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快步來到百戶官廳前院,看到等候在這裡的譚曉大,笑著說道:“譚主事深夜前來,肯定是有好訊息吧?”

譚曉大正色抱拳說道:“啟稟大人,屬下幸不負使命,終於將燧發鳥銃研製成功了,特來向大人報喜,請大人移步火器督造處查驗!”

劉衍大喜,當即說道:“譚主事辛苦了!”

隨後劉衍直接讓旁邊的值守墩軍告訴苗紹和許銘一聲,自己便拉著譚曉大說道:“譚主事,咱們這就去火器督造處,我要看一看研製成功的雖然鳥銃!”

“現在?”

“對,就是現在!”

火器督造處。

此時雖然已經是深夜時分,但是火器督造處內依然燈火通明,劉衍在譚曉大的陪同下直接來到火器坊內,在一個房間內看到了一杆鳥銃。

劉衍將鳥銃拿在手裡仔細看了看,發現原來長長的火繩已經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在藥池的附近加裝了火鐮和火鐮彈簧,至於燧石則是安裝在火鐮的後面,由燧石夾固定住。

“大人請看,這燧發鳥銃是以扳機透過彈簧帶動擊錘,擊向燧石片,透過與燧石片的急速摩擦產生火星,進而引燃火門藥池內的火藥。因此這燧發鳥銃不必像火繩鳥銃那樣,在作戰時必須拖著一根長長的點燃著的火繩,可以真正做到雨雪風霜同樣隨時擊發,也避免了在夜晚火繩的光亮容易暴露的缺點!”

譚曉大頗為自豪的說道:“這杆研發的燧發鳥銃與之前大人繳獲的那杆基本一致,而且在屬下等人的精工細作之下,這杆燧發鳥銃的威力更勝一籌。屬下估計這杆鳥銃的射程在百步左右,在八十步左右的距離可以破重甲!”

“很好!”

劉衍聽著譚曉大的介紹,目光就沒離開過這杆鳥銃,然後說道:“走,帶我去看看打造的情況。”m.

“是。”

隨後譚曉大便帶著劉衍來到火器坊內,只見這裡的工匠們依然在熱火朝天的勞作著。按照劉衍給火器督造處制定下來的規定計算,這些工匠只要製造的合格火器越多,便可以獲得更多的工錢,所以此時即便已經是深夜了,這些工匠依然熱情不減的打造火器,根本不要劉衍和譚曉大在後面督促著。

劉衍在譚曉大的陪同下,先來到打造銃管的地方。

關於銃管的打造,《天工開物》中曾有記述:以幾根熟鐵條鍛打出一根短管,再以兩三根短管焊打為一根長管,便是拼接法了。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造長銃管,而且分段銃管冷卻相對均勻,堅實程度有一定保證。但缺點也很明顯,銃管的質量由分段的焊接決定,而這焊接手藝全靠經驗,沒個十年以上的積澱,可出不來合格產品,這是所謂的精工路線。

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上記載的就是另一種雙層鋼板直接卷合法。這個方法的優點是銃管不必焊接,但缺點是造不了長槍管,而且整管鍛造時的冷卻不夠均勻。造成管身前後質地有差別,冷卻差異太大的話,也很容易炸膛。

此時劉衍手中的這杆鳥銃卻是不同,只見譚曉大介紹起來。

劉衍只見面前的幾個工匠正在用一根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先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然後將坯料取出,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捲成一根鐵管。

並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的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捲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這一步幾個工匠做的很熟練,一番動作下來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旁邊的幾人也是配合默契。

此時如果按照明軍制造鳥銃的方法,第二步就是焊接了。

明代對彈道知識匱乏,認為火銃越長威力越大,致使火銃為了增加長度,銃體都以單筒捲成,然後一節節焊接,發展到後世滿清的抬槍,槍管甚至長達兩米。這種焊接方法制成的銃管很容易炸鏜,工匠們把是否焊接的天衣無縫的銃管當做制銃成敗的關鍵。

之前劉衍從海寇處繳獲的那杆燧發鳥銃就是如此打造的。

到了此時明末時期,明軍工匠投機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紀效新書中記載:“近來,洞曉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責成工匠,聽其捲成鐵筒,粗細薄厚不均,甚至單筒捲成,舉即炸損。”

越是容易炸膛,士兵越排斥使用,以至於明朝末期一共製造出幾萬支鳥銃,而實際裝備部隊可以用於實戰的卻很少,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仍然使用原始的三眼銃!

此時,火器督造處的方法則是完全不同的雙層複合式銃管,與單筒焊接法不同,火器督造處的方法是在鋼芯上裹以紅鐵,當第一層鐵包裹好以後,在這層銃體上再裹一層,使內銃的接合口被外層銃體包裹結實形成複合體。

從技術上來看雙層複合銃比單筒焊接銃科學,銃體接合更堅固,雖然用這種銃管無法做出很長的鳥銃銃管,但口徑可以做的比第一種鳥銃大,因而有限距離內威力也大。

打造銃管的過程中,雖然有不少工匠按照以往的經驗認為短管不如長管打的遠,即便這個銃管已經不算太短,但是譚曉大卻力排眾議,認為鳥銃不能只追求射程,而應該是射程、威力和質量相互融合的產物。

隨後劉衍便看到了打造鳥銃的第二步,那就是修整內膛。

這時的銃管還是粗胚,且芯體不直,膛內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鑽頭將銃膛鑽大、鑽光滑。

在明代,一般的鑽頭都採用墮子鋼,鋼性並不是很硬,而且都是人工鑽膛,所以打造鳥銃所需時間的一半都是在鑽銃膛,而且每天最多隻能鑽一寸,想要鑽完用時可長達一個月。

紀效新書記載:“鳥銃原孔甚用鋼鑽鑽之,一日鑽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

在劉衍看來,明軍鳥銃生產效率低得令人髮指。解決的辦法有兩方面,一是改進鑽頭,二是改變鑽孔方式。

製造鑽頭的鋼很好解決,現在火器督造處就可以煉製出優質的鋼材來,不但可以用來製造鑽頭,而且還可以用來打造將來必須要研製的車床、衝床等裝置。

至於鑽孔方式,讓劉衍感到欣慰的是,譚曉大已經想到了有效的方法,那便是採用畜力的簡易車床。日後等條件成熟之後,譚曉大甚至還打算在將建議車床改為精鋼打造。

所謂簡易車床就是一個放大的橫置手搖鑽,不過是用畜力代替手搖。

原來鑽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鑽,而且豎著鑽,費時費力,採用簡易車床則是將槍管橫向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架子上自行旋轉,鑽頭刀具水平進給,這樣鑽孔的效率比原來提高數倍,原本要鑽一個月才能鑽出一根銃管,現在只要五六天就可以鑽出一根內膛光滑的優質銃管。

銃管制作成功,還可以看作對原有工藝的改進,接下來的製作就是革命性的改進了。

此時明軍裝備的火銃都屬於原始火繩槍,銃身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銃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相對於成熟的燧發槍而言,火繩槍的弊端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且緩慢。

戚繼光就曾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十幾道程式,而在同時期的歐洲,也有相關文獻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二十五個步驟,比大明的火繩槍還要繁瑣。

其次就是火繩槍在雨雪天氣和大風天氣無法使用,雨水會把藥門的引火藥打溼,大風會把藥門的引火藥吹走。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是致命的!

劉衍在後世見慣了各種先進火器,對於火繩槍的繁瑣步驟更是深惡痛絕。

用劉衍的話講:“一分鐘開兩槍的速度,是不可容忍的,更是致命的!”

於是此番研製的過程中,譚曉大專門設計了燧發槍的機制,解決了火繩槍的上述缺點。

燧發槍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在火銃手射擊時,只要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擊打在火門邊上,便可以冒出火星,從而引燃火藥擊發。

如此一來便大大簡化了射擊的步驟,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得火銃手的射擊速度趕上、甚至是超過了弓箭手,真正形成了火力上的壓制!

而且,讓劉衍更為驚歎的是,譚曉大不僅僅是仿製和學習,而且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

譚曉大為了讓自己設計的新式鳥銃可以在大風天氣裡使用,減少雨雪天氣對燧石的影響,還特意在藥池的上方裝了一個蓋子,火銃手在扣動扳機的時候,藥池上面的蓋子就自動開啟,以此來保護燧石,讓燧石時刻可以保持乾燥。

銃管和擊發裝置的製造過程看完之後,就意味著新式鳥銃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完善新式鳥銃的效能了。

比如使用精鋼製作銃身配件,以便加強新式鳥銃的堅固度及耐久度,用硬木製作木質槍托和銃身護木。

同時為了射擊得力,譚曉大還特意將新式鳥銃的槍托設計成公雞頸對接式,這樣一來更加容易握持及貼腮瞄準,在銃管末端設計了一個較為突出的簡易準星幫助火銃手瞄準。另外,譚曉大還準備加裝兩個精鋼製作的活動式槍揹帶釦環,方便墩軍將士們長途行軍。

劉衍此時心情大好,譚曉大仿製的這杆鳥銃,已經與後世近代的步槍外形非常相似了,雖然射程和射速還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跟這個時代的火器相比,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了!

從火器坊內出來,劉衍笑著對譚曉大說道:“下一步,譚主事有什麼打算嗎?”

譚曉大此時得到了劉衍的肯定,直覺得自己幹勁十足,當即說道:“屬下準備再招募一批工匠,人數的話控制在百人左右就好。另外製作燧發鳥銃的車床也要再增加五臺,屬下準備快速擴大燧發鳥銃的產量,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各哨墩軍將士手中的老式鳥銃更換下來。”

劉衍笑著說道:“好啊,那咱們就來一場大生產好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