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青州置產
章節報錯
青州知州張繼業,現在正眉開眼笑呢,他沒費吹灰之力,天上掉餡餅。由於汪永貴在青州,大力推廣地瓜等優質農作物。今年青州地瓜的畝產達到了一萬斤。
目前,張繼業的請功摺子已經到了皇上的案頭。當然新科翰林院庶吉士李淼的一份功勞,張繼業也沒有抹殺,誰叫李淼是李守中的關門弟子呢?
本身李淼又是年輕翰林院庶吉士,很有前途。張繼業也想結個善緣。
青州已經收穫了五萬畝地的地瓜、土豆、玉米等優質農作物,很快被周邊農戶一搶而空。地瓜種子的推廣力度猶為明顯,這玩意產量也太高了,只要種上一畝地,五六口之家全年都能吃撐了。
青州的地瓜推廣幾乎是通州、宛平等京城周邊的幾十倍效應。同時還有玉米、麥子、土豆等優質農作物的推廣。也是效果顯著。
看來,青州乃至整個沿海地區,才是今後北方優質種子推廣的主要陣地。還符合李淼低調的個性。對李淼的影響並不大。
青州知州張繼業倒是出了一把風頭。這次收穫的北方種子推廣的氣運是南方的氣運的數倍之多。
這還是才剛剛開始。估計等到明年秋收後,就是想停也停不下來了,到時候大勢已成。就不用李淼再如此煞費苦心了。
今年在青州汪永貴主要做了兩件事。買田,購荒山。用二十萬兩銀子買中田、下田,共計二萬餘畝。莊戶全部留用。一千多戶,三四千餘人口,再加上汪永貴帶去的五六十戶家奴。
基本是用家奴管理莊戶,汪永貴又在原先的莊戶中收了五六十戶家奴。絕大部分是原先的莊頭。再訓練一些莊丁。農忙時大部分莊丁務農,平時參加訓練。
汪永貴購買的田莊中間。圍著一座五萬餘畝的荒山。青州也是屬於丘陵地帶。荒山根本就沒有任何產出。這年頭土地貧脊,沒有地力,再加上也沒有肥料。
汪永貴在青州購買了二萬多畝地。二萬畝地當然不是小數目,雖然青州的地都是旱地,產出、收益並不太好,也幾乎沒有大戶人家會來青州買地。
汪永貴當然要拜訪當地的父母官了。作為師爺出身的汪永貴門清。用的是李淼的拜帖,新科二甲第九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淼。是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李大人的關門弟子。
來頭不小啊。人家不圖啥。就是買地種地。這年頭新科進士家族購地產也不新鮮。但在青州購地倒是有點怪了。
關於五萬畝荒山。屬於青州官府產權。汪永貴提出二兩銀子每畝購買荒山。汪永貴還是認為買下為首選。或者也可以租用,每畝每年二錢銀子的租金,租期至少為十年,當然是租期越長越好。
別到時候官府看到了荒山變成了聚寶盆,再動什麼歪腦筋。汪永貴出價已經超出了市價,本身現在的荒山一文不值。根本沒有任何產出。再說他也不想為難張繼業。
最後青州知府張繼業還是因為青州太窮了,把荒山直接變成銀子更妥。以八萬兩銀子賣出了五萬畝荒山。知州張繼業同時笑納了汪永貴的五千兩銀票。
最後五萬餘畝千年不變的荒山,被汪永貴種上了畝產一萬斤的地瓜。
當然,也離不開肥力。養雞啊豬啊羊啊來增加荒山的地力,如果地力差點五千斤的地瓜畝產還是有的。反正就是不斷的投入才會有產出。買下的田地和荒山共花了二十八萬五千兩銀子。
這七萬多畝田地就成了李淼在青州大海邊的大本營了,平時選了六百多名莊丁訓練。全有原先的家丁帶隊訓練。但伙食好啊,肉食也足,這年月就沒見過這麼讓莊丁吃的。練武營養跟不上這麼能行?
大半年時間把一幫莊丁養的真成了壯丁了。莊戶們的伙食也明顯改善了,就沒見過這樣的東家。莊丁、奴僕們不用說莊戶們也很快歸心。
莊戶們本來還擔心,換了東家會不會過的更苦了,現在好了,簡直是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了,能不感謝這位大氣的東家嗎?
二萬多畝原先中下田種上了麥子、玉米、土豆,產量也是很高啊,施肥增加地力,再加上李淼的優質高產種子,想不高產都難?但跟地瓜一比,還是差遠了。
今年秋收後,青州周邊來購買地瓜種子的農戶、地主太多了。一萬多斤一畝的地瓜,除了留種外。全部賣出基本沒剩多少。光地瓜就賣出就賺了三十多萬兩銀子。種田還可以這麼掙錢。
這還是二文錢一斤的價格賤賣的。汪永貴本來可以賣得更高,但李淼再三關照,不僅僅以賺錢為目的。而是以推廣優質種子為先,汪永貴第一次發現了東家的高風亮節,真是為老百姓的生計考慮啊。
第二件事就是在青州碼頭購買了一塊五百畝廢棄廠房。總共花了五萬兩銀子,原先廠裡的匠人全部留用,還從周邊購買了一些閒置的工匠。
以木匠、鐵匠為主。不到兩個月。廠子重新運轉起來。主要生產農具。還定製帆船。李淼給王永貴的一百萬兩銀子,年初花了三十多萬兩。
到十月份秋收以後,不僅年初花出去的銀子全回來了,還多出了四十萬多兩銀子。汪永貴耳邊又響起了李淼的聲音。“汪管家銀子花出去才是你的銀子,存著的銀子最沒用”。
可東主啊。我這是花出去又回來了呀。再說東主啊。你又不讓我繼續置產了,說是不能太高調了。汪永貴現在正在為他手中的銀子犯愁呢?
汪永貴手上的銀子不但沒花出去,反而變多了。看來也只有把銀子花到海島上才可以。汪永貴知道這大海船也不是現在能建造的。小海船已經開始建造了。
幾個月前李淼特意派人送來了,當今最先進的小海船製造圖紙,另外還有最先進的冶煉技術,讓汪永貴交予絕對信得過的工匠,並囑咐待工匠消化吸收後親自銷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