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先舉幾個例子。

902年7月,阿保機“以兵四十萬伐代北”,就是攻打雲、蔚二州,路線是走燕北草原。

911年,阿保機以“三十萬騎”征討“西南諸夷”,也就是西奚、黑車子室韋等部族。路線還是從潢水、吐護真水流域出發,走燕山北麓草原。

917年,阿保機“五十萬騎”南下幽州。

920年,阿保機又沿著草原西征,一路打到天德軍。

再講一下遼國,993年,遼國出動四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進攻高麗。

那位擔憂後勤的讀者,能不能解釋下,契丹人的後勤是怎麼解決的?

即便這些數字都有水分,但打折下來,還是十分驚人啊,又是人又是馬的,怎麼解決的?

你提到朱溫靠運河用兵,後勤壓力小,這是事實。於是覺得主角後勤壓力大,支撐不起。

那麼,契丹人怎麼做到的?

我可以給個小小的提示,阿保機“五十萬騎”圍幽州,被李嗣源、符存審七萬軍隊擊敗,後唐軍“繳獲羊馬、氈帳不可計數。”

有沒有點譜了?

阿保機從東北沿著草原打到西北河套草原,幾十萬軍隊,靠的不是中原的糧食,他自己也沒多少糧食,靠的是“羊”。

993年遼國打高麗那次,遼東也沒多少人,號稱的“八十萬兵”靠糧食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楊廣都支撐不起,靠的還是“羊”。

地上的草,人沒法吃,吃了也得不到能量。但羊可以吃,吃了產奶、產肉。

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草,就是契丹人的“莊稼”,就是他們的補給。

歷史上成吉思汗也是這麼做的,趕著牛羊馬駝放牧,邊放牧邊打。

真覺得契丹的這種後勤比中原差嗎?至少人家比北宋好哦,北宋百里就斷糧,契丹人還沒聽說過這種事情。

再說回曆史上契丹打渤海。

我直接暴躁一句,當時的契丹,有屁的後勤,十幾萬大軍直接衝進渤海國,那還是正月,草都枯了,契丹人咋解決後勤的?就地搶啊。

渤海國明面上就有一百多萬人,還種植水稻、糜子、大豆,並不窮,甚至可以說存糧很豐富,以至於大冬天的也沒餓死契丹大軍。

本書伐契丹,一部分靠後方轉運糧食,一部分就地放牧,說得清清楚楚。

伐渤海,其實後勤壓力比打契丹還小。

你是不是將問題複雜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