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稻花一抬頭,就見五郎笑眯眯地看著她。

“沒想什麼,剛剛咱爹和小姑姑說話來著。”

五郎隨著夏稻花的目光望去,見夏有田和夏玉嬌兩人有說有笑的,頓時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了妹妹的心思,抬手輕輕地捏了一下夏稻花的鼻樑:

“小丫頭,羨慕了吧?嘿嘿,其實不光小姑姑有個好四哥,你也有個好五哥喲!”

夏稻花“撲哧”一下,笑出了聲兒。

夏家人這一輩裡頭,大多數都是老實孩子,哪怕淘氣也有限。

她就沒見過像五郎這麼愛自誇的。

不過,五郎這個人,倒也的確當得起一聲好哥哥。

五郎陪著夏稻花聊了幾句,見夏稻花的表情一直都是挺愉悅的模樣,便漸漸放下了心。

剛剛看著妹妹皺著眉頭,苦苦思索的小模樣,可把他給心疼壞了。

夏稻花沒發現五郎是因為注意到了她皺眉,特意來哄她開心的,卻對這個哥哥願意耐心陪著她說話,十分受用。

她喜歡這種溫柔體貼的孩子。

夏稻花雙眸亮晶晶地看向五郎,眼睛裡全是赤裸裸的喜歡、欣賞,和信任,臉上也一直笑意盈盈。

五郎的耳朵根兒突然紅了。被妹妹倚重的感覺,原來這麼好……

五郎不自覺地避開了夏稻花的目光,看向院子裡新開墾出來的一小片菜地:

“娘從姥姥家帶回來的新菜籽真不錯,你看這小菜都長出來一大片了。”

夏稻花笑得更開心了,連連點頭:

“嗯嗯,不光是這菜籽好呢!今年也風調雨順的,聽說咱們家田裡的麥苗長勢也很好呢!”

說到麥苗,兄妹兩個忍不住笑麼滋兒地對視了一眼。

姥姥家的新麥種,果然很給力啊!

夏稻花其實去田裡看過,還暗戳戳地對比過自家的田地和老兩口兒、大房、二房、三房、五房的田地。

自家田裡,但凡是用了新麥種的,那麥苗的長勢就格外喜人。

單單看著那綠油油的架勢,都讓人心裡舒坦。

不過,這麥苗的差距這麼大,估計別人家都該注意到了吧?也不知道夏有田和姜氏能不能守得住四房這點小秘密。

夏稻花沒猜錯,夏有田和姜氏這倆人,都不是多麼擅長保守秘密的主兒,尤其是在夏老爺子和周氏面前。

夏老爺子和周氏,當著其他幾房的面,就問起了麥苗的事情。夏有田和姜氏老老實實地說了實話:

種子是從姜氏孃家買的,數量不多,也不清楚到底有沒有人家說的那麼好。

兩口子商量過後,便決定先自家種來試試看。

倘若這種子長得好,就分給家裡,來年大家一起換新種子;倘若這種子表現不好,至少大家夥兒不會冒冒失失地跟著他們一塊兒受損失。

這些說辭,老兩口兒是一聽就信了;三房和五房也覺得靠譜,但大房和二房卻不肯相信。

大房是以己度人,覺得四房藏奸。

劉氏一張臉圓圓潤潤的,說出的話,卻好像是冷颼颼的刀子,扎得夏有田和姜氏都覺得既心寒、又心痛:

“哎喲喲,想當年咱們沒分家的時候,老四兩口子,就跟一對兒鵪鶉似的,多麼老實厚道!

只是說來也巧,那會兒四弟妹的孃家,也不說搞點什麼新種子來。倒是這一分了家,就又是新麥種,又是新菜籽的,哪樣都沒落下!”

劉氏總覺得,這兩口子雖然在藏奸,心眼兒卻不大夠用,這明擺著是實在藏不住了,方才絞盡腦汁想了個這樣的說辭出來!

這種屁話,能騙得了誰?

二房也認為四房兩口子藏奸。

只是孫氏覺得是姜氏的主意,夏有貴覺得是夏有田的主意。

二房兩口子甚至還懷疑,說不定老四和老四家的,都想不到這麼深,這背後,必然有姜氏孃家的功勞。

看著咄咄逼人的劉氏和孫氏,還有一臉興味的吳氏,微微皺眉的程氏,梨花和五郎都有些緊張。

看到漲紅了臉,卻不知如何為自己辯白的夏有田和姜氏,梨花差點站起來搶答。

夏稻花和五郎按住了梨花,沒讓她說話。

梨花雖然有些不解,但她是個樂意聽人勸的,也就只看了夏稻花和五郎一眼,就安靜了下來。

大房這一趟回來,本來就是來搬運糧食的。

大房在鎮上開銷不小。

沒分家的時候,老兩口兒舉全家之力,供養大房的兒子夏大郎在松溪書院讀書。

一心一意指望著能供出來個真正的讀書人。

畢竟,老夏家只有供出來個真正的舉人,才能光宗耀祖、改換門楣,讓老夏家的日子,真正興旺發達起來。

其實,在大楚朝很多地方,舉全家之力,一家人節衣縮食,供養一個讀書人,其實算投入小的。

有些地方,甚至是舉全族之力,乃至全村之力,供養一個讀書人。

只是北關村這地方,位置偏僻、又處在兩國邊境,比起讀書進學來,民風更加尚武。因此,像老夏家這樣,舉全家之力供養一個讀書人,就算是投入相當大的了。

只是,原本沒分家之前的“全家之力”真的是全家之力。而分了家以後,“全家之力”就只剩下老兩口兒了!

雖然說好了分家之後,五個房頭甚至兩個女兒,都要給老兩口兒養老銀子。

但那是養老銀子,也就是老兩口兒的棺材本兒。就憑周氏那個精明、那個節儉,怎麼可能動用這些銀子?

平日裡老兩口兒自己種的田,就足夠他們三口人吃用了。

而“供養夏大郎”,實際上卻是供養老大一家子在鎮上的生活的銀子,就只能從老兩口兒吃剩下的日常嚼用裡頭出。

這點銀錢,比起分家前,可是縮水了一大截啊!

剛開始,劉氏還沒覺出差異來。

要知道平日裡,夏有財家的糧食、蔬菜,都是從村裡帶的,有時候夏老爺子和周氏也會主動安排別的兒子給他們送到鎮上去;

為了給夏大郎交束脩,買筆墨紙硯,與書院的同窗搞好關係,家裡一旦有些進項,有些寬裕的銀錢,就要貼補他。

老大兩口子,還時不常地回家訴苦,名義上說是跟家裡借錢,實際上卻從來沒還過,但夏老爺子和周氏卻為了這些事兒,賣過兩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