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派原本在遼東談不上有什麼基本盤,“遼東基本盤”這個概念恐怕都是在高務實出任金復海蓋兵備道之後才慢慢出現的。

當時他軟硬兼施地拉攏了一批當地衛所將領,包括江恩垣、蒲元毅、曹簡等。甚至還是因為曹簡的關係,高務實才想起來把曹簠從大牢裡撈出來。

後來在遼撫任上,高務實也拉攏了一些非鐵嶺出身的遼東本地將領,如趙應昌、楊爕等,這兩人現在一個是分守寧遠左參將,一個是前屯遊擊,都是“打入敵後”任職於遼西的。

高務實與吳兌、梁夢龍商議,認為應該考慮給江恩垣等人晉升以確保優勢,吳兌原則上表示同意,示意梁夢龍提出具體安排。

梁夢龍略一沉吟,道:“這卻有些難辦,這幾年遼東兵力逐步增強,如今幾無缺員……”

“那就新設。”高務實果斷道:“我意遼西兵力已然充裕,但遼東方面還可增強。可以考慮將瀋陽遊擊升格為瀋陽參將,於瀋陽參將麾下另設一撫順遊擊。還可以考慮在遼陽新設兩個遊擊,如遼陽入衛左營遊擊、右營遊擊。

另外,鑑於寬甸六堡之設,定遼右衛屯駐地似可有所東傾。我意,可以將定遼右衛往鎮江堡附近遷徙,具體位置可以定在鎮江堡西南鴨綠江河口西側。我朝廷可在此新建一城,以便對朝鮮形成近距威懾,城名可喚做丹東。然後以定遼右衛為基礎,新設丹東遊擊。”

高務實似乎沒看見吳兌與梁夢龍的驚訝模樣,又略一沉吟,道:“另外,遼河河套收復之後一直沒能好好經營,如今雖已確定新建邊牆,但遼河河套之地倘無城池、移民,則始終難守。我意,在此處也新建一城,名喚阜新,亦設一遊擊。”

吳兌與梁夢龍一陣愕然,兩人對視一眼,由吳兌發問:“日新,你要一次新設五名遊擊?就算遊擊好辦,可這新建兩城卻恐不易。我是說這筆錢……戶部現在有盈餘?”

自從開藩禁實施以來,戶部現在是花錢如流水,這是天下皆知的事。在這種情況之下,高務實這個戶部尚書居然主動提議建設兩個新城,吳兌和梁夢龍簡直以為自己耳朵壞了。

誰知道高務實搖頭道:“只要位置選得好,建城未必要花錢,沒準還能賺錢。”

兩位知兵的大佬同時愣住,異口同聲問了一句:“此做何解?”

高務實笑道:“二位想先聽哪一地?”

“河套!”

“阜新!”

高務實也估計他們倆肯定要先聽遼河河套的新城阜新,因為此地的位置在他們眼中顯然更加要緊:東接遼(遼陽)、沈,南靠海、蓋,西連遼西,而東北是科爾沁,西北又是察哈爾,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是也。

笑了一笑,高務實簡單地道:“遼南之戰結束後,京華對這片地方進行過詳細勘探,此處雖成為蒙古人草場多年,但其實大概有十之二三可以耕種,尤其適合種植玉米,其餘山地多為丘陵、草原,既可種植、射獵、牧養牛馬,也方便修築邊牆。

除此之外,根據京華的勘探,此地還有兩項重要產出,一是煤礦,二是瑪瑙。其中煤礦可以保證我移民安然度過寒冬,瑪瑙則更是產量極大……”

“瑪瑙?”吳兌皺眉道:“這個產量極大,究竟是多大?”

高務實略一挑眉,肯定地道:“約我大明天下之半數。”

不僅吳兌,梁夢龍也大吃一驚:“天下半數?”

高務實哈哈一笑:“不瞞二位,我聽到訊息之時也大吃一驚,不過京華已經找到兩處瑪瑙大礦,足以證明所言不虛。”

這個訊息當然是真的,但主要得感謝劉馨,正是她告訴高務實阜新瑪瑙之盛。按她所言,阜新一地的瑪瑙儲量佔後世全國50%以上,瑪瑙工藝品銷售佔全國的70%,旅遊品銷售佔全國的90%,因此阜新瑪瑙雕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說,還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正式命名為“世界瑪瑙之都”。

京華“點石成金”的找礦本事吳兌和梁夢龍早已領教過無數次,對於高務實這番話自然不敢懷疑。不過此中有一事,吳兌覺得很奇怪,不由問道:“日新過去似乎並不太重視玉器寶石一類買賣,怎的這次對瑪瑙生意有了興趣麼?”

高務實搖頭道:“那卻不然,京華挖的兩個礦只是為了證實阜新瑪瑙的確優質、高產,但京華本身不打算擴建瑪瑙礦,這些瑪瑙是留給其他人的,京華本身還是做老本行,主攻煤礦,另外還打算燒點紫砂陶——阜新的紫砂陶土也不少。”

高務實這話還真不是開玩笑,京華的確不打算深入涉足瑪瑙行業,因為這行業雖然屬於寶石開採和加工類,利潤肯定可觀,但並非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京華還是打算牽頭在阜新搞玉米種植和煤礦開採。

玉米種植一是為了解決移民的口糧問題,二來則是為了戰馬牧養,這兩件事才是高務實眼中的大事。阜新能不能順利建成並壯大,能不能成為明軍的戰馬自我供應地,急切間能夠依靠的肯定不是精耕細作的麥米,只能依靠玉米。

再說,後世的阜新糧食產量在遼寧省也挺高,靠的也是玉米,這證明在阜新搞玉米種植肯定是合適的。

[注:2019年阜新市糧食總產量277.5萬噸,其中玉米產量248.0萬噸。當然這個產量重要的是佔比,不是絕對值,否則高務實要能種出這麼多玉米,整個遼東漢人只靠阜新一地都有飯吃了。]

至於煤炭,阜新的在後世紅朝建立後,前前後後為國家提供了8億噸煤,而可開採儲量大概還有8億噸。這差不多16億噸的可開採儲量對於京華在此地的任務而言,那是綽綽有餘,哪怕此時的開採技術落後,即便只有後世十分之一,那也多有多剩了。畢竟京華不打算在這裡鍊鐵,煤礦主要是提供給軍、民取暖,順帶燒點紫砂陶而已。

不過高務實這麼一說,吳兌和梁夢龍就明白了,梁夢龍問道:“還是交給勳貴們?”

高務實道:“這次不限投資方,誰願意去都可以,戶部方面只要求安排一個政策:任何投資都需要提供一成的‘優先購置稅’,該稅專款專用,用於建設阜新城。倘若尚有餘款,也可以考慮轉用於遼河河套段邊牆建設。”

“餘款?”吳兌愕然道:“日新是說,這筆‘優先購置稅’能超過三十萬兩?”

按照大明的建設投入而言,建設一座新的城池通常要花費的銀兩,大概就是二三十萬兩左右。不過高務實選址建設阜新城的位置在吳兌看來有些遠,用工和材料運輸方面略為不便,費用可能會要偏高,因此他按照三十萬兩計算。

三十萬兩在大明萬曆朝顯然是一筆鉅款,滇緬之戰的頭期軍餉都只是這個數。現在高務實居然認為這筆稅款能有這麼高,吳兌當然很吃驚他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但高務實的答覆很簡單,道:“我大明一半的瑪瑙產出將來都要出自於此,有眼光的豪富之家焉能錯過?雖然這門買賣投資高點,五年也未必能回本,但十年呢?百年呢?這可是一本萬利的長久買賣,而且還旱澇保收。”

梁夢龍笑道:“日新說得這麼好,若不是怕被彈劾,夢龍都恨不得去分潤一些了。”

“那就去呀。”高務實笑道:“彈劾什麼?戶部新建邊城、邊牆之所費要從這裡出,那也就意味著去阜新投資便是支援‘實邊’,實乃利國利民之大計。以皇上之英明豈能不知其中道理,任他什麼彈劾也不會奏效的。”

梁夢龍哈哈一笑,道:“倘若真有這一日,一定請日新你指點一處富礦。”

高務實也笑道:“好說好說,一定一定。”

梁夢龍是北直隸真定人,他對於投資阜新這種地方並不排斥,但吳兌是浙江山陰人,對投資如此遠的地區就敬謝不敏了,因此沒有插嘴。

等這個話題過了,吳兌便問道:“阜新有如此多的瑪瑙,建設新城又有日新這般妙策,想來是大錯不錯了。不過,那丹東又是個什麼情況,難道也有珍寶珠玉?”

寶石是幾乎沒有的,但丹東本身就是個寶石,它的價值主要在於地理位置,用高務實的話說就是區位優勢。

丹東的位置在大明遼東與朝鮮的交界處最南端的鴨綠江邊,其北面的鎮江堡名字由來便是鎮守鴨綠江之意,鎮江堡對面就是朝鮮的北部重鎮義州。

丹東位置之所以重要,與朝鮮的關係很大。不過原本朝鮮入貢都是從義州出發,第一站便落腳於大明的鎮江堡,如果修建丹東城,朝鮮人倘若仍從義州出發,那麼第二站就應該去丹東了。

可以說,高務實要建立丹東城肯定是看上了與朝鮮的貿易,或者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他打算擴大與朝鮮的貿易。

不過邊境貿易還只是其中一部分理由,更大的理由還有兩個。

一是丹東位於鴨綠江口,而鴨綠江雖然不能全線通航(上游長白山區河道狹窄,水流落差比較大,通航不便,因此後世紅朝乾脆建了一堆的水電站。),但下游是可以通航的,甚至可以通航三千噸的大輪船。換句話說,此時此刻連大海船都能開進鴨綠江下游河段。

高務實倒沒打算把大海船開進去浪,他主要是認為這很方便運輸物資——鴨綠江通航河段能抵達寬甸,這就意味著大明可以用水運供應寬甸所需的軍備物資,而不必讓人從遼陽甚至更遠的內地運送物資補給。寬甸物資充足,則建州女真不敢覬覦。

除此之外,丹東本身也適合建設海港,這處海港雖然因為現在人口不多,貿易功能暫時還不明顯,但它有一個好處,即在不久後的援朝戰爭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此前曾經說過,朝鮮現在虛弱得很,豐臣秀吉二十萬大軍攻朝之時,朝鮮毫無抵抗之力,只能依靠大明爸爸相救。

但大明當時其實也打了個呆仗,由於朝鮮本土幾乎丟了個乾淨,大明援軍所需的一切軍需物資幾乎都要靠自己攜帶(後期好點,收復了半個朝鮮之後,朝鮮多少能提供一點軍糧,但仍然不足),於是大明由陸路從遼東源源不斷地往朝鮮運送物資。

說實話,這個操作就很傻了,因為一來遼東本身的物資就不豐富,二來這一路的運輸線絕大部分是山地,運輸難度相當大,損耗相當高,所以這種運輸幾乎可以說是典型的虛耗。

大明清丈田畝之後,兩個最重要的產糧區其實是湖廣和山東(這個不僅和糧食產量有關,還和徵收制度有關)。所以按照高務實的意思,這場仗最省錢的打法肯定是由山東走海路給丹東運糧,然後再視戰況決定從丹東走陸路往朝鮮內陸,亦或者繼續走海路往朝鮮前線沿海地區運送。

以高務實的估算,這樣的運輸方式至少能降低一半以上的損耗。即便這場仗的其他方面完全與原歷史上打得一模一樣,僅靠運輸方式的改變也能保證李如松打下開城之後不至於因為物資不足而不敢再進。

試想一下,如果歷史上的李如松能一路平推日軍下海,後來怎麼會還有援朝第二階段作戰這種事?那可是少打幾年的大事啊。

另外還有一點現在高務實不會對外人說的,就是丹東的建立其實還有他覬覦朝鮮的原因。朝鮮雖然位列朱元璋定下的不徵之國之一,但高務實向來有辦法“承祖意而不遵祖制”,對於朝鮮他是有想法的。

沒有朝鮮半島在手,大明要出兵日本其實還挺麻煩,雖然京華的艦隊夠強,但再強也不如從朝鮮發動近距離攻擊。

就算不提攻打日本,拿下朝鮮也便於大明防備日本。後世日本的侵略路線並不複雜:先朝鮮,再滿蒙,最後全中國。事實上不止“田中奏摺”,豐臣秀吉差不多也是這個思路,總之都是要先拿下朝鮮。

既然如此,大明自己先拿下朝鮮不好麼?至少也多了一個緩衝地。就好比甲午戰爭時如果清軍能在朝鮮獲勝,顯然整個局勢都會不同。

至於不徵之國什麼的……其實萬曆援朝戰爭之後,朝廷內部也有官員認為應該直接吞了朝鮮,只是保守派力量更大,再加上這個過於要臉的大明覺得有些抹不開面子,所以最終沒能成事罷了。

現在有了高務實這個“不賺就是虧”的傢伙在,怎麼能容忍白打一場?

人不能沒有理想,國家不能沒有野心。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與月票支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