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長達數天的談判,1913年2月28日,也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在英國向澳大拉西亞的援助方面,澳大拉西亞政府和英國訪問團算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因為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作意願,澳大拉西亞想要獲得更多援助,再加上在一戰中獲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加速國家崛起的計劃。

而大英帝國,也需要像澳大拉西亞這樣,已經在各方面擁有列強實力,並且能夠為大英帝國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和糧食,牛羊肉,醫療物資等後勤資源的國家。

澳大拉西亞的海軍,也可以和英國海軍聯合在印度洋等區域巡邏,保護大英帝國的非洲和印度殖民地。

如此一來,英國,法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大洋洲,南太平洋,智利,大西洋。這樣的一條完整的運輸線路就能夠形成。

這條線路幾乎覆蓋了大英帝國的所有殖民地,澳大拉西亞,智利這樣的重要礦產資源提供地,還封鎖了德國對外獲取資源的途徑。

同時,如果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能夠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為大英帝國的海軍分擔壓力,大英帝國就能夠調遣更多的艦隊主力,前往大西洋和歐洲本土,封鎖德國的運輸線。

如果這樣的計劃能夠成功,縱使德國再強大,也會因為沒有後勤來源的問題,被協約國用人海戰術拖垮。

為了徹底的將澳大拉西亞這個國家拉上自己的戰車,格雷部長獲得了英國內閣的指示,在這次談判中表現的非常大方。

在雙方已經初步達成共識的援助計劃中,格雷部長點頭答應,在資金方面,給予澳大拉西亞大約3000萬英鎊的支援。

當然,這3000萬英鎊分為七年支付,前三年每年向澳大拉西亞援助500萬英鎊,後四年每年向澳大拉西亞援助375萬英鎊。

雖然這筆資金援助看起來不多,但好就好在是完全免費的,澳大拉西亞不需要償還。

其實單論這3000萬英鎊的總額,看起來其實也不少了。哪怕是和目前最先進的超級無畏艦相比,也至少能夠建造十多艘。

哪怕分為七年支付,英國政府每年支付給澳大拉西亞的資金,也至少能夠建造一艘超級無畏艦加一艘無畏艦,這可是白得的,阿瑟沒有任何理由不要。

資金援助方面,英國政府和澳大拉西亞政府都是很滿意的。

對英國政府來說,這筆資金援助雖然為期七年,但前三年最高的花費,也不過只是每年500萬英鎊。

對於年財政收入接近4億英鎊的大英帝國來說,這筆500萬英鎊的花費,實在算不上什麼。

而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無論是頭三年的1000萬澳元還是後四年的750萬澳元,也都不算小數字。

畢竟澳大拉西亞上一年的財政總收入都達不到一億澳元的水平,英國人援助的資金額度,讓澳大拉西亞政府能夠擁有更多的資金儲備。

這些錢無論用在民眾身上還是軍事方面,都能夠給澳大拉西亞帶來許多好處。

資金援助的額度雙方都很滿意,因此也很快蓋棺定論,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協約中第一條事項。

當然,資金援助相比其他的援助來說,也只能算是開胃小菜。

雙方都知道,這3000萬英鎊根本不能讓澳大拉西亞擁有更上一層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只能算是一小點的錦上添花。

想要讓澳大拉西亞心甘情願的加入將來的歐洲戰爭,英國人還得付出更多的支援,甚至是更多的土地面積。

隨著時間進入三月,雙方的商談仍舊如火如荼的進行。

商談的下一步範圍,也是這次商談的重點,即大英帝國在科技,人員方面,對於澳大拉西亞的支援範圍和幅度。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先進的科技,裝置和人才,是國家發展密不可缺的一部分。

先進的科技和裝置是國家的現在,儲量豐富並且足夠優秀的人才是國家的未來。

現在有著英國這樣的狗大戶,阿瑟肯定不會放過好好敲英國人一筆的機會。

目前的世界人才比例,歐洲至少佔據頂尖人才的八成。美國一成,其他地區共一成。

雖然伴隨著歐洲戰爭烏雲密佈,歐洲人才已經大量流失。

但仍然不能否認,目前的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仍然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科技,最龐大的工業,最繁榮的經濟以及最先進的制度。

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大英帝國的人才儲備自然不用多說。

至少在有關海軍的方面,大英帝國的人才儲備絕對是全世界最豐富的,並且沒有之一。

澳大拉西亞海軍方面的科技先後經歷了德國和英國的援助,目前也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一流。

但這和大英帝國仍然有著龐大的差距,阿瑟對於大英帝國的人才和科技,也十分垂涎。

在阿瑟的授意之下,澳大拉西亞政府這邊,專門對於第二次商談進行了討論,並且決定將這範圍的援助定得越高越好。

在科技,人才,工業裝置等方面,這些援助自然越多越好。澳大拉西亞獲得的援助越多,就越能夠提高現在的實力以及未來的潛力。

因為有著阿瑟的支援,政府的官員們也是真敢開口。隨便一個內閣部門,不僅提出了大量的科技,裝置需求,還希望英國能夠支援數百名人才。

幾個部門加起來,英國政府就需要每年提供數千名人才,哪怕是英國政府都承受不了這麼龐大的消耗。

英國人哪怕再財大氣粗,格雷部長都不敢答應如此之高的援助要求。

如果按照澳大拉西亞人所提出的要求來看,恐怕援助之後的澳大拉西亞,實力至少在列強前五。

這很明顯和英國人目前的目的有所衝突。

英國人需要的是一個有一定實力,能夠在將來的歐洲戰爭中為自己提供後勤援助,並且幫助自己保護後方的澳大拉西亞。

最多再加上在將來戰爭結束之後,共同防備大西洋彼岸美國的擴張的目的。

如果按照目前的援助要求來看,恐怕援助之後的澳大拉西亞,就擁有了獨自和美國抗衡的能力。

雖然一個更強的澳大拉西亞能夠完美的牽制美國,但如果澳大拉西亞繼續向北擴張,英國人擔心會超出自己的控制。

又是長達十天的扯皮之後,1913年3月11日,雙方協約之間的第二條也被確定了下來。

協約規定,英國自1913年開始,截止到1919年年底,共計七年的時間裡,向澳大拉西亞提供大量的工業機械裝置,主流和現代科技,各方面優秀儲備人才等。

在工業機械裝置方面和科技方面,按照澳大拉西亞的需求進行援助。

這些工業裝置和科技,澳大拉西亞將以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購買,並且由英國負責向澳大拉西亞傳授。

也就是說,在獲得了英國的科技之後,澳大拉西亞可以跳過漫長的掌握科技時段,直接讓英國專家來替自己教授這些科技知識。

這將大大提高澳大拉西亞掌控英國科技的速度,讓澳大拉西亞的科技水平,快速向英國追趕。

雖然購買工業裝置和科技需要花錢,但對於每年財政都有所盈餘的澳大拉西亞政府來說,錢反而是最不缺的東西。

別的不說,政府每年拿出2000萬澳元來購買英國的工業裝置和科技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2000萬澳元看起來不多,但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購買力也已經相當不錯。

更何況,格雷部長親口承諾,向澳大拉西亞出售的工業裝置和科技,都會低於市場價格,以最優惠的價格向盟友出售。

是的,在這兩份條件基本達成之後,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其實已經變成了實質上的盟友。

除了軍事方面的事項還沒有商議之外,在外交,經濟等方面的合作,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盟友。

至於第二項事項的人才援助方面,經過多次“砍價”之後,格雷部長這才勉強的點了點頭,同意了澳大拉西亞方面所提出的,共計七年,每年至少300名人才的需求。

這300名人才將覆蓋各行各業各種領域,具體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按照澳大拉西亞具體的需求來辦。

甚至在阿瑟的計劃中,包含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人才,會在這300人的範圍之內。

總之,澳大拉西亞缺少哪些人才,就像大英帝國要求哪些人才。

除了這兩項援助方面的事項之外,阿瑟還向格雷部長額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的造船廠之間,每年進行一次友好的交流。

除此之外,澳大拉西亞的三大造船廠將向大英帝國的造船廠派遣一些學員進行學習,大英帝國一些造船廠,也要派遣一些專家前往澳大拉西亞進行指導。

大英帝國優秀的造船行業,阿瑟不可能不薅這份羊毛。派遣學員加邀請專家雙管齊下之下,阿瑟就不相信,澳大拉西亞的造船廠還學不到更多的東西。

英國人在軍艦方面的領先程度,阿瑟巴不得年年派遣造船廠的學員前往英國的造船廠。

目前澳大拉西亞所擁有的無畏艦和超級無畏艦技術,英國人的幫助也絕對不小。

協約的兩項主要援助基本商談完之後,這次商談的重點也來到了除了援助之外的另一大要點,那就是澳大拉西亞和大英帝國之間的軍事合作。

正所謂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大英帝國之所以援助澳大拉西亞,絕對不是沒有任何目的的。

這樣的援助和之前的贊助性援助不同。這份協約所簽訂的援助規模,足以讓澳大拉西亞更進一步。

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必須要在軍事合作方面,付出一定的回報來,讓英國人滿意。

正所謂以真心換真心,這樣的協約想要雙方共同履行下去,除了對等的條件之外,雙方履行協約的動力也十分重要。

從3月12日開始,大英帝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的商談,就變成了格雷部長來提條件,肯特首相和內閣來“砍價”。

格雷部長所提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澳大拉西亞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派遣至少三艘主力戰艦來幫助英國維持印度洋地區的局勢。

印度洋沿岸有對大英帝國十分重要的印度地區,也有大英帝國的非洲殖民地,同時還有馬六甲海峽等重要戰略地區。

因此,這片地區的巡邏也變得十分重要,至少在戰爭時期,必須要有足夠的軍艦來保護這片地區的安全。

如果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能夠加入印度洋的巡邏體系,就能夠讓英國海軍節省幾艘主力戰艦,投入到歐洲有可能的海戰當中。

這也會讓皇家艦隊和公海艦隊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同盟國之間的艦隊聚攏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會縮小。

對於格雷部長的第一個要求,肯特首相想都沒想就立即答應了。

派遣三艘主力戰艦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幫助英國人在印度洋巡邏,這樣的條件並不苛刻,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完全能夠接受。

格雷部長的第二個要求,是如果歐洲戰爭爆發,澳大拉西亞至少派遣20萬的軍隊參戰,並且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軍隊是正規軍隊。

為了回報澳大拉西亞人在軍事方面的付出,格雷部長也承諾,會負責澳大拉西亞軍隊在歐洲時期的後勤,並且替澳大拉西亞承擔在歐軍隊一半的軍費開支。

事實上,並不止澳大拉西亞是這樣。大英帝國對自己另外兩個盟友,法國和俄國也提出了這樣的條件。

如果歐洲戰事爆發,大英帝國會承擔法國和俄國一部分的軍費,來緩解兩國的財政壓力。

特別是俄國的財政壓力,因為國內局勢本來就動盪不安,再加上工業和經濟相對來說比較落後,因此需要更多的來自大英帝國的支援。

更何況,俄國本來就欠了法國大量的貸款,財政狀況早已經十分危險。

目前還維持著歐洲最龐大的軍隊規模,如果大英帝國不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援,恐怕戰爭還沒開始,俄國就因為龐大的軍費開支,導致國家陷入高額負債,甚至有破產的風險。

格雷部長這樣的要求,肯特首相也不能擅自做決定。

在請示了阿瑟之後,肯特首相這才同意了下來,但也對格雷部長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關於出兵的問題,澳大拉西亞可以在歐洲戰爭爆發之後,向歐洲派遣至少25萬的作戰軍隊。

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對於正規軍隊派遣的時間,肯特部長也進行了限制。

即澳大拉西亞國防部會在整個戰爭期間,向歐洲派遣總計超過5萬人的主力軍隊。

但要求是,澳大拉西亞派遣的所有作戰部隊,最終指揮權在澳大拉西亞國防部手中,英法俄可以請求澳大拉西亞軍隊配合,但不能強制性命令。

阿瑟的想法也很簡單。雖然自己自信陸軍部隊的戰鬥能力,但不經歷大戰爭的軍隊,其戰鬥能力終究不是最巔峰。

如果能憑藉這次的歐洲戰爭,讓澳大拉西亞的主力軍隊都能夠先後以輪換的方式,來參加這場曠世大戰的話,不僅能讓英國人滿意,同樣也能鍛鍊澳大拉西亞正規軍隊的戰鬥能力。

但鍛鍊歸鍛鍊,阿瑟可沒有讓自己軍隊成為英法俄三國的炮灰,為英法俄賣命的打算。

無論是非主力部隊還是前往歐洲輪換作戰的主力部隊,其最終指揮權,必須要掌握在澳大拉西亞自己的手中。

為數不多的主力部隊,可是澳大拉西亞陸軍的根本。雖然阿瑟計劃將他們派遣到歐洲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有不少傷亡的準備。

但大規模的傷亡阿瑟也無法接受,如果讓英法俄來指揮澳大拉西亞的軍隊,極有可能在一戰爆發之後,這些軍隊派遣到像凡爾登這樣殘忍的絞肉機戰場上。

要知道,一戰可是爆發了好幾場像凡爾登這樣的大型戰役,每一場戰役的參與軍隊人數都超過數百萬,死傷人數也高達上百萬。

就算澳大拉西亞能夠派遣25萬的作戰部隊,在這樣大規模的戰役中,也只會被消耗殆盡,最終吃虧的還是阿瑟和澳大拉西亞。

因此,阿瑟寧願多派遣5萬的作戰部隊,都要將軍隊的指揮權牢牢的掌控在澳大拉西亞自己的手中。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