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宮。

僅過了一天,嬴政就召見了李斯跟馮去疾兩位丞相。

殿內。

君臣三人相視而坐。

嬴政平靜的看著兩位重臣,緩緩道:“朕聽說扶蘇這幾日召見了你們,還因此定下了一些事情,可有此事?”

李斯心神一緊,不敢有任何怠慢,連忙道:“陛下明鑑。”

“殿下的確召見過我們,也同我們商議了一些事情,然臣等只是就事論事,並無其他心思。”

嬴政笑了笑,拂袖道:“朕沒有怪罪之意,朕只是想知道,你們商議出了什麼?也想知道你們對這個所謂的商議結果有何看法。”

李斯跟馮去疾對視一眼,眼中露出一抹猶豫。

良久。

李斯作揖道:“回陛下。”

“殿下有心解決軍功爵制下的積弊,並提出用其他的辦法來兌現田宅功賞,其中主要有三,分別是入學、為吏跟賜氏。”

“臣認為殿下高瞻遠矚,這些建議也很有啟發性。”

“臣等實在佩服。”

嬴政冷笑一聲,淡淡道:“這種糊弄話就不用說給朕聽了,朕問的是你們對這建議的具體看法。”

“朕要聽你們的心裡話。”

聞言。

李斯跟馮去疾目光微凝。

他們一時有些拿捏不定始皇的心思。

不過他們對扶蘇提出的建議,的確心中頗有一番看法。

在遲疑了一陣後,李斯率先開口了。

李斯道:“臣認為殿下的建議看似有獨到之處,實則執行下去困難重重,而且有些脫離實際,並不會真那麼面面俱到。”

“而且殿下的建議,所覆蓋的群體過於寬泛,後續的事情其實很難預料。”

“臣有所擔心。”

嬴政點了點頭。

他問道:“具體說說看。”

見始皇沒有動怒,李斯心中微定。

他知曉始皇對扶蘇的建議,也並沒有那麼認可

李斯道:“殿下的主意立足於軍隊,然軍隊乃大秦根本,其實是不能輕易變動的,一旦這三條政令頒發下去,對軍隊的影響可謂巨大。”

“一來,這是以犧牲軍隊數量為代價的。”

“軍中士卒固然是有了更多選擇,但同時朝廷也當注意到,此舉一經頒發,軍中的軍心甚至會由此動搖,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些政策並不僅僅影響軍隊,還會影響到六國餘孽跟天下士人,到時軍隊數量減少,恐難以支撐新政推行。”

“若是關東反覆,朝廷兵力恐還會捉襟見肘。”

“臣對此並不看好。”

這時。

馮去疾也開口道:“啟稟陛下,臣對此也有一些看法。”

“殿下似低估了老秦人對田地的熱衷,也低估了秦人對留守關中故地的渴望,想讓老秦人這麼輕易的背井離鄉,臣認為僅僅提供入學跟為吏兩個資格,恐根本不夠。”

“或許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

“殿下才轉頭又補充了一個賜氏,但這注定只是虛名,大秦向來務實,恐效果寥寥,反對會激起士人跟六國餘孽對朝廷的怨恨,相較而言,臣認為此舉有些欠妥,甚至是弊大於利。”

“另外。”

“朝廷若正式頒發詔令,這無疑是直接向軍中表明瞭一件事。”

“朝廷無力兌現功賞。”

“這在臣看來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

“而且軍中士卒的態度也會變得很難以琢磨。”

“臣認為實在有些冒險。”

“或許軍中一些識時務計程車卒能體諒朝廷的難處,但這些計程車卒註定是少數,若是因此激起了軍中士卒的不滿,到時反倒會弄巧成拙,將原本還算穩固的軍心,徹底給崩毀掉。”

“另則。”

“朝廷此舉無疑也敗壞了自己的威信。”

“不立信,何以讓人信服?”

“就算朝廷給出瞭解決之策,但軍中又有多少人會信服?又有多少士卒真相信朝天宮會准許他們的子弟上學,也會同意讓他們去關東為吏?”

“這其實都是極大的隱患。”

“人不信不立,事無信不成。”

“朝廷透過敗壞自己既有的信用,妄圖讓士卒去接受另一件事,這本就有些強人所難,臣對此並不是很好看。”

馮去疾也表露了自己的態度。

他跟李斯的看法一樣,扶蘇的觀點過於理想化了。

也過於想當然了。

但治國講求的是腳踏實地,講究的是立足根本,僅靠一些奇思妙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只會加劇問題。

扶蘇的建議固然很有新意。

卻是低估了軍隊的接受能力以及對天下的影響。

但這兩者都是不能忽略的。

而且一旦給士卒另外的選擇,到時軍隊計程車卒又會秉持怎樣的看法?就算勉強挽回了軍心,但若是關東發生了叛亂,朝廷又當如何去處置,最終依舊還是要靠軍隊。

但那時計程車卒還願意去打仗嗎?

還願意去平亂嗎?

這其實都是一個未知數。

過去的大秦軍隊,從來只做一件事,就是打仗。

現在軍隊有了另外的去處,那對士氣的影響,可就實在難料了。

李斯繼續道:“正如馮丞相所說,朝廷想要頒佈這些政令,必須要取信於軍,此外也要向世人表露出朝廷的態度,但賜氏之後,朝廷恐會跟天下計程車人生出嫌隙,到時有多少士人願意為秦效力?願意替大秦去擔任各初級學室的夫子?”

“大軍士卒數量高達百萬。”

“一旦朝廷樹立了威信,定然會有很多人動心,到時朝廷又哪去提供那麼多官職?”

“這些都是朝廷需要去解決的。”

“也必須解決的。”

“但這些事情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根本不是當下朝廷能夠給出的,殿下此舉看似在替朝廷減輕負擔,實則只會加劇朝廷的損耗,甚至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加劇天下的動亂。”

“臣認為殿下之法並不可取。”

隨即。

李斯也感覺自己似說的有些重了,又連忙開口道:“然殿下之法若是真的能推行下去,對大秦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擴寬軍功爵制的功賞範圍,還能讓朝廷對天下爵位的授予情況進行一定的摸查,這些年關東的爵位情況,一直相對模糊。”

“透過此法,確實能摸清楚一些狀況。”

“此外。”

“這些辦法若是真的得行。”

“關東跟關中之間的隔閡,也會不斷地減少,正如殿下所說,天下之所以一直有著新老秦人之分,便在於存在著不公,一旦這些政策落實下去,原本的不公被抹平,那大秦治下,將再無新老秦人之分,全都是大秦子民。”

“另外,六國貴族跟士人也將徹底跌落泥潭,再沒有復起的機會,只是這同樣也會導致六國餘孽跟反秦的那部分士人,對朝廷怨恨加深,到時天下定會陷入到動盪之中。”

嬴政靜靜地聽著,並沒有任何開口。

見狀。

馮去疾又道:“依臣之見,殿下之意恐是想補充關東秦人進入秦軍,但關東秦人畢竟比不過老秦人,他們也未必會對帝國忠誠。”

“這幾年軍隊是不能亂的。”

“如若不然,想要填補軍隊的空缺,唯有停下一些大工程,用以釋放一定的人口,而後讓這些釋放出來的人口進填補到軍中,只是這部分人本就疲憊,又被安排去戍邊,恐會對朝廷怨聲載道,臣正是考慮到這些,才對殿下之法很不看好。”

“臣認為殿下的主意實在欠妥。”

李斯跟馮去疾都直接了當的說明了自己的意見。

他們對此並不看好。

也並不認同。

當初之所以不對扶蘇直說,只是扶蘇初為儲君,又是第一次召見群臣,他們多少也要顧及一些扶蘇的顏面,而且他們心中很清楚,無論扶蘇說的再天花亂墜,無論能說動多少朝臣,但最終的決定權都不在扶蘇,也不在他們身上。

而是在陛下身上。

只要陛下不鬆口,這些政策就推不了。

他們從始至終都只需將其中利弊給陛下說清楚。

這一點。

兩人是心知肚明。

跟扶蘇的兩次會面,更多的是加深彼此間的接觸認識。

聽完李斯跟馮去疾的話,嬴政也微微頷首,扶蘇的確考慮的有些片面了,只看到了執行的好處,並沒有看到執行的難度,以及執行後對天下的影響情況。

扶蘇考慮不到,但李斯等人卻要考慮。

他們也必須要考慮周全。

但扶蘇告訴給李斯他們的未嘗又是全部。

嬴政看向案上,將其中一份竹簡遞給了一旁的宦官,宦官當即會意,伸手接過竹簡,將這份竹簡送到了李斯兩人身邊。

見狀。

李斯也連忙起身接下。

馮去疾此時也從席上站起,挪動身子去到了李斯案几旁,兩人目不轉睛的將這份竹簡內容看完,等全部看完,眼中不僅露出一抹異色。

馮去疾驚疑道:“陛下,臣斗膽,這份奏疏是出自何人之手?”

嬴政笑了笑道:“正是扶蘇。”

聞言。

李斯跟馮去疾目光微異。

因為這份竹簡上面的內容跟扶蘇昨日說的不同。

甚至差別不小。

兩人對視一眼,隨即都面露苦笑。

他們到這時哪裡還不明白,扶蘇對他們說的恐是有所保留,甚至是刻意將一些事情誇大,用以觀察他們的反應,實則扶蘇內心早就清楚這些政策的利弊,也早就做出了相應的應對,只是並沒有把實情對他們說出。

他們認為自己跟扶蘇的見面是為了加深印象,但對扶蘇而言未嘗不是這樣。

想到這。

兩人心中也深感唏噓。

這跟他們印象中的扶蘇已判若兩人。

心思之深實在令人悚然。

李斯拱手道:“前面是臣等小看殿下了,殿下考慮的很周全,並沒有想直接對秦軍頒發政令,而是立足於軍中將領,透過對軍中將領做出一定的變動,進而改變當下的軍中情況,並藉此來試探軍中的反應,若是軍中反應並不強烈,才會逐漸拓展至全軍。”

“殿下大才。”

李斯忍不住稱讚了一聲。

這份奏疏上也寫了‘入學’‘為吏’‘賜氏’,但卻是提出了分批次,首先從軍中將領開始,非是從將軍等要職,而是底層的百將、五百主,二五百主等軍職不算高,但數量卻相對較多的軍官出發,對這些軍官提出轉職。

要麼直接退出軍隊,獲得子弟入學資格。

要麼轉職為地方官吏。

同時。

沒有氏的朝廷會予以賜氏。

透過所謂的轉職,將‘上造’‘簪嫋’等爵位的軍官,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理,而且相對模糊化,並不會那麼直愣的告訴給軍隊,如此既保證了軍隊底層軍官的流動,還解決了一定功賞問題,此外因為是分批次,也不會導致軍隊戰力下降太多。

悄無聲息的達成了目的。

手段極其高明。

另外。

種種舉措都侷限在了軍中。

並不會為外界知曉。

就算六國貴族跟士人知曉,也並不會想太多,但等到朝廷的動作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獲得氏計程車卒定會不斷增加,同時透過對關東士卒的徵發,也會漸漸影響到關東,透過這種悄無聲息的的辦法,將功賞問題逐漸解決。

到那時。

大事已定,不容置更。

嬴政看向李斯跟馮去疾,再度問道:“現在你們認為如何?”

李斯道:“臣認為此策大善。”

“最初對軍隊的影響最多就幾萬人,只是幾萬人的轉職,而且還有多種選擇,對朝廷的壓力並不是很大,而且因為用的是‘轉職’,也不會引起太多人關注跟警惕,反倒能很好的落實下去,此外日後就算補充了關東秦人,這些關東士卒大多從底層做起,數量也不會太多,對軍隊影響也不會太大。”

“總體而言可為上策。”

馮去疾也笑著道:“不僅如此。”

“胡亥公子在南海的遭遇,恐跟軍中將領生出異心有關,上面的將軍不易大動,但將下面的一些小將領給替換掉,卻是能有效減少軍隊的不穩定因素,對軍隊穩定大有裨益。”

“此策十分高明。”

聞言。

嬴政也露出了滿意的笑。

他沉聲道:“既然你們都沒有建議,那就按扶蘇心意做吧。”

“陛下英明。”李斯跟馮去疾齊聲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