個踉蹌,還好被寺人祈及時扶住,瀛姝似乎並沒留意寺人祈匆忙間伸出摻扶她的那隻手,趕緊緻謝:“方才跽坐了好一陣,就覺膝腿有些酸脹,險些失儀,多勞寺人扶助。”
“季候寒冷,女監就算年輕,但過去可沒受過在冷殿長跽的辛苦,還得當心莫在膝腿上落下疾患,著實宮人們不少都有此類病症。”
瀛姝又謝了寺祈一回。
她有時的確會因為長時間跽坐導致膝腿痠脹,行路時偶爾會感經脈岔氣,當然這種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存在,大不必擔心落下疾患,只不過慢說她是女兒家,自幼便受到嚴格的儀態督訓,哪怕是世族門第的兒郎,也多要維持風度儀容——中正品評人物,首看的是門第出身,次看的是儀表德行,只要膝腿沒有骨折,行走時都鮮少發生踉蹌的情況。
剛才瀛姝是在試探寺祈。
子姜突然出首,瀛姝當時就被寺祈提醒子姜跪見謝夫人有何目的,可事後她聽陛下那番話,就連陛下都不知曉子姜是投毒的執行人,那麼寺祈為何知道這件密事呢?而更讓瀛姝疑惑的是,陛下分明已經知道了寺祈對她的提醒,卻並未追究,瀛姝再聯想到了前生時,寺祈是為司空北辰以“惡鬼”的名義處決……她這幾日開始留心寺祈的習慣,寺祈似乎並不慣用左手,然而剛才寺手相扶,伸出的卻是左手。
建興二年,惡鬼案首發,遇害的宮人是被兇手掐死,然而根據柳太醫察看仵驗筆錄,那起案件的兇手慣用的是左手。
寺祈不應是殺害最近一起遇害宮人掌嫻的兇手,可他和“惡鬼索命”案真的毫無關聯麼?他的左手非常有力,然而卻刻意隱瞞著這一習慣。
瀛姝又站了片刻,才入御書房。
御書房其實不僅是一間房舍,也有中廳的設定,中廳一般作為陛下偶爾接見外臣的場所,左側槅扇之後,才是皇帝批閱奏章的偏廳,因為中廳現無外臣,故而槅扇並沒有閉合,只是進入偏廳後,還得往北再經兩道槅扇,最裡間的西窗前,皇帝坐在高足榻上,御案之南,三皇子也正襟危坐著,內間被薰籠烘得溫暖,銀絲炭不出絲毫浮嗆的煙氣,書架一側半人高的瓷樽裡,梅花的香氣依然冷洌。
“帝休,是你提議的可赦年滿二十五歲的宮人戓歸或嫁,你還提出若有這條恩律,必得考慮小選制度的健全,你因何會有這樣的顧慮?”
陛下召她這時來御書房,竟是問這事?
瀛姝也只好應對:“其實便是沒有制定赦放宮人的恩律,每隔三年,都會進行小選補充宮人,應小選的女子,既有寒庶出身,更多的是貧民布衣的良家子,寒庶家境的女兒尚有應選與否的自由,可於貧民布衣而言,只能依從朝廷律令,如若定施恩律,應當會致使小選充員的人數更增,可並非所有貧民布衣都甘受骨肉分離的悲愁,朝廷若不在制度上加以嚴限,只恐地方官員借小選之制施以暴政,陛下制定恩律原本是體恤之意,卻反而會讓貧苦百姓心生怨憤了。”
“你在提議之前,已經參詳過現行的小選制度了?”
“是。小選之令其實對寒庶並無強限,寒庶之門的親長若不打算送家中女兒應選,便可以不必申薦,可徵召多少宮人,各州先有大額,再由州官限定各縣的小額,再由縣衙的小吏負責具體的徵集,但凡為縣衙小吏擇中的女子,必須參選,侍婢詢問過不少小宮女,因為家中實在沒有財帛行賄小吏,竟有姐妹三人被迫應選入宮的事例,且她們的爺孃並無子嗣,女兒皆應選入宮,竟致老無所依。”
“朝廷的徵選令,竟然私肥了吏員的腰包!”
“還有不少州府的屬官,但小選令強霸民女為婢妾,又或者見民女之中有天生麗質,先以其家人的安危要脅,待這些選女入宮後,便薦為權閥的耳目。”
三皇子額角上,冷汗淌落了。
他知道這樣的手段,他的母妃就不少施為。
陛下今天卻並不是為了恐嚇三皇子。
“三郎,你可知道世族門閥為何興起,發展至今,甚至已經威脅皇權?”
這問題問得猝不及防,也更讓三皇子膽顫心驚,舌根都像被凍僵了,實在無法應對。
“帝休,你來說。”
“即便大能之主,若要治理好國家,也必需選擇良材輔佐,治世的善令要落實,使百姓真正受惠務必離不開清廉賢能的府官,而自從濟朝始行徵辟、任子為主的察舉制,逐漸掘起的世家便壟斷了向朝廷輸送人才的權力,發展到後來,門閥甚至掌控了朝廷人事大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尤其平民百姓,衣食尚不能顧,家中子弟根本沒有進學的機遇,而君主要選拔人才,也只能依靠門閥世族輸送。”
“從前我司空氏,也是門閥世族。”司空通看著三皇子:“大豫立國之初,朝堂上實權重臣不少都是我族子弟,當時軍事強盛,哪怕不能自榜為盛世,不過確為皇權大統時期。只可惜經歷數代,皇族子弟逐漸好逸惡勞,太多耽於貪圖享樂,放縱門閥世族逐漸擴充權勢。
最關鍵的是,九王奪位,百餘司空皇族捲進這場亂爭,互相殘殺,導致內憂外患,竟招亡國之殃!我當時只圖自保,如履薄冰。是臨沂公剖析局勢,洞悉江東雖有地方權閥、豪門稱霸,可也陷於爭亂不休,江東需要一個大能之士平息爭亂,臨沂王氏做出了將大半實力投入江東的決定,而我,則成為了被臨沂公看中的幸運兒。
三郎,你現在可明白了我為何督促你們勤學奮進的意圖?你是皇子,可你自問你的學識見地,比得上帝休否?慢說帝休了,門閥大族的女兒自幼學習的不僅是琴棋書畫,她們的親長從來就沒荒疏過教促她們讀習經史閥譜,而你呢?你做為皇族的兒郎,你可曾考慮過如何將一項德政貫徹落實?你甚至都看不見現勢的種種弊病!
你今日主動思過自罰,倒確是讓我安慰的,可你在擔心什麼呢?你擔心的依然還是被你母妃的罪錯牽連,又或者說,你以為經你自罰後,你母妃就再不必承擔任何過責?陳郡謝、長平鄭、江東顧、陸,這些門閥中的子弟,入仕為官者各有百人,而我們司空皇族,僅有七個兒郎,我們要靠什麼制衡這些門閥,控制他們以江山社稷為重而使國祚得以延續?你們爭權奪位,可曾思慮過如何使治下百姓真正得以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你現在還因為你母妃的顏面就憂心忡忡,還要顧慮長平鄭的私慾因此瞻前顧後,你是真的忘記你的姓氏了麼?你毫無身為皇族子弟的意識,你怎會愛恤你的手足,愛恤治下的民眾?”
這天三皇子從乾陽殿出來的時候,步伐沉著。
可他的內心卻依然迷惘,有的道理他不是沒有聽明白,正因為明白才會生出更多的疑問,比如他想不通臨沂公王斕明明便是門閥階層,為什麼卻要致力於使皇權得以大統,王斕難道就真的不存私心麼?王致謀逆似乎才是“理所應當”的。
王斕的忠事,就真的不是為了權傾朝野,就真的不是想成為那隻等著螳螂捕食一盡鳴蟬後的黃雀麼?
瀛姝卻當皇帝問她有無應對的措施的時候,她說:“兒想將此事交給神元殿君去傷腦筋。”
她心裡已經在籌備個大計劃。
讀萬卷書,未必能夠體諒民生疾苦,否則門閥政治就應該成為一個符合世情的,能夠長存不衰的制度,但事實是這樣麼?不是的,門閥其實和皇權一樣,如果一頭扎進了私慾,那麼所掌握的知識必將與世情相悖。
掙扎於貧苦之中的人,是大多數。
他們也許沒有貴族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他們甚至都不能滿足衣食,一場小病就足夠讓他們遭遇滅頂之災,他們無法想像為什麼那些錦衣玉食的人,生活已經如此富裕,還有那麼多的不滿和痛苦。
可如果他們還能繼續活下去,再是艱苦,也能忍受。
一切的精神需求,都是建立在溫飽之上。
可就像他們永遠無法理解貴族,貴族也不能理解他們的疾苦,務實的貴族,能看見的永遠是自己的圈層,哪怕是皇帝換作他姓,無所謂,家族勢力仍在,面臨的是風光或不那麼風光的狀況,有時候顏面也不是不能丟。
不務實的貴族,也看不見民生疾苦,他們覺得只要不魚肉百姓就能名垂千古。
只有極少數的貴族會憂國憂民,但勢單力薄。
而被時勢架上皇位的當今君主,他至少看清楚了一件事態,縱然無法在他的有生之年徹改門閥壟斷官吏任免的攸要,但一定要完成恩絡絕大多數制衡略大多數官員的基礎——文化上無法超越,至少能拼拳頭。
充實中軍,無需上品。
上品的兒郎也無人甘當士卒。
因此皇族必需恤民,哪怕司空北辰當年執政時,也沒有忽略民生的重要性,可是諸如一些門閥,乃至世族,他們其實希翼的就是民怨載道,私慾的**,已經讓他們把經典道義拋之腦後。
瀛姝前生時就在運籌,如果要徹底杜絕門閥權脹,似乎唯有改革官制選拔這條途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