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皓沉吟片刻,繼續說道:“延方先生所提及的這種‘鬼祟訣’,一旦修煉成功,僅需一個鬼影掠過,便能令身體飛速移動至遠處。此功法令我想起了曾經與之交手過的‘四大邪魔’和那些倭國武士。”

延方道:“老朽知道‘四大邪魔’,可他們練的功夫並不是‘鬼祟訣’,而是《貓祖神功》第八卷《狸貓拜神》的最後一招‘神出鬼沒’,那‘鬼祟訣’只是這一招的變形而已。據說當年貓祖的八徒弟哲梟確實收過一個來自倭國的徒弟,他將《狸貓拜神》學走之後,就進行了一些功法上的改變,在招式上有了很多創新。”

太皓道:“沒想到這些倭國武士會與我八師叔還有關係……”

延方緩緩點頭道:“倭國武士的武功都是從東方帝國學去的,只不過他們學完之後,對其進行了一些創新而已。”

太皓好奇道:“延方先生為何會知道那麼多江湖之事。”

延方笑道:“江湖上的這些事,沒有老朽不知道的……”

太皓笑著回應道:“延方先生果然神秘,不知延方先生是否也會武功,出身於何門何派?”

延方輕輕搖頭道:“老朽只是知道一些江湖之事罷了,但是老朽並不會武功,更沒有進過哪一門哪一派。”

太皓繼續問道:“聽完延方先生話中之意,我想延方先生是要告訴晚輩,那些倭國武士現在藏身於雁蕩山,是吧?”

“依老朽看,正是如此!”延方回答道,“老朽記得雁蕩山之麓,有一古洞。洞內別有洞天,石壁如削,洞穴幽深,彷彿是藏有武林秘籍的神秘之地。晨昏交替,洞內光線忽明忽暗,如同江湖風雲變幻,那裡為習武者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氛圍。特別是一個練習輕功的好去處!你若是到那裡去,就會與老朽有同樣的感受,那裡山澗溪流潺潺,碧水丹山,盡顯江湖之韻。沿溪而上有奇石,那些奇石或劍指蒼穹,或橫刀立馬,宛如一部活生生的武俠史詩。在那裡習武,耳濡目染,自然能領悟武學中的意境與精髓。年輕時,我去那裡的時候,記得在那山腰處有一古寺,名曰‘雁蕩寺’。寺內千年古木參天,鐘聲悠揚,蘊藏著無盡的智慧與禪意。寺中僧侶潛心修煉,領悟佛法與武學之真諦。他們還會不時與江湖中的俠士交流切磋,使得雁蕩山成為了一處佛武共融的聖地。在那裡習武,可感受天地之力,聆聽自然之語,領悟武學之道。”

聽完延方先生的講述,太皓拱手道:“多謝延方先生指點!之前得知那些倭國武士藏身在銅鈴山,這麼說來,他們暴露之後,應該轉移到了雁蕩山,我即刻派手下到那裡一探虛實。”

延方點頭道:“現在老朽來溫川城的任務都已完成了,昨日夜觀星象,老朽算到三月之內倭患必除,老朽在千風城等著太皓大人勝利的喜訊傳來。時間不早了,老朽要離開了。”

太皓急忙問道:“延方先生要去哪裡?何不在溫川城多住幾日?”

延方搖頭道:“不住了……老朽來這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看看這裡的戰況,並告知太皓大人,皇上對於戰事的擔憂,太皓大人一定要爭取儘快取得勝利啊!”

太皓道:“我剛才還在想多留延方先生在這裡住些日子,晚輩還有很多東西要請教。”

延方道:“等到太皓大人戰勝倭寇之時,老朽會在千風城為太皓大人當面道賀。”

太皓無論怎麼勸說也無法讓延方改變離開的決定,最終只能將他送出城。目睹延方遠去的身影,太皓心中不由得有些惆悵和感慨。

延方先生的離開讓太皓感到有些失落,他知道這位神秘的老前輩對於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延方先生不僅告訴了自己關於“鬼祟訣”和倭國武士的訊息,還預測了倭患將在三月內被消滅。這些訊息對於太皓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決定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倭寇,為皇上和延方先生送上一份勝利的禮物。

太皓送走了延方先生之後,匆忙趕回衙門,命令司兵參軍能晉帶領一支軍隊前往銅鈴山。儘管他知道倭國武士已經轉移,但是太皓仍然要派兵去那裡檢視情況,並特別提醒他們要小心謹慎。

能晉領命離開之後,太皓獨自騎上馬匹,前往了雁蕩山。為了不引人注意,他稍作偽裝後,又戴上一頂斗笠,然後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確認延方先生所說的倭國武士是否真的藏身在雁蕩山上,同時觀察他們的數量,並不是為了與他們交戰。

由於太皓不知道雁蕩山在何處,他便帶上了一張地形圖。太皓看到地形圖上,雁蕩山位於溫川城和臺川城之間,是在溫川城到臺川城的必經之路上。看到這個位置,太皓明白了倭國武士會藏身於此的真正原因。因為太皓之前的決定是,將關押在溫川城大牢裡的,那些從臺川城抓來的囚犯重新押回臺川城進行斬首。所以,倭國武士將藏身之處轉移到了這裡,應該就是想在雁蕩山等著押送的囚犯經過之時,然後在此進行劫獄。太皓頓時感覺自己之前所做的決定太過草率和莽撞了一些,看來倭國武士並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幸虧曘禎大人及時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太皓抵達雁蕩山時,夜幕已經降臨。但是今晚的月光非常明亮,儘管山路崎嶇,但在月光的對映下,太皓依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

他將馬留在了山腳下,獨自行走了一段山路之後,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連翻過兩座山頭,他看到在前方的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寺廟靜靜地矗立著,彷彿是山的一部分,兩者相互呼應,在月光下顯得無比壯麗。

太皓走近看了看,發現寺廟是由厚重的石頭和木材建造而成,歷經風霜雨雪的洗禮,其外觀顯得古老而莊嚴。寺廟的四周被參天的古樹所環繞,這些巨大的樹幹扭曲蜿蜒,枝葉繁茂,彷彿在守護著這座神秘的寺廟。微風穿過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如同僧侶唸經的聲音,太皓認為,這應就是延方先生提到的“雁蕩寺”了。

太皓敲響了寺廟大門,不一會兒,一個身披袈裟的中年僧侶走了出來,臉上帶著微笑,向著太皓行了一禮,說道:“阿彌陀佛,施主,現在已經很晚了,明日再來吧。”

太皓道:“大師打擾了,在下是溫川城的城主,是來這裡找尋藏在這座山上的倭寇的,請問大師可知這座山上的倭寇在何處?”

聽到是溫川城的城主,那位僧侶急忙請太皓進到寺廟之內。太皓看到寺廟的石階在月光下顯得古老而莊嚴,每一塊石頭都彷彿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悠長的鐘聲在夜晚的微風中飄蕩,如同古老的經文,讓他心境寧靜,思緒沉澱。寺廟內的佛像在燭光中微微發光,面容慈祥而神秘。香爐上升起的香菸在燈光下瀰漫開來,如同縹緲的祝願,讓他感到心靈的慰藉。周圍的樹木在夜晚也顯得靜謐而莊重,彷彿也在傾聽寺廟的鐘聲和祈禱。微風穿過樹木,吹過掛在樹梢的月亮,形成一幅寧靜而神秘的畫面。

那名僧侶將太皓帶到了一間禪房,太皓摘下頭上的斗笠,問道:“大師,您把我帶到禪房裡來,是覺得在外面說不安全嗎?”

那名僧侶道:“施主,這外面確實不安全,在這山上的確有一些倭寇出沒,只是他們並不敢進這寺廟裡來,具體住在這山上的何處,貧僧並不知曉。”

太皓問道:“敢問大師,在下該如何稱呼您?”

那名僧侶道:“貧僧法號鑑行。”

太皓繼續問道:“鑑行大師,請問這裡只有您一位僧侶嗎?”

鑑行道:“貧僧的師叔有的去雲遊四方,有的在閉關修煉,現在這裡只有貧僧自己在了。”

太皓看到牆上掛著一幅《羅漢圖》,他仔細看著畫上的羅漢,那名羅漢身著袈裟,頭戴寶冠,面容安詳,栩栩如生。

太皓問道:“這是人類的一位僧人,他與我們貓族有什麼關係呢?”

鑑行道:“這位是西域的高僧諾矩羅,他是這座雁蕩山寺廟的開山祖師,也是這座寺廟的建造者。據傳諾矩羅曾率領三百弟子從遙遠的西域來到雁蕩山,傳播佛教。而貧僧的師祖曾是這裡的一隻野貓,因受了傷被諾矩羅所救,從此接受佛法洗禮,成為了一名僧侶。後來,師祖在山上收養了貧僧的師父和其他幾位師叔。貧僧的師父又收養了貧僧,並將貧僧撫養長大。”

太皓道:“原來這座寺廟背後還有如此傳奇的故事。諾矩羅尊者和師祖們的善舉,讓這座山巒間多了一份信仰和溫暖。”

鑑行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正是這些開山祖師的功德,才使得這座寺廟得以儲存至今。而貧僧能夠在這裡修行佛法,也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和努力。”

太皓看到這幅《羅漢圖》上還寫著兩句詩: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

太皓仔細尋味著這兩句詩的意境,不由得為之讚歎。

鑑行道:“這兩句詩是禪月大師所寫,是對這雁蕩山的讚語。”

太皓點頭道:“原來如此,這兩句詩描繪的是雁蕩山的自然風光和佛寺的清幽氛圍。”

鑑行繼續說道:“禪月大師曾在這裡修行數年,深受這裡的靈氣所感,所以他才能寫出這樣美妙的詩句,這幅諾矩羅尊者的畫像也是禪月大師所畫。”

“鑑行大師,請問這雁蕩山上有沒有適合修煉武功的山洞?”太皓一直在欣賞那幅羅漢圖,差點把到雁蕩山來的正事給忘了,他急忙向鑑行問道,“我想那些倭寇應該是住在一個山洞裡。”

鑑行回答道:“這雁蕩山上山洞眾多,貧僧曾數過,大概有四十六個山洞。其中以觀音洞最高、天窗洞最險、仙人洞最大、仙姑洞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