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侍衛統領下去之後,太子又回想了一番賈環針對自己的套路,臉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接下來,太子火速趕到金鑾殿前,命值守太監通稟。

此時,大朝會上,正吵的熱鬧。

因為太子上次的上奏,導致原本偃旗息鼓的保守派,再次死灰復燃。

他們咄咄逼人,逼迫皇上收回成命。

這次大朝會,便是這些保守派的戰場。

而改革派,人數實在太少,遠不是保守派的對手。

他們在保守派的進攻之下,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

而就在此時,值守太監卻是通稟,說是太子殿下求見。

聽到太子求見,越發助長了保守派的威風。

太子本就是他們衝鋒陷陣的旗幟,如今太子親臨,他們的訴求,越發的妥當。

而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此時崇康帝臉上,也是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崇康帝不動聲色地吩咐道:“宣太子覲見。”

值守太監頓時喊道:“宣太子覲見。”

不多時,太子步入金鑾殿,先給崇康帝行禮道:“兒臣拜見父皇。”

崇康帝點頭說道:“太子平身。”

此時金鑾殿內滿朝文武都向太子拜道:“臣等見過太子殿下。”

太子微笑著回禮道:“諸位都是我大夏肱骨之臣,毋需多禮。”

此時,殿內有超過九成大臣向太子再次拜道:“請太子為我等主持公道,仗義執言。”

聞聽此言,龍椅之上,崇康帝瞳孔微微收縮,目露絲絲殺機。

而此時的太子,也已一朝醒悟,已非原先之傀儡。

他此時在心裡暗自冷笑:他先還不曾發現,原來這些大臣們心腸居然如此歹毒。

為了阻止新法,他們不惜將自己抬出來和父皇打擂臺,讓自己和父皇針鋒相對。

繼續這樣下去,不但他們父子之間的嫌隙將會越來越大,甚至他的太子之位,都將不保。

上一代的廢太子,說不定便是因為這等緣故而被廢掉的。

這些文臣,滿口的仁義道德,然則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肚子裡卻是陰毒至極。

想到此處,太子不由開口問道:“本宮聽你們言下之意,你們都聽從本宮吩咐,本宮可全權代表你們對嗎?”

聽到太子之言,這九成的官員,越發歡喜,他們忙道:“臣等願意聽從太子吩咐。”

太子點頭說道:“既如此,那本宮今兒便為你們發言。”

說罷,太子正身,向崇康帝拜道:“父皇,兒臣認為,非變革無以救大夏。兒臣懇請父皇早日推行變革,兒臣願為父皇馬前卒!”

聽到太子的話,崇康帝滿臉驚愕地向太子看去。

這時,崇康帝才發現,短短几日不見,太子黑了許多,身上衣服也並不清潔,並且滿臉的疲憊。

然而此刻太子身上,卻是多出一些莫名的變化。

這讓崇康帝欣喜不已,這必是賈環的籌劃奏效,讓太子認清了那幫文臣的嘴臉,從而發生了巨大改變。

太子的話,更讓那九成的大臣們震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他們想方設法讓太子上奏反對變革,便是要將太子推到前面和皇帝打擂臺的。

太子是他們的旗幟,是他們抗衡皇帝和太上皇的底氣所在。

可如今,令他們萬萬想不到的是,太子竟然叛變了?

他們真想大聲質問一句:太子何故叛變?

這令九成的大臣們都捶胸頓足,心緒鬱郁難平。

他們忍不住質問道:“太子何出此言?”

“太子殿下還記得先前之言否?”

“我大夏不能推動變革啊,太子殿下!”

看著一群痛心疾首的大臣們,太子臉上露出譏訕之色,他忍不住問道:“怎麼?方才你們不還是同意我代你們發聲的嗎?怎麼如今你們又不同意了?”

此時,瓊華作為太子的老師站了出來。

他痛心疾首地說道:“太子殿下,你難道忘記老臣的教導了嗎?聖天子垂拱而治,士大夫代天子守牧一方。”

“士大夫教化百姓,讓百姓們感念聖上隆恩!此乃古聖賢流傳下來的萬世不易之治國良策,太子殿下怎能隨意違背?”

瓊華的話,讓崇康帝心裡一緊。瓊華的這番話,拋開事實不講,實在是治國良策。先前皇兒就是被他這麼蠱惑的,此時崇康帝真怕太子重蹈覆轍。

只見太子聽了瓊華的話之後微微一笑,然後問道:

“瓊學士,本宮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總說士大夫教化百姓,教化萬民,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教化的?百姓們又是如何感念聖上隆恩的?”

聽到這個問題,瓊華心下大定。

他當即毫不遲疑地回答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道德與禮義來約束、影響百姓,使百姓從內心深處接受教化,那麼無需使用政令刑罰便可使民心服從、天下大治。”

又是這番假大空的話啊!

太子心裡明白,若是繼續理論下去,必然會糾纏不清不說,他怕也不會是瓊學士的對手。

畢竟,他們這一輩子,就是專門鑽研這些學問的。術業有專攻,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勢不能勝也。

想到此處,太子決定學習賈環的策略,先給瓊華學士下個套再說。

太子不由問道:“瓊學士既如此說,必是以身作則的了。瓊學士對待自家佃戶,自然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必會善待那些佃戶,少收他們的租金,教化他們,令他們對我大夏朝廷感恩戴德。請問瓊學士,是這樣嗎?”

聽到這個問題,瓊華心裡莫名一驚。

仁義道德只是他們的工具而已,同時也是他們辯論和攻擊外敵的武器。

這等話,嘴上喊喊就好了。

佃戶?那不過就是一群賤民,善待他們?教化他們?少收他們的租金?簡直想的太多了。

瓊華作為翰林學士,基本是沒有貪墨的機會的。

畢竟翰林院乃是清貴的地方,而清貴,也就意味著清貧。

窮翰林這三個字,並不是說說而已。

要是再少收了租子,他們全家老小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然而,這等事情是隻能做不能說的。

即便是做了,也斷不能承認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