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瑛還是有些不解,也想象不出遼東軍的戰力到底能低到何種程度。

江淵見狀,又繼續解釋道:“當年也先大舉進犯,脫脫不花率偏師一萬餘人進攻遼東。

結果提督遼東軍務的王翱率三萬大軍龜縮於廣寧城中,坐視數萬軍民百姓被脫脫不花虜走而無動於衷,打死不敢出戰。

最後還是聖上出面,把這些軍民百姓從脫脫不花那裡要了回來。

自那之後,提到遼東軍,聖上可沒少嘲諷他們。

山西的楊洪被聖上稱為宣府節度使,好在王翱是文臣,不然也要被聖上命名為遼東節度使了。”

正喝著茶的方瑛聽到這話,差點被嗆著。

方瑛長期在南方征戰,對朝廷中樞的瞭解很少。乍一聽到宣府節度使、遼東節度使的稱號,不禁感到新奇而好笑。

作為一個新晉勳貴,方瑛還從來沒往做節度使這方面想過呢。

好容易緩過來,方瑛又問道:“朝鮮情況如何了?”

江淵搖搖頭:“我已經派出使者和首陽大君交涉過了,但是沒有用,他已經發動完政變了,走到這一步,不可能再回頭了。

我們定遼右衛面對的朝鮮平安道,早就集結了三萬大軍。首陽大君還另外徵調了三萬精銳,準備進攻咸鏡道的守將李澄玉。

咸鏡道與女真部緊鄰,李澄玉已經獲得女真部的支援,自稱為大金皇帝,積極備戰,準備與首陽大君一爭高下。

我的計劃是,先擊潰平安道的三萬朝鮮軍,然後與李澄玉前後夾擊首陽大君新徵調的三萬精銳。

擊潰這六萬朝鮮軍後,我們駐軍安州,讓李澄玉和首陽大君,還有忠於朝鮮國王的錦城大君等人慢慢打內戰去吧。

等他們消耗得差不多了,日本也就該入局了。”

“也就是說,我需要立即率軍出擊,打穿平安道,攻入咸鏡道?

但是我只帶來了一萬騎兵,還有兩萬大軍和輜重落在後面呢。

沒有重步兵和火器營,我怎麼能用一萬騎兵打三萬人呢。”

江淵問道:“後面的軍隊還要多久到達?”

“至少半個月,才能到達定遼右衛。要進入平安道腹地,另外還需要至少半個月。

要打穿平安道,攻入咸鏡道,還不知道要多久呢。

朝鮮軍的戰力到底是個什麼水平,我需要打過才能知道。”

江淵搖搖頭:“那可不行,一旦首陽大君設計解決掉李澄玉,然後將六萬大軍全部用來防禦邊境,我們可就打不進去了。

到時候若是硬打,成了圍城攻堅戰,破壞了既定戰略,聖上是不會放過我們的。”

方瑛問道:“那您想怎麼辦?”

江淵一臉堅毅地答道:“立即發起進攻吧,遼東這三萬軍隊雖然戰力差,但鎧甲、火器應有盡有,有您的一萬精銳騎兵壓陣,問題應該不大。”

方瑛也提不出更有創見的策略,便答應試試。等打起來,就算情況真的不妙,朝鮮應該也不敢和大明軍隊來個你死我活的。

於是大軍修整三日,便傾巢而出,開進朝鮮境內。

開始時進展十分順利,大軍沿著海邊的狹長平原地帶,包圍了安州,並向南威脅平壤。

朝鮮的地名有個特點,咸鏡道是因為轄區內有咸興與鏡城,平安道是因為轄區內有平壤和安州。

首陽大君是突然發動政變,誅殺了輔政大臣、軟禁了朝鮮國王。所以安州和平壤的守軍只顧龜縮於城中,並沒有出城交戰的打算。

因為大家根本就搞不明白是在為誰而戰,為朝鮮國王?可國王已經被軟禁,徹底成為了傀儡;為首陽大君而戰?又名不正言不順,幹嘛要為叛臣賣命。

所以情況變得很尷尬:城外的遼東軍不願意為大明天子賣命,所以一時攻不下安州、平壤。

城內的朝鮮守軍不願意為首陽大君賣命,所以只要城池不被攻陷,別的一切不管。

安州與咸興這間是連綿群山,明軍也不敢繞過安州去支援咸興。

半個月後,四月初四,漢城的首陽大君已經得到了安州、平壤被明軍圍困的訊息,急召親信商議對策。

由於朝鮮國王李弘暐已經成了徹頭徹尾的傀儡,所以首陽大君操控著李弘暐下旨,給自己加了個很長的頭銜:

領議政府事,並判吏、兵二曹,兼內外兵馬都統使,首陽大君李瑈。

同時,還封自己及鄭麟趾、權擥、韓明澮、楊汀等四十三人為靖難功臣。

如今鄭麟趾、權擥等靖難功臣聚於首陽大君府上,個個面色凝重,誰也沒想到大明會迅速出兵干預,而且看上去像是要玩真的了。

權擥最先開始抱怨:“去年的時候,我便勸大君不要去大明朝貢。您力排眾議,非要去。

回來之後,還說大明天子已經默許了政變。

可是現在呢,四萬大軍已經兵臨城下。

我們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您說應該怎麼辦?”

首陽大君無奈地搖搖頭:“我也沒見到天子本人,只是對天子近臣旁敲側擊地詢問了一番,我理解到的意思,就是大明確實無意干預朝鮮國內事務啊。”

韓明澮替首陽大君解圍道:“事已至此,再抱怨也無濟於事,還是想想如何應對吧。”

權擥也沒有再窮追猛打,畢竟大家如今都在一條船上,船沉了大家都得死,於是提出了一條建議:

“要不我們再派使臣,前往北京謝罪。就說是奸佞皇甫仁、金宗瑞欺主專權,我們舉兵靖難,是為了保衛國王。

如今逆臣伏誅,已還政於國王,請大明天子對我們靖難之舉的合法性予以追認。

大明現在的皇室一脈,也是靠靖難上位的,所以按照之前的經驗,天子是不會深究的。

再說了,之前的洪熙、宣德、正統三朝皇帝都對朝鮮不感興趣,現在這位景泰皇帝是矯枉過正,只要是宣德、正統的做法,他都要本能地反上一反。

宣德皇帝習慣了對外藩退避三舍,景泰皇帝就處處展示強硬。

所以咱們把話說的軟乎一些,把姿態放低一些,把景泰皇帝哄高興了,他得了面子,應該也就退兵了。”

在場的重臣大都同意權擥的說法,不料首陽大君卻堅定地搖搖頭:“不不不,我們命徵調集結的三萬精銳,從開城出發,假意經安邊前往咸興。

但實際上,從半途轉向平壤,出其不意偷襲明軍。

明軍遠來疲憊,一旦被我偷襲得手,必然大敗奔逃。我乘機全殲明軍,然後攜勝勢攻入咸鏡道,誅殺李澄玉。

唯有如此,方能拼殺出一條生路。

那個景泰皇帝我有所瞭解,他從來不做虛頭巴腦的無用功,既然明軍來了,就絕對不會逛逛便回去的。

這就叫做請神容易送神難。”

眾人聞言皆驚呼:“大君,您瘋了嗎,一旦這四萬明軍被殲滅,大明皇帝必然會惱羞成怒,從而派遣真正的主力精銳前來,到時候我們又該如何收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