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變以來,司徒王允一直留在尚書檯視事。

根據呂布在前線的推進進度,他不斷地更換三輔地區的各級官員。短短一月之間,三輔的官員更迭多達二百餘人,而其所用所出,多是出自於原司徒府。王允日以繼夜地安排這些政務,也終於可以說,他對三輔地區的掌握,恐怕是董卓也不能比擬的。

等到月末,司徒終於收到他想要的訊息:呂布成功攻佔郿塢,並將董氏族人盡數族滅。這使得他長舒一口氣,馬日磾、士孫瑞等人也對司徒恭賀道:“攻破郿塢,董氏滅亡,總算是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了。”

但不料王允絲毫不見歡喜,表面嚴聲厲色,竟說道:“董氏執政三年,為禍的豈止是這些人而已?我們身為國家重臣,正要除惡務盡!請諸公千萬莫要懈怠!”

王允這番話自是有他的道理。呂布已在書信中向他說明,攻破塢堡後董氏還有三人失蹤,不過三人年齡太小,難以成事,也不足為慮。重要的還是在河東的牛輔軍團,牛輔身為董卓僅存的女婿,是剩下的涼人天然的首領,一日不除牛輔,涼人便可能擁立牛輔為主,繼而造反覆仇,朝廷也便一日不能安寧。

只是當如何除去,這卻是一個問題。司徒與百官商量此事,他的本意原本是想讓公卿與他聯名上表天子,宣佈牛輔為叛逆,而後商議計策,如何派兵征討。孰料朝會上他還未說出意見,諸如趙謙等人的大部分朝官都說:牛輔在朝野裡對我等還算和善,不如先招撫一番,若其識得大體,又何苦妄動干戈呢?

眾人議論之下,很快連使者的人選都商議好了,等他們詢問王允的意見時,看見的卻是一副極為冷漠的臉色,這才讓人反應過來:朝會開始後,司徒還沒有表明態度。

顯然王允不同意與招撫一事,但他看見眾意難違,就說:“此事關係重大,先讓我好好思量一番。”言下之意是此事暫且推後。這讓參會的朝官有所失望,但轉頭想:好惡乃是人之常情,司徒既然敢冒生命危險,為國剷除禍患,可見心懷社稷,終究還是會以大局為重的。

但他們料想不到的是,王允一回家中,便又招來自己的親族與親信,與他們商議說道:“董卓經略朝堂三載,威行天下,滿朝公卿皆受過董卓恩惠,心中真正懷有天下的,可謂寥寥無幾了。

如今董卓雖死,可朝中餘黨卻如竹根盤踞,他們如今雖假作投誠,可終究心念董氏,今日便想招撫牛輔,明日又意欲何為呢?一旦牛輔率兵過來,他們必將繼續為禍!如今朝廷已下三輔,又有郿塢錢糧在手,已不懼外敵,當務之急還是要消除內患啊!”

一旦司徒除去更多政敵,提拔的還能是誰呢?故而他的幕僚們對此都深為贊同,只有其子王景質疑道:“大人,如今是非常之時,大敵未除,我們還是當以安撫為先啊。正如大人所說,董卓黨羽眾多,可越是如此,就越容易激起內亂,到那時又用什麼抵禦涼人呢?還請大人三思啊!”…

但王允手捻鬍髯,果斷地答說:“我連董卓都能誅殺,他的那些黨羽,才能不能及董卓十一,又能有何作為?小子多慮了。”

於是定下了先剷除董卓黨羽的方針,王允以為,董卓能夠駕馭群臣,正是由於他們畏威而不懷德,自己正當暴起立威,令他們不敢再做二想。但從何開始著手呢?這確實讓王允頭疼了幾日,但很快,有人給他送來一個極好的理由。

六月初二,皇甫堅壽向朝廷上書,自陳車騎將軍皇甫嵩非是病重,而是兩月前為董卓賜死,逼令他不得發喪,如今董卓既除,他向朝廷請求為父親發喪,並希望朝廷能夠贈予父親一個諡號。

這件事整個長安城都心知肚明,並且都因此惋惜不已,甚至可以說整個長安政變能夠成功,也都是因皇甫嵩被董卓賜死,而王允說服呂布兵變的緣由,也正是“皇甫嵩”三字。現下皇甫堅壽挑明此事,也是希望接這股潮流,能夠給父親留一個好的身後名。

百官都覺得這是理所應當之事。畢竟皇甫嵩雖短暫為董卓所用,但任職期間,盡職盡責,董卓每每與人產生齟齬,他都持正相勸,不少士人因此才得以儲存。且又有重創黃巾與西涼叛軍的軍功,雖有自愛過甚之嫌疑,但對朝廷,也算仁至義盡了。因此,京官們在朝會上討論,覺得追贈一個如景、昭的美諡也不為過。

但司徒卻不同意,他坐在天子身側的席位上,淡淡說:“景、昭未免過矣,應當再議。”

這是在朝會之上,士孫瑞、張喜等人事先都沒有與王允商議過此事,此時聽聞王允如此言論,心中都想,莫非司徒想給個平諡?於是第五儁先上前問說:“不知司徒欲以何為諡?”

“不如繆字妥當。”

谷這話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名與實爽曰繆,意指言名美而實傷也。眾人本以為王允最多取一個平諡,卻不料他竟直接選取了一個惡諡。這讓許多朝官都難以接受,如司空淳于嘉就激烈反對說:“車騎雖有小過,但有大功於朝廷,如何能於死後誹謗?我等能夠延續至今,誅滅董賊,難道就沒有車騎的遺澤嗎?司徒過矣!”

可王允竟露出冷嘲的顏色,當眾批評道:“若當真是皇甫義真的遺澤,我哪裡還敢起兵誅殺董賊呢?爾等可知道,我為除去董卓夙興夜寐,可皇甫義真壞了我多少大事!”

於是司徒將自己這三年來,與皇甫嵩的往來一一陳述,說到皇甫嵩數次拒絕時,他言辭激烈,顯然對此耿耿於懷。而後更將自己陷害皇甫嵩與誅殺董卓的計劃細節公之於眾。

他說完,朝會眾臣鴉雀無聲。

沉默了好一會,五官中郎將蔡邕走上殿中,哀聲前道:“君子為人處事,當光明正大,而百官身居高位,更當做天下之楷模。司徒於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除暴戾,興忠孝,天下之人無不欽佩,都是因為司徒心懷社稷。但如今大業方興未艾,正是要給天下顯示品德的時候,司徒如何能以申白之術亂天下人心呢?還請司徒慎言啊!”…

他本欲再說多些,說大臣之間如此中傷構陷,太過影響軍心士氣。涼人原本頗受皇甫嵩之死影響,都以為是董卓昏庸濫殺,故而士氣隨之低落;可如今司徒自己將這些公之於眾,他們便會認定是朝堂黑暗,士人欺辱太師,繼而同仇敵愾,導致大義之名反在叛逆手中。

可他直視王允那熊熊烈火般的眼神,終究將這些話嚥下去了。

但這些話蔡邕不說,王允也能明白他想說什麼,他拍著桌案,冷然道:“蔡公如此言語,是說董卓與皇甫嵩罪不當誅嗎?”

蔡邕還欲分辯,王允一聲斷喝:“夠了!”朝中百官都是一抖,眾人驚愕間,他急聲罵道:“董卓猖狂,就是你這樣的人太多!我每日出入幕府,見爾等藉著董卓的威風登上高位,尸位素餐,不思報國,反而助紂為虐。竟到現在還不悔改,爾等莫非以為,吾之刀劍不如董卓之快?”

說罷,他當即呼喚宮中侍衛,下令將蔡邕關入詔獄。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剩下那些本來還想勸諫一番的大臣們,如今也不敢言語,就轉而注視著蔡邕。蔡邕年歲已大,髮髻已是半白,身體也較為虛弱,如今戴上鐐銬,才走上幾十步,整個人便顯得疲累不堪,以至於跟隨侍衛走下殿階時,還需要侍衛攙扶,眾人心中頓生一種悲愴之情,不少人都低頭不忍再看。

趁此機會,王允又稟告天子,下令追責,將那些進入過董卓幕府,而又沒有參與反董事宜的朝臣,一併革職問罪。而後又多拔擢被董卓罷黜的原袁氏掾吏,以表明自己對董卓舊黨絕不姑息的態度。

當夜,太尉馬日磾前往司徒府上,對王允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司徒這樣苛求同僚,只會讓人人自危,人心淪喪,這又是何苦呢?即便如此,也不能在朝上直接逮捕蔡公啊!蔡公文壇領袖,士人仰慕,怎能如此處理?又有陳庭堅為親,司徒如此處理,是想與幷州結仇嗎”

王允聽得大不耐煩,看在馬日磾也算是與他長久共過患難的情面上,他只是微作斥責道:“翁叔怎麼也說這種話?蔡伯喈若非文壇領袖,我還真不會如此處置,文壇領袖,天下楷模,竟心懷董賊之舊恩,天下人當如何看待我等?刑亂國用重典,我必殺其以正天下!君勿復多言!”

到次日,又有大量士人上表求情,希望王允能夠暫緩對昨日朝臣的處置,最少也要從輕發落。而蔡邕自己也上表道歉,希望暫受黥首刖足之刑,以續漢史,修史功成之後,再受死刑不遲。其中又有鍾繇上書說:“蔡邕與陳沖有親,司徒殺之,恐結仇於幷州。”王允受此壓力,這才略有轉意,但他對於其餘人等,就說不上仁慈了。

即不將書表全部駁回,也不公開處刑,但蔡邕還是下定決心,繼續將相關人等關押在詔獄之內,在獄中斷絕飲食,又加以鼠蟲侵害。

董卓生前常用詔獄關押犯人,入獄之人多達百計,但多還能在獄中生活數月,政變之後,生還者十之**。

而在王允治下,未過五日,除去蔡邕外,還有二十七名董卓幕僚入獄,皆死於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