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在自己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靜等老師指示是絕對正確的。

現在老師未有指示下來,只能努力沉得住氣了。

對面的耿永哲同學性子很耐得住性子,不問,只是等。

比其他班上相處過的男生相比,耿永哲真是做到不動的時候絕對屹立不動。這點啞巴性連悶葫蘆的班長恐怕都比不上。

謝婉瑩隱約感覺到耿同學應該是一個超有毅力的人。

面前,主刀的手要先摸摸子宮下段確定胎頭的位置,有經驗的俞主任靠手感咕噥了聲:“不太好。”

其他人聽見主刀這句話,不得繃緊了神經。助手彭醫生那隻手先放到宮底準備輔助主刀了。

“不要緊張。”俞主任老神在在地對助手說。

主任肯定一樣是大佬人物。俞主任比起黎老師更穩的樣子,至今說話全是慢條斯理的慢節奏口吻。

俞主任的手術刀切開子宮壁,只切開三厘米左右,再用手術剪剪開羊膜,換吸引器,吸裡頭羊水,防止臍帶被羊水衝出來引起胎兒窒息。吸的差不多了,再用自己兩隻手來撕開這個切口到10厘米,橫切子宮壁和子宮肌纖維走向一致,這樣撕開比切開更容易損傷更小。

大家能見到胎兒黑乎乎的頭髮了。

“哎。”彭醫生忍不住緊張,溢位聲嘆氣。

可見這個情況真是不太好了。怎麼不太好了?

可能在外人的想象裡,剖宮產手術是把孕婦肚皮一開啟,胎兒整個暴露在醫生視野裡頭,醫生輕輕鬆鬆把胎兒拎出來。

現實從來沒有這麼簡單完美的事情,尤其是醫學。你要清楚的是,切開孕婦肚皮不是整個把肚皮揭掉,是開啟個口子。好比一袋東西,你開啟口子後,你首先只能看到裡頭東西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個袋子裡頭物品的完好性,從這個袋子里拉出物品的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防止破壞到物品整體。最好是這個袋子口夠大,裡頭的物體夠小,這樣拉出來最容易。在剖宮產術這種最優越的條件是不可能存在的。醫生哪有可能把孕婦的子宮壁使勁兒切到最大,肯定要幫患者儘快能縮小子宮切口將對子宮的傷害降到最低,給孕婦保留下次懷孕的機會。本身懷孕的子宮主要是由胎兒和羊水撐大的,所以胎兒很小也不可能。

既然上面兩種最好的條件現實中不可能有的,醫生只好想著最好的另一種拉出胎兒的條件。是什麼?想想袋子口一開啟,裡頭的東西剛好處在手伸進去最容易拉出來的位置上,這時候拉東西多最容易。由於分娩中一般胎兒的姿勢是頭往下入盆,常規橫切切口定在恥骨上三四厘米處,很多產婦的子宮剛好在這個位置上開啟後會露出胎兒的耳朵或是枕後。此時醫生的手比較容易拿住胎兒腦袋將胎兒帶出母體。

這些是一般情況,遇到特殊病例怎麼辦。有的醫生判斷胎兒難取會直接採取縱切或是擴大切口改為t型切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