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新年的家書敘不完真情
章節報錯
寒冬臘月,廠房裡空間大,供暖的設施差,做傢俱進度很慢,效率一直上不來。不過在楊柳方和工人們的努力下,還是趕在小年之前把書架做完了。秦家軍把卡車開走後,會按時來送蔬菜,所以傢俱的進度他也清楚,一看做完了,就抓緊拉回西州,帶著楊柳方和另一名工人去安裝。
車行駛在冬天雪融化後的黃土高原的凍土上,時不時發出咔赤咔赤的聲音,那是輪胎壓破了冰,秦家軍開的很慢。一直過了油田上了柏油路,才加快速度,趕在中午之前抵達了李老師所在的高階知識分子小區,他們先在旁邊的牛肉麵館子每人吃了一大碗牛肉麵,舒緩了一下因車行而凍得縮在一起的筋骨,才準備開始傢俱的安裝。
卸車、扛樓大家一氣呵成,在秦家軍的幫助下,一個小時左右就完成了客廳沙發背上書架的安裝。等他們開始安裝書房內的書架時,李老師已經將需要擺在沙發書架上的書,整理出來,一本一本的擺了上去,得到充實的書架像藝術品一樣豐滿。
藉著出來取工具的機會,楊柳方看到已經擺滿了書的書架,充實而富足,與書為伴的人自帶一種氣質。楊柳方看到書架上有一本《傅雷家書》,想想自己八月份匆匆回家至今,還沒給家裡聯絡過,看起來今年又不能回家了,他們身上揹負有抬會的利息,還有傢俱廠裡堆積的專案。故鄉安放不了肉身,他鄉安放不了靈魂,也許這是所有離鄉人的命運吧。
楊柳方想著,晚上回廠裡一定要給父母寫封信,告訴他們自己和阿福哥都回不去了。可又不知從何寫起,總不能告訴他們自己借了高利貸吧。算了,還是先幹活吧,完事兒去店裡和阿福商量一下。
下午將近五點的時候,所有的書架全部裝完,李老師特別滿意,把費用結算完成之後,他讓秦家軍回程路上去一趟供銷社。在供銷社見到李桐福之後,把過年回不去,給家裡寫信的事情商量一下,阿福建議抬會的事情還是別和老人說了,只寫專案和新買了供銷社的門店,報喜不報憂。
這一耽擱回到廠裡,已經很晚了,楊柳方留下秦家軍一起吃過飯,送他離開之後,回到房間,寫下一封長信,這是他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給父母寫信,提筆忘情,下筆千言,不知從何寫起。筆記本上的紙撕了好幾張,才寫下: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二老身體好吧。從我上次回去辦理身份證到現在,又幾個月沒聯絡了,甚是想念。
我和阿福在這裡挺好的,傢俱廠裡的專案持續不斷,我們買了一輛卡車,來運送貨物。又藉著城北供銷社改制之機,我們承包下來三節櫃檯,做五金工具的生意。開業至今,生意還不錯,阿福哥和原來供銷社裡的一個銷售人員在店裡站櫃檯。
爸爸媽媽,春節我們計劃不在放假了,阿福哥那邊也是,大年初三就計劃開門營業,所以今年我們倆都不能陪二老回家過年了,敬請諒解。
二老在家不要捨不得花錢,現在和以前不一樣,兒子有能力賺錢並且使你們能夠過上好日子。
千言萬語寫不盡,提前給你們拜年,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兒子:阿方阿福拜上。
楊柳方寫完,又認真檢查了一遍,沒發現有錯別字,把該表達的內容也表達完了,才去上床睡覺。
第二天石頭村長一早來送水,等他卸完,楊柳方把他帶到庫房,一張嶄新的餐桌和四條長凳安靜的在那裡。
“石頭哥,這張桌子不錯吧?”
“真好,這是給哪兒的客戶做的?”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我的?”
“是啊,石頭哥,早都答應送給你一個禮物,結果你看一直忙到現在才完成,好在不耽誤過年使用。”
“嗷喲,廠裡那麼忙,還想著我,兄弟,謝謝你。”
“你太客氣了石頭哥,這兩年在你這裡沒少照顧我們,一點心意而已。”
“春節你和阿福都不回去了吧?”
“是的,咱們廠裡估計要到大年二十八才放假,阿福那邊要到年三十關門。正說呢,一會兒您去拉水,幫我把這封信寄出去。”
“嗷,碎碎個事兒。不行我讓你嫂子多準備些菜什麼的?”
“不用太麻煩,石頭哥,韓大叔應該大年二十八會送過來一批,到時候你來拿一些回去就行。”
“哎呀,年年都是從你這裡拿菜。都不好意思了。”
“這沒什麼,不是正好方便嘛!”
“三哥那邊有訊息嗎?最近也沒見他來。”
“應該快放假了,再說天這麼冷,洗沙洗完了不就凍上了嘛。”
“他今年應該沒少賺。”
“嗯,村裡都富了。”
“對了,石頭哥,你通知咱們工人二十六來領工資吧。今年給大家準備紅包。”
“好嘞,別耽誤大家過年。我先去忙,路上不好走。”
“好嘞,快去吧。我也開始幹活。”
等石頭村長離開後,他又帶著工人下了幾張椅子的料。
這人真不禁唸叨,下午王山來了,帶了一隻宰好的羊,說讓楊柳方和他二姐夫一家一半。
“三哥,謝謝,上午和石頭哥還說你呢。好久沒見你了,挺想你呢。”
“喔,早想來,前幾天下雪,然後額大佛(說)這幾天殺完羊給你們送過來。這不今天就趕來了。”
“今年收入不錯吧。”
“挺好的,村裡每家能分一兩千塊,總算都能過個肥年。你這裡怎麼樣?我看活持續不斷。”
“賺的沒花的快,這不剛買完車,供銷社那邊買了幾節櫃檯,又欠下了五六萬。”
“你這花錢買的都是賺錢的平臺,賺的時候在後面呢。”
“三哥,借你吉言。嫂子好吧?”
“好著呢。添丁進口了。”
“恭喜三哥呀。”
“同喜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