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發展了千餘年,花樣變了不少,但總體來說,更新換代的速度比烏龜還慢。

烏龜一千年都成王八了,火器一千年還是那個火器,只是模樣改變了一點,威力似乎依舊。

這也不能完全怪“匠人”不用心,實在是古代沒有什麼科研環境,大家都講禮,要循規蹈矩,要墨守成規,要關起門來造東西,還要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即使是天才發明了新鮮玩意,說不定還被上級給抽一頓,再罵罵咧咧兩句:“你以為你是誰,能超過老祖宗?”

說研究有錯,創新有罪是誇張了一些,但研究沒有獎勵,創新沒有好下場,屬實是真。

所以匠人寧願重複再重複地批次製造,也不願意花腦子去思考為啥這樣製造,能不能改進。

費力不討好的事,沒幾個人願意去做。

當然,制約創新的因素很多,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這個時代沒有物理學,沒有化學,他們所憑藉的,只是經驗的積累,實踐的突破。

而積累是需要時間的,萬一某位壽命又短,積累到半路掛了,自己沒什麼學問,寫不了書,那就只能交給後來人從頭積累了……

形不成持續的研究,是個悲哀。

朱允炆對於大明的火器是很不滿意的,火銃就一鐵桶,沒有正規的子彈也就罷了,也不至於拿石子、廢鐵當子彈吧……

必須打造鉛彈或純鐵子彈。

還有火炮,讓很多人無法相信的是,明代初期的火炮多數是安裝在大木板上的,上部設計有一個活動軸,能夠左右發射,可它不能大角度仰射……

其仰角的大小,從鑲嵌在木板之上或放在城牆之上時,已經確定了,就那麼多,大概十五度,你想調到二十度,三十度都不可能……

“搭木為架”的木架炮架出現在明朝中期,木架炮臺的出現,方實現了靈活發射。

等佛朗機炮、紅夷大炮漂洋過海來大明,朱允炆是等不到,但卻可以創造……

朱允炆不是火器專家,卻知道大概的原理與結構,大明有的是人才,只要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二炮局一定會成長起來。

徐輝祖很是不理解朱允炆,他似乎對火器極為熱衷,不惜與黃子澄軟磨硬泡,拿走了戶部二十萬兩銀子,當做什麼二炮局創新資金,還時不時來這裡散步,不知道的以為皇上在後湖開了行宮。

返回途中,徐輝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道:“皇上,二炮局司火器,然火器存在頗多缺陷,並不適宜長途征戰,更不適合作為對付騎兵的主力……”

朱允炆看著徐輝祖,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道:“你與黃子澄一樣,都認為朕拿二十萬兩銀子去喂二炮局不值得,對吧?”

徐輝祖低頭道:“臣不敢。”

明明這樣想的,虛偽……

朱允炆目光堅定地說道:“顆粒火藥的威力你是清楚的,殺傷距離與威力初步解決了,日後若解決了裝填火藥耗時長的問題,火銃便會成為騎兵的噩夢。”

徐輝

祖眼神一亮,詢問道:“這個問題當真有解決之法?”

若能夠讓火銃形成連續發射,憑藉著顆粒火焰與新型子彈的威力,騎兵不犧牲掉先鋒,恐怕根本就接近不了神機營!

只是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著,始終都沒有辦法克服,若投入了大量銀錢,反而空無所獲,豈不是……

“魏國公,要相信二炮局。”

朱允炆自信地說道。

火器,才是未來!

能遠遠地乾死敵人,那就幹掉,絕不讓他們到近前叨叨。

現在的二炮局還不能支撐“真理在射程之內”這句話,總不能讓自己的真理,就那麼一兩裡地吧……

發育是需要時間的,指望他們一天就前凸後翹,有點不現實。

“停!”

攆車慢慢停了下來,顧三審在簾外說道:“皇上,收到訊息,大同發來八百里加急。”

“哦,終於來了!召朱棣、楊榮至武英殿,加速回宮。”

朱允炆說完,便閉上了眼。

徐輝祖、解縉、茹瑺聽聞,對視了幾眼,也沒有作聲。

武英殿。

朱允炆看過大同急報之後,便將急報傳了下去,攤開輿圖觀察起來。

待眾人閱覽過急報後,茹瑺上前,道:“皇上,大同急報與之前大寧送來的訊息是一致的,不過大同情報甚是詳細,左右論證,可見元廷鉅變屬實。”

朱允炆微微點頭,目光掃過眾人,道:“大寧訊息送來時,我們議過一次,此番再議,便需拿出個方略來。元廷鉅變,未來五年局勢當向何方,朝廷是否介入,暢言吧。”

茹瑺皺眉,言道:“元廷鉅變,哈什哈當權,瓦剌佔據主導,然阿魯臺等韃靼部落必不會久屈人下,混亂將起,臣還是認為,朝廷不宜參與其中,只需坐山觀虎鬥,待其疲倦之時,再起大軍。”

徐輝祖贊同茹瑺的觀點,附言道:“韃靼乃是北元舊部,瓦剌是新興部落,新舊之間勢必會有衝突,在其衝突起時參與其中,很可能會導致韃靼與瓦剌放下恩怨,一致對外。不妨靜候其變,尋機出擊以消滅元廷主力。”

朱允炆看著連連點頭的朱棣、楊榮等人,問道:“燕王叔,你曾推斷買的裡八剌命不久矣,如今看來果是如此。你也認為瓦剌與韃靼會發生戰亂?”

朱棣呵呵笑了笑,自通道:“以臣對瓦剌與韃靼的瞭解,他們部落之間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哈什哈雖是強勢,素有瓦剌王之名,但此人頗為剛愎自用,缺乏大局,以他的能力,還無法牢固掌控韃靼部落。”

“且韃靼阿魯臺等人實力尚在,絕不會心甘情願臣服於哈什哈,更不會臣服於阿里不哥後裔,能讓他真正臣服的,只有黃金家族後裔。故此,瓦剌與韃靼的衝突,一定會發生。”

朱允炆低頭看著輿圖,按照晉商與大同都司提供的情報,哈什哈在掌控局勢之後,並沒有繼續留在原來的元廷位置,而是向西遷移,而韃靼部落也出現了向東遷移的跡象。

東西之間的空白,實

則是一個安全距離,或者說,是未來的戰場。

“你們認為瓦剌、韃靼在明年開春之後,會叩我邊地嗎?”

朱允炆嚴肅地問道。

朱棣看向徐輝祖,徐輝祖對朱允炆回道:“按照當下情況來預判,瓦剌與韃靼不太會大規模南下,但小規模的襲擾還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瓦剌與韃靼發生衝突時,邊關極有可能會出現小股騎兵。”

茹瑺接過話,道:“以目前邊疆防衛,對付小股騎兵並不成問題。”

朱允炆思考著局勢,見楊榮欲言又止,不由有些好氣,道:“楊榮,有什麼話直言,不需要顧忌,朕還不至於給你扣個言論不當的罪名。”

眾人聽聞,皆是放鬆一笑,看向楊榮。

楊榮向殿中央走了一步,道:“皇上,臣的意見與燕王、諸位大人一致,任由瓦剌與韃靼拼殺,不做出兵考慮。只不過……”

“不過什麼?”

朱允炆問道。

楊榮臉色變得嚴肅起來,道:“只不過瓦剌與韃靼的戰爭,朝廷還是應該參與其中。”

“剛言不出兵,又言朝廷應參與其中,是何道理?”

徐輝祖疑惑地問道。

茹瑺瞪了一眼徐輝祖,道:“且容他將話說完!”

徐輝祖鬱悶至極,這個茹瑺是將楊榮當兵部的寶貝了,誰都說不得……

楊榮拱手道:“諸位大人,我所言並非前言不搭後語,也非矛盾,而是認為,瓦剌與韃靼衝突是必然之事,既然如此,為何不將這件事做大一些……”

“臣以為朝廷應把握時機,觀察瓦剌與韃靼動態,若瓦剌佔據上風,朝廷應主動派遣使臣找到阿魯臺,給韃靼提供兵器、糧草,讓他們繼續與瓦剌作戰。若韃靼佔據優勢,也可差使臣至瓦剌,給予支援,甚至給其官位……”

“只有瓦剌與韃靼長期戰爭,才符合我大明朝的利益。若一方太過強勢,另一方被徹底打倒,那蒙古之地必然迎來統一。而縱覽史書,但凡是蒙古一統,其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南下!”

“由此,令其戰,令其亂,不令其一統,才應該是朝廷之策。若朝廷完全遊離在外,反會受其反噬。”

朱棣看著“唯恐蒙古不亂”的楊榮,暗暗吸了一口氣,這個傢伙,是打算徹底玩殘瓦剌與韃靼啊,不過仔細想想,這一招雖然陰損了一些,不過確實刺激……

“皇上,臣以為楊榮之言,當為上上之策。”

朱棣率先表態。

茹瑺、解縉、徐輝祖也紛紛點頭贊同。

朱允炆滿意地笑了,讚歎道:“得楊榮,是朕一幸事,是大明之幸事啊。”

楊榮的策略是對的,作為韃靼與瓦剌的好鄰居,大明不應該完全置身事外,至少也應該添把柴,澆點油……

楊榮低頭,連忙道:“臣愧不敢當。”

朱允炆起身,看著朱棣、徐輝祖等人,肅然道:“楊榮之策施行,必以準確情報為本。朕意在晉商,給其通關許可權,外行商貿,內探虛實!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