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雖然存了不少的糧食,心裡並不是很慌張。可在看現在的情形,至少兩三年內糧食的價格並不會降下來。

南方那邊也是沒出意外的出現了霍亂。

據《大公報》報道:「蝗患,則更形劇烈。至霍亂症傳播更廣,據國民政府衛生署公佈之材料及其他有關報道,受疫者多達30餘市縣,佔全國各省疫區之首者計:上海、南京……泰縣、東臺、淮陰、淮安、阜寧、鹽城、南通、高郵、宿遷、銅山、沭陽等。上年水災最重之高郵、邵伯兩縣,受疫亦最慘烈。江蘇水災以江北為最慘,延至次年春間,水猶未退,農民均棲息於水中,寒暑侵凌,溼氣內蘊,加以水中屍骸積久腐壞,一經烈日之薰蒸,疫癘隨之發生。高郵、邵伯、泰縣、東臺、泰興等處,霍亂流行,傳染甚速,尤以高郵、邵伯為最慘,救治稍一俄延,甚至全家斃命。南京下關、徐州(銅山)亦發生虎疫,患之者數小時即行斃命。他如無錫,7月半月中染虎疫者一千八百餘人,死者約六七百人。」

《申報》報道:「由於民國十七年至民國十九年的酷旱,民國二十年的大水,餓殍盈途,引起了一場全國性的以霍亂症為主的大瘟疫,這是本年災情的重要特點。上海、南京皆甚猖獗,江西尤烈。隴海線沿路俱有疫,潼關最重,蔓延東西,西安一帶同受傳染,豫西近亦波及。天津擾攘月餘,今仍未退,而平綏路之包頭、綏遠,皆成疫區焉。然此僅著名都會有人注意之地而已,一般內地城鄉,雖有疫亦不聞於全國。即概累計算,今夏全國死於虎疫之人民,已將以數十萬計。據國民政府衛生署公佈至7月底止,山西之霍亂疫區達25縣;據該省當局統計,最嚴重者有16縣,僅次於江蘇,佔全國各省之第二位。5月淮陰、淮安一帶,忽發現一類害蟲,長約一英寸,體軟,有腹足多對,色分青褐,晝伏土中,夜出齧食秋禾及麥葉麥穗,農田秋禾及二麥遭蟲傷害者,日益擴大,江蘇繼上年大水之後,本年轉為亢旱,徐海10餘縣及蘇南無錫、常州一帶,數月不雨,農田乾裂,禾苗枯萎;蘇北害蟲叢生;霍亂更形猖獗,全境被疫之縣鎮居全國首位,災民多達210餘萬人。江蘇繫上年被水最重的省分之一,至本年春間,蘇北大批災民仍露宿山崗,無家可歸。迨水退之後,又復亢旱不雨,災禍連結。山東南部江蘇北部8月間發生蝗蝻,遍野皆是。秋禾樹苗均為食盡,農產物已無收望。津浦列車行經蘇魯,竟為蝗飛滿所阻,其災情之兇勐就可想見了,死者達千人。徐海十二縣,亢旱成災,豆類枯萎,江北不雨,已屆三月,刻下江北淮陰、淮安、漣水、泗陽、沐陽、宿遷各縣,天晴亢旱,晚麥仍未播種,鄉農極盼霓。江北運河逐漸乾涸,水運益形不便,而火警頻傳,日必數起。江南一帶,如無錫亦兩月不雨,天時亢旱,農田龜裂,常州、南通等屬同***旱。因水旱相繼,天時不正,致使蟲害叢生。」

事後有人說當天是大風。水借風勢,風助水力。8月2日開壩前及26日破堤前,都突然颳起西南風或西北風,26日凌晨高郵湖面西北風達6.3級,發生湖嘯,推波助瀾,湖水撲打運堤,運堤不堪承受。

運堤失修,春修夏防嚴重疏忽。治運經費按規定年計四十萬元,而層層截留,上繳很少,雖幾經整頓,到大水前的民國二十年僅收到8.1萬元,而且不少並未用在水利上。

其它如水***敗、體制弊端、人員瀆職等也有直接影響,而南京國民政府當時主要精力、財力用於打第三次江西剿滅組織戰爭,被倪文才批評未能全力組織抗災。

高郵湖缺堤泱及泰州,美南長老會駐江蘇泰州傳教站首席牧師何伯葵給上海華洋義賑會寫了報告,建議堵住高郵決口,不然下游水患不得解決。華洋義賑會董事局同意,民國二十一年二月何伯葵作為義賑會委派的災後復建的總監,帶著四十萬銀

元到高郵,工作到該年深秋才離開。佛教徒林隱居士大力資助。由水利工程博士兼***大老王叔相督導。

王叔相召集了一萬五千名工人,純手工把堤建起來了。也不是不想用機器,而是沒有機器,只能純手工了。

美國機師查爾斯·林德伯格在民國二十年創歷史經阿拉斯加路線橫跨太平洋飛行,九月抵達亞洲的漢口,期間航空攝影測量到「很多湖」,稍後才知道是水災,發回災區照片令南京國民政府重視事件。因為他飛機能在水上降落,他自願駕飛機運送救災物資,其中他帶著幾箱醫療物資到達江蘇興化縣,災民誤以為他帶來了糧食,由此他的飛機被一群饑民划著舢舨包圍,他不得不向天鳴槍。

據統計金陵大學農業經濟教授、美國人卜凱在水災後的民國二十一年考察報告指有十五萬有人淹死。民國二十二年官方報告十四萬。

嚴重天災發生,是對政府和社會救助能力、組織水平和所報態度的最切實考驗。但此時中國面臨外患內憂,國窮民困,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救助水平低下,在大面積的嚴重天災面前,救助能力確實非常有限。

最後災民從政府方面得到的救助實在可憐,有調查說,截至到十一月份,江南災民平均每家得到的賑款不過大洋六角。

今年惟一農耕正常的也只有東北了,

王文武所在的部門也被要求,徵集破舊衣服和鞋,經消毒後運發各地,市政府開始以最快速度趕製冬衣,王文武也被要求下到鄉下去勸告農民不要用美國運來的小麥做種子,不可宰殺耕牛。

中央下令各級黨部因國慶日不可鋪張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