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文道大興
章節報錯
謝文淵想要封聖,可是以他現在的積累,距離封聖還差了一線。
只這一線的差距,卻如同天塹一般,難以逾越。即便是再積累數十年時間,恐怕也未必能夠達到封聖的要求。所以,謝文淵便把目光轉向了‘教化’上面!
文道修行,首重學問積累,次重教化傳播。
‘教化’作為文道體系的另一種修煉方式,對於文道修行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謝文淵想要封聖,在學問的鑽研和積累上若是不夠的話,可以用教化之力來彌補。
如果他能教匯出一位大儒,可以大大縮短他封聖所需的時間,若是能教出兩位以上的大儒的話,這個時間還能再縮短。若是他能教匯出十位大儒,反饋給他的教化之力,足可以讓他立地封聖。
眼下,琳琅書院的書院長顧延釗有大儒之姿,副院長蘇蘭舟雖然差了一些,但也有一成的希望,能夠晉升為大儒。
花應明四人的資質比蘇蘭州更差,卻也未必不能晉升大儒,只是這個希望非常渺茫而已。
謝文淵也不嫌棄,大儒之姿的人才難找,但有大學士資質的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既然質量不夠,那就數量來湊!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謝文淵留在琳琅書院,指點著書院長几人修行。
……
文道修行前面三重非常簡單,蒙童積累知識,開啟智慧,學子思考知識,化為己用,儒生鑽研知識,參悟道理。
儒生參悟的道理越多,文氣產生的越多,文宮也就愈發廣闊。
不過,參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親身踐行道理來的重要。
如果說,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點是‘學’的話,那麼從修煉文心的教喻文位開始,文道修行將轉向‘用’的方面。
正所謂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從修成文心開始,文道修行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就能滿足了。必須透過‘用’來提升自己對道理的理解。
‘教諭’文位正是透過教導學生,踐行著自己的學問道理,以此來提升自身學問積累。
顧延釗和蘇蘭舟早就跨過開拓‘文宮’這一境,邁入了凝結‘文心’的層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積累學問道理,可以不斷開拓文宮。只是,學文道理參悟得再多,若是沒有一個核心重點來統合這些道理,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仍舊是一盤散沙而已。
所以在將文宮開拓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梳理知識和道理,找到一個核心重點,並以這一點為中心,將所有道理統合於其中。
簡而言之,所謂文心既是學問道理的核心。
譬如諸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許多諸子的道理,都是圍繞著‘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展開,故而儒家五常可作為核心,演化出相應的文心。
顧延釗和蘇蘭舟凝結文心的過程非常順利,他們只花了一個月,就凝聚成了‘仁、義、禮、智、信’五種文心。
作為書院山長顧延釗,甚至額外凝聚出了浩然文心與公正文心,比蘇蘭州還要多出兩種。
謝文淵知道後,還頗為意外。
不過,能夠凝聚出七種文心,就說明顧延釗學問積累深厚,否則便不可能凝聚出七種文心來。
倒是花應明他們就差了許多,他們只能選擇一種或兩種文心來凝聚,再多的話就會因為學問積累不足,難以調合各種道理之間的衝突,從而導致文心崩潰。
修成文心後,便是塑造文骨。
文骨有虛實兩幅,虛文骨便是將自身的學問道理統合之後,將其梳理明白,建立起一個學問道理的框架,以後的所有學問道理,都會化作框架的一部分。
這一步至關重要,甚至關係到以後封聖的根基,所以必須要慎之又慎!
除了虛文骨,與之相對的便是實文骨。實文骨既是指自身的骨架,文道修煉到文骨境,便可開始以文氣淬鍊骨骼。
待到全身骨骼全部淬鍊完成後,便可將自身壽命延長到二百歲,和武道人仙相當。
可惜,三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夠顧延釗修成文骨。隨著一位位學子修出文氣,謝文淵在琳琅書院的傳道之舉,也慢慢接近了尾聲。
這一日,等最後一個學子養出了文氣後,謝文淵便向顧延釗提出了告辭。
“謝夫子不肯留下來麼?”顧延釗不捨得看著謝文淵,竭力想要挽留。
不僅是他,就連蘇蘭舟和花應明等人,也想讓謝文淵繼續留在書院,繼續討論文道修行之力。
可惜,面對顧延釗等人的挽留,謝文淵堅決地說道:“不了,老朽還要繼續到其他書院去傳播文道,若是偏安一隅,那我文道何時才能大興?”
知道留不住他,顧延釗等人只能送他離去。
……
謝文淵想要封聖,可是以他現在的積累,距離封聖還差了一線。
只這一線的差距,卻如同天塹一般,難以逾越。即便是再積累數十年時間,恐怕也未必能夠達到封聖的要求。所以,謝文淵便把目光轉向了‘教化’上面!
文道修行,首重學問積累,次重教化傳播。
‘教化’作為文道體系的另一種修煉方式,對於文道修行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謝文淵想要封聖,在學問的鑽研和積累上若是不夠的話,可以用教化之力來彌補。
如果他能教匯出一位大儒,可以大大縮短他封聖所需的時間,若是能教出兩位以上的大儒的話,這個時間還能再縮短。若是他能教匯出十位大儒,反饋給他的教化之力,足可以讓他立地封聖。
眼下,琳琅書院的書院長顧延釗有大儒之姿,副院長蘇蘭舟雖然差了一些,但也有一成的希望,能夠晉升為大儒。
花應明四人的資質比蘇蘭州更差,卻也未必不能晉升大儒,只是這個希望非常渺茫而已。
謝文淵也不嫌棄,大儒之姿的人才難找,但有大學士資質的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既然質量不夠,那就數量來湊!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謝文淵留在琳琅書院,指點著書院長几人修行。
……
文道修行前面三重非常簡單,蒙童積累知識,開啟智慧,學子思考知識,化為己用,儒生鑽研知識,參悟道理。
儒生參悟的道理越多,文氣產生的越多,文宮也就愈發廣闊。
不過,參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親身踐行道理來的重要。
如果說,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點是‘學’的話,那麼從修煉文心的教喻文位開始,文道修行將轉向‘用’的方面。
正所謂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從修成文心開始,文道修行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就能滿足了。必須透過‘用’來提升自己對道理的理解。
‘教諭’文位正是透過教導學生,踐行著自己的學問道理,以此來提升自身學問積累。
顧延釗和蘇蘭舟早就跨過開拓‘文宮’這一境,邁入了凝結‘文心’的層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積累學問道理,可以不斷開拓文宮。只是,學文道理參悟得再多,若是沒有一個核心重點來統合這些道理,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仍舊是一盤散沙而已。
所以在將文宮開拓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梳理知識和道理,找到一個核心重點,並以這一點為中心,將所有道理統合於其中。
簡而言之,所謂文心既是學問道理的核心。
譬如諸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許多諸子的道理,都是圍繞著‘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展開,故而儒家五常可作為核心,演化出相應的文心。
顧延釗和蘇蘭舟凝結文心的過程非常順利,他們只花了一個月,就凝聚成了‘仁、義、禮、智、信’五種文心。
作為書院山長顧延釗,甚至額外凝聚出了浩然文心與公正文心,比蘇蘭州還要多出兩種。
謝文淵知道後,還頗為意外。
不過,能夠凝聚出七種文心,就說明顧延釗學問積累深厚,否則便不可能凝聚出七種文心來。
倒是花應明他們就差了許多,他們只能選擇一種或兩種文心來凝聚,再多的話就會因為學問積累不足,難以調合各種道理之間的衝突,從而導致文心崩潰。
修成文心後,便是塑造文骨。
文骨有虛實兩幅,虛文骨便是將自身的學問道理統合之後,將其梳理明白,建立起一個學問道理的框架,以後的所有學問道理,都會化作框架的一部分。
這一步至關重要,甚至關係到以後封聖的根基,所以必須要慎之又慎!
除了虛文骨,與之相對的便是實文骨。實文骨既是指自身的骨架,文道修煉到文骨境,便可開始以文氣淬鍊骨骼。
待到全身骨骼全部淬鍊完成後,便可將自身壽命延長到二百歲,和武道人仙相當。
可惜,三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夠顧延釗修成文骨。隨著一位位學子修出文氣,謝文淵在琳琅書院的傳道之舉,也慢慢接近了尾聲。
這一日,等最後一個學子養出了文氣後,謝文淵便向顧延釗提出了告辭。
“謝夫子不肯留下來麼?”顧延釗不捨得看著謝文淵,竭力想要挽留。
不僅是他,就連蘇蘭舟和花應明等人,也想讓謝文淵繼續留在書院,繼續討論文道修行之力。
可惜,面對顧延釗等人的挽留,謝文淵堅決地說道:“不了,老朽還要繼續到其他書院去傳播文道,若是偏安一隅,那我文道何時才能大興?”
知道留不住他,顧延釗等人只能送謝文淵離去。
謝文淵想要封聖,可是以他現在的積累,距離封聖還差了一線。
只這一線的差距,卻如同天塹一般,難以逾越。即便是再積累數十年時間,恐怕也未必能夠達到封聖的要求。所以,謝文淵便把目光轉向了‘教化’上面!
文道修行,首重學問積累,次重教化傳播。
‘教化’作為文道體系的另一種修煉方式,對於文道修行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謝文淵想要封聖,在學問的鑽研和積累上若是不夠的話,可以用教化之力來彌補。
如果他能教匯出一位大儒,可以大大縮短他封聖所需的時間,若是能教出兩位以上的大儒的話,這個時間還能再縮短。若是他能教匯出十位大儒,反饋給他的教化之力,足可以讓他立地封聖。
眼下,琳琅書院的書院長顧延釗有大儒之姿,副院長蘇蘭舟雖然差了一些,但也有一成的希望,能夠晉升為大儒。
花應明四人的資質比蘇蘭州更差,卻也未必不能晉升大儒,只是這個希望非常渺茫而已。
謝文淵也不嫌棄,大儒之姿的人才難找,但有大學士資質的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既然質量不夠,那就數量來湊!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謝文淵留在琳琅書院,指點著書院長几人修行。
……
文道修行前面三重非常簡單,蒙童積累知識,開啟智慧,學子思考知識,化為己用,儒生鑽研知識,參悟道理。
儒生參悟的道理越多,文氣產生的越多,文宮也就愈發廣闊。
不過,參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親身踐行道理來的重要。
如果說,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點是‘學’的話,那麼從修煉文心的教喻文位開始,文道修行將轉向‘用’的方面。
正所謂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從修成文心開始,文道修行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就能滿足了。必須透過‘用’來提升自己對道理的理解。
‘教諭’文位正是透過教導學生,踐行著自己的學問道理,以此來提升自身學問積累。
顧延釗和蘇蘭舟早就跨過開拓‘文宮’這一境,邁入了凝結‘文心’的層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積累學問道理,可以不斷開拓文宮。只是,學文道理參悟得再多,若是沒有一個核心重點來統合這些道理,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仍舊是一盤散沙而已。
所以在將文宮開拓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梳理知識和道理,找到一個核心重點,並以這一點為中心,將所有道理統合於其中。
簡而言之,所謂文心既是學問道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