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章節報錯
諸葛瑾閉關處理家務這幾天,孫乾那邊的勸農工作倒是推廣得很好。
孫乾此人不擅奇謀,但執行力還是不錯的。
定策次日,他便在廣陵城東的運河碼頭,組織了一次“展示會”。
邀請本地頭面鄉紳來觀摩水軍捕魚、賣魚,提升他所要推廣技術的公信力。
出於技術細節的保密,孫乾提前讓士卒拉起了警戒線,只展示最後的收穫環節。
但這樣的操作,難免讓赴約計程車紳愈發忐忑,竊竊私語。
他們本就以為府君是錢糧不濟,又要攤派了。都穿著破舊前來赴約,以便哭窮賣慘。
士紳群中還有兩個鬍鬚花白的老者,很是顯眼,走到哪都有人躬身行禮,顯然是本郡的大戶族長。
很快,他倆便閒聊起來:“衛公近來無恙?前些日子使君收復廣陵,族中沒受兵災吧?”
另一人答道:“還好,虧得劉勳逃了,劉曄沒敢巷戰,使君仁義也就沒騷擾百姓。不然怕是又要跟前年那般,不死也得扒層皮了。
步公近況如何?聽說紀靈可是圍了淮陰十數日呢,府上存糧可有被關羽強徵?”
倆人互相探尋了幾句,頗感同病相憐。
原來,他倆一個叫衛徽,是廣陵縣有名的大戶,另一個叫步隆,是淮陰縣的大戶。
幾年前他們都還很有錢,族中良田桑園廣闊,人口也多。但前年被笮融之禍鬧得元氣大傷,人口銳減,積蓄被搶光,好在田地沒法被搶,才能慢慢恢復。
今年劉備和袁術又打仗,地主們更提心吊膽。族中很多年輕人逃亡江東,只有老弱故土難離,留在當地操持。
聊著聊著,話題很快就引到了劉備勸農上,衛徽首先詢問:
“這孫從事勸種冬芥已七八日了,聽說今日又要展示妙法,步公可打算讓族人響應號召?”
步隆無奈搖頭:“這冬芥之法,我活了一把年紀,聞所未聞。聽孫從事宣揚後,才派人過江打探真假。
昨日剛接到我那移居吳郡的族侄騭兒回信,說當地確有人如此耕種,但也多是在太湖周邊、冬季溼暖之地。
他信中還說,如今江東也地廣人稀,因孫策許貢之戰,大族流散甚多,若貪圖冬暖之地屯田,還不如舉族遷往……”
衛徽聞言,也深表同感:“我族中也有些子侄輩逃過了江。要我說,咱經不起折騰,這些新鮮東西,不如且觀望一年,要是今冬別人種活了,咱學了技巧,明年再跟著種也不遲。”
一來二去,大家似乎都堅定了“不管孫乾怎麼勸,他們只求穩觀望,看別人試水。”
就在眾人議論之時,前方邗溝河邊一陣鬨鬧,無數人驚呼,衛、步等人便也靠近檢視。
“快看!好多海鱸魚!”
“這是什麼捕魚之法?天下竟有一網撈到這麼多海鱸魚的?真是匪夷所思!”
“就是拿海鱸魚往刺上掛,也不能這麼多吧?這一網起碼兩百斤往上!”
衛徽、步隆也看得瞠目不已,其他本縣士紳反應亦如出一轍。
“步公,這會不會是假的?”衛徽滿臉不可置信。
步隆眉毛一擰,果決否認:“不可能,哪有這樣造假的,看這些被紮在網上的大魚,不是鱸魚便是青、鯉。看來孫從事這捕魚法,是專攻沉底大魚的,真是聞所未聞。”
他畢竟活了一把年紀,又世居江淮水鄉,生活經驗豐富,自然知道自古捕浮潛的魚容易,而沉底的魚普遍名貴。
漢朝也不是沒有抓沉底魚的,但都不是用漁網捕撈,而是靠垂釣,一條一條地釣。
就在他們震驚之時,孫乾那邊已經趁熱打鐵,開始販售漁獲。
似乎為了證明官府捕獲這些魚很容易、產量很高,孫乾故意設定了一個很低的價格,敞開了任由大家買。
這顯然是最好的消除民眾疑慮的辦法。
因為天下只有錢不會騙人,
如果一個東西能一直低價賣,那就證明生產者絕對掌握了讓生產效率猛增的新技術,否則靠造假補貼是扛不住的。
孫乾一邊宣傳,一邊也注意到了人群中的步隆、衛徽,於是親自過來招呼:
“步公、衛公,聽說你們族中今年也損失不小。這新式網魚之法,也是使君讓巧思之士構想,以圖惠民。二位族中人口眾多,不考慮捧捧場麼?”
有便宜的鱸魚買,他們當然不會反對,因為確實划算。當下步隆和衛徽都各自買了百十條罕見的大魚,還有數十石普通大小的各種魚。
按孫乾開出的價格,七八斤以上的特大號海鱸魚,因為確實稀少珍貴,是民間請客的頂級珍饈,所以每斤至少要摺合十幾斤白米的價錢,一般一兩條就要值一石米了。
其他小的就便宜不少,平均三四斤白米折一斤鱸魚。
最差的小雜魚,比白米還便宜,三斤白米能換五斤雜魚,或者拿五斤粗粟、雜豆也行。
短短一刻鐘,孫乾的收穫就賣完了,三百多石的魚,換回了一千多石糧米。
賣魚並不是孫乾的主要目的,所以賣完後,他立刻又很有針對性的拉著步、衛兩族長,推銷起勸農冬芥的事兒:
“步公、衛公,這流刺網之法的效果,你們也看到了,著實是匪夷所思。而此物和前些天我說的種植冬芥之法,都是出自同一位大賢之手。
這位大賢家學極為淵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醫卜星象無所不精,還幫使君穩住了軍心、打贏了劉勳,凡是出自他之手的東西,怎麼可能不好用?
諸位切勿再疑,今年便讓族人好好種植冬芥吧。廣陵連遭三年兵亂,民間早已疲弊至極,正需竭盡一切手段,儘快恢復民力才好,使君不會害你們的。”
孫乾言辭懇切,還丟擲一整套體系說辭,強調這些神物都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果然令說服力大大加強。
步隆、衛徽兩位大族族長終於點頭,表示原則上同意,回去儘快勸說族人種冬芥菜。
而開啟了這個突破口後,其他幾家淮陰、廣陵二縣的豪強家族,也都覺得這事應該靠譜。讓族人多花點力氣,就能大機率保證多收穫一季冬季蔬菜,也算略有小補。
畢竟今天孫乾展示的技術,實在是太超前於他們的想象了,至少比傳統捕魚法效率提高了十倍都不止,那完全是質變級別的提升。
不過,步隆、衛徽終究是老辣之人,見慣了世面。原則上答應之後,他們為了安心,還是追著孫乾問了很多細節。
“孫從事,你的好意老夫已經領了,只是想問一下,你口中那位幫助了劉使君的天文地理無不精通的大賢,究竟是何方人士?是我們廣陵人麼?老夫在廣陵多年,沒聽說本地有如此能人。”
孫乾知道這個問題不說清楚,對方就不會徹底放心,於是想了想,還是低聲附耳過去說:“不敢瞞步公,這位大賢確實不是廣陵人士,你沒聽過也不奇怪,但確實是我們徐州人。
那是琅琊諸葛家的大公子、子瑜先生,琅琊諸葛家前一代的君貢先生及其弟,也都是博學大才,位居郡、府,其族天文地理、兵法雜學淵源極為深厚,所以不用擔心。”
衛徽和其他一些本地族老不瞭解琅琊諸葛家,聽了孫乾吹噓,愈發放心了幾分,紛紛表示願意加強跟官府的合作。
但是,人群中唯有步隆卻露出了詫異、不屑的神色。
但他也知道給孫乾留面子,等衛徽和其他族老被支開後,才單獨拉著孫乾到一旁說話:
“我道是誰,原來竟是諸葛瑾那小子的手筆麼?他怎麼可能有這本事?他與我侄騭兒,還有彭城嚴家的嚴畯,在廣陵結伴遊學一年,我素有所知!他們幾人才學不是不相上下麼!
前天騭兒給我回信,還提到讓我幫他打探諸葛瑾下落,說他數月前便曾書信約好,已在吳郡找到落腳之地,但遲遲不見其赴約,諸葛瑾竟是投了劉使君麼?”
他以長輩自居,說話完全不稱人字,都是直呼其名。聽其言語,諸葛瑾過去一年多在廣陵郡,似乎也不算什麼出眾的名士。
孫乾原本沒來過廣陵,當然不知道諸葛瑾過去在當地的名聲。
此刻聽了本地族老前輩談論,才意識到他們似乎知道子瑜先生更多的底細。
“原來子瑜先生還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過往?既如此,是否要通知他一聲,讓他跟步騭、嚴畯這些舊日同學聯絡呢?
而且聽步老的意思,他侄兒和嚴畯,居然才名能跟子瑜先生並稱?那至少也是博學之士,要不要向主公舉薦呢……”
孫乾卻不知道,這些人對諸葛瑾的認識,完全都是來自於諸葛瑾穿越之前、肉身原主惹下的麻煩。
所謂的步騭、嚴畯才學跟諸葛瑾同列,那也是跟原本的諸葛瑾,要是拿現在的諸葛瑾跟他們比,那些傢伙早就被完爆了。
出於謹慎,孫乾決定把打探到的這些情況,先跟主公彙報一下,由主公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