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三門基地,機甲
章節報錯
一眼望去,三門基地已經初具規模。
中心位置直徑五百米的光束通道發生器正在安裝中,其周圍圍繞的都是航空航天樓,以及停機坪和跑道。
一直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從表面看,三門基地其實就是一個以直徑五百米光束通道為中心的巨大的機場。
這個機場也是圓形的,其直徑達到了六十公里。
之所以有著如此的面積,那是因為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三門基地是進入太空的主要門戶。
不管是全面開發月球的物資,還是登陸火星,在火星建造永久性基地的物資,那怕是發射的各類探測器等等。
絕大多數都會從三門基地進入太空。
當然了,這只是三門基地的一個主要功能,及太空門戶。
還有就是能源門戶和高能物理門戶。
同樣以光束髮生器為中心,半徑為二十五公里的地下一百米了位置。
有著世界最為強大的超級強子對撞機。
相對於正在設計的,直徑為一千公里的強子對撞機是沒法比的。
但不管怎麼說,只要太空中的那個強子對撞機沒有完成建造,塔木戈壁上的強子對撞機就是最為強大的。
這就是三門計劃中的高能物理門戶。
最後就是能源門戶了。
三門基地中心位置的光束髮生器不單單是產生光束通道,還能透過光束通道接受光柱工程所傳輸的光能。
在三門基地的地下,有著數量眾多的超級電池。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超級電池,其目的是為了調節光能,也就是能量供應的穩定性。
靠近太陽的太陽能收集站將太陽能收集後,轉化成特定波長的光。
這些光透過一個或者多個光能傳輸站將光能傳輸到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港。
接著,太空港將這些傳輸過來的光能調製,透過光束通道傳輸到地面的直徑為五百米的光束通道發生器。
光束通道發生器將收集的光能透過大功率光能傳輸光纜將這些光能輸送給超級強子對撞機使用。
以及將光能傳輸到三門基地以外,給整個塔木戈壁使用。
按照設計要求,僅僅透過三門基地所提供的能源,就能滿足滿功率的塔木戈壁使用。
就現在,在三門計劃完成後,會有多餘的能源對塔木戈壁以外進行供應。
按照以前的計劃,要在全球範圍內建造五百個和三門計劃同級別的能源收集站。
這樣一來就能給全世界人民提供優質便宜的能源了。
但考慮到政策的改變。
計劃變成了要在國內建造三百個這樣的能源收集站,滿足國內能量需求的情況下。
透過地面大功率光能傳輸光纜將對外提供部分能量。
現在,三百個能量收集站建設和全國範圍內的大功率光能傳輸光纜的鋪設專案正在進行中。
按計劃,兩年就能全面完工。
這時候,國內所有人都能用上光柱工程所提供的能量了。
之所以需要兩年時間,還是因為缺人鬧的。
如果不缺人,放開著幹,估計要不到一年時間就能完成。
不過不可能放開著乾的,因為有著更多的專案在進行著,且都很重要。
如全面開發月球、登陸火星開發火星等等。
三門基地上空的飛行汽車上,範曉明笑了笑說:“看這進度,再有十幾天就能完成了。”
“差不多吧!”蘇哲點頭。
“兩位!我們下去看看,在這麼高的位置待久了有些冷了。”左大軍有些哆嗦的說。
“誰叫你有衣服不穿,還把車窗開啟。”範曉明吐槽。
飛行汽車慢慢的降低高度,平穩的停在了光束髮生器的外圍。
剛停穩,範曉明的助理馬萍和王東就過來了。
兩人帶著蘇哲和範曉明兩人參觀正在安裝的光束髮生器。
按照兩名助理的介紹,超級強子對撞機已經完成了測試,就等光束通道發生器完成建造就能交付使用了。
而光束通道發生器再有半個月,也就是八月二十八號那天完成交付。
“半個月!算算時間,三門計劃太空部分也能夠全面的完成。”範曉明微笑的說,“這樣一來,整個三門計劃就能提前幾天完成了,是個不錯的好訊息。”
隨著兩位助理,一行人來到了距離光束通道一公里位置的航空航天樓。
三門基地面積巨大,有著不少大大小小的航空航天樓,而一行人來到的這個是三門基地的航空航天總樓。
也是最高最大的航空航天樓。
總的來說,航空航天樓就是測試機場航空樓的放大版,結構差不多,就是更大,功能也更齊全了。
如一層,高二十米。面積是三萬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是裝甲型太空服和人形彷生機器人的停放處。
二層十五米,生活功能區等等。
三層十米,控制著整個三門基地的同時監控著太空中幾乎所有的民用飛行器。
此時,航空航天總樓三層的控制大廳。
左大軍看著大螢幕上顯示的監控圖,微笑的說:“現在地面和地球同步軌道之間的光束通道真夠繁忙的,不斷的有飛碟飛過,還有同步軌道上的那些設施、人員,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目前,監控的範圍是以地球為中心,一百萬公里的範圍。
只要在這個範圍內,誇張點說,只要願意,一隻蚊子都能找出來。
隨著ss-防禦系統的拓展,這個範圍會越來越大。
“看不清楚才不正常。”範曉明說著讓工作人員將同步軌道上正在組裝太陽能收集站和光能傳輸站的畫面放大。
畫面中,有著數量眾多的穿著裝甲型太空服和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
這些人正在圍著組裝到一半的太陽能收集站和光能傳輸站忙碌。
“以現在的趨勢,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將會成為製造業的主流。”左大軍微笑的說道。
就目前,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除了一些極細緻的活,其他的都能完成。
最為主要的是,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有著真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三急和其他一些問題。
真人有三急,需要維生系統,而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只需要能量就行。
“估計是的!”蘇哲點頭說,“不過這些人形彷生機器人需要真人遠端控制,兩者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六十萬公里,超過了這個距離,控制起來就沒那麼好了,這也就意味著在開發太陽系的時候,會有大量的人員離開地球進入太空,這樣一來,就需要差不多數量的太空服,所以說,你不用擔心你搞出來的太空服會被棄用。”
就現在而言,遠端控制人形彷生機器人和控制人員兩者之間不能相距太遠。
最理想的距離是不能超過六十萬公里。
對於全面開發月球來說,有著很大的優勢。
那就是月球離地球只有三十多萬公里,人可以在地球直接控制月球上的人形彷生機器人。
可再遠些就不行了。
就拿火星來說,最近的時候也有五千五百萬公里的距離。
人在地球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機器人是不現實的。
要控制火星上的人形彷生機器人,那人就要前往火星附近。
開發太陽系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想到這,不由的想到了資訊瞬時傳輸技術。
這種科幻小說中才有的技術一旦實現了,那人類就能控制著人形彷生機器人進入深空。
可惜,這樣的技術很難實現。
就現在,稍微靠邊的就是量子纏繞。
也許,量子纏繞就是資訊瞬時傳輸的突破口。
“是的!是的!”左大軍笑著,“原計劃,我們也要製造遠端控制機器人的,沒想到被計算機學院的人搶先了。”
在他們將所有精力放在太空服上的時候,計算機學院那幫人偷偷摸摸的搞出來了人形彷生機器人和遊戲艙。
等他知道的時候,已經遲了。
“被搶了就不要糾結了,我聽說你們科研團隊製造了真正的機甲,是不是這樣的?”範曉明問道。
這可不是聽說,是從左大軍所帶科研團隊提交上來的工作報告上看到的。
還別說,製造的機甲種類還挺多,放放面面還都考慮到了。
“恩!是製造了不少成品。”左大軍說。
“那我們就不要在這墨跡了,去看機甲的同時看看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範曉明微笑著說。
離開航空航天總樓,蘇哲、範曉明、左大軍三人坐著飛行汽車來到了三百公里外的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
三人先是參觀了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
從零部件的投放,到合格的裝甲型太空服的下線,整個過程需要三個小時的時間。
且工廠是高度自動化的,其中自動化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是人員遠端控制的裝置。
就算這樣,這個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依然還在不斷的最佳化中。
參與最佳化的是一個三百人的科研團隊。
這三百人中,有一百人是專職科研人員,一百人是陵州理工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最後一百人是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師和學生。
不僅僅是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如此,塔木戈壁的工廠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結構。
“我看報告上說,這樣的自動化工廠一天能夠製造三千套裝甲型太空服的,這產量還不錯。”範曉明笑著說。
“一天三千套是半個月之前的資料,經過科研團隊的研究、升級,現在的自動化工廠一天能夠生產五千套了。”左大軍笑著說。
“五千套!不錯不錯!”蘇哲笑著說。
塔木戈壁的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生產裝甲型太空服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使用來研究、升級。
要知道,裝甲型太空服的需求量是按億記的。
主要依靠國內其他地方建造的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來製造。
其他如遊戲艙製造工廠、人形彷生機器人制造工廠、飛碟製造工廠、簡化版重光子航太發動機製造工廠等等都是如此。
三人轉了一圈,離開裝甲型太空服自動化工廠,來到了一個淨高有五十米,面積達到五萬平的廠房中。
廠房中有著許多外形各異的機甲。
最高的有三十幾米,最矮的也有三米。
有人形的,有獸性的等等。
且不少半成品的機甲周圍都站滿了人。
這些人熱烈的討論著。
有些人不是在討論,是在爭吵。
在蘇哲、範曉明、左大軍三人出現後,眾人紛紛熱情的打著招呼。
三人來到一個高三十米的機甲前。
範曉明看著有些興奮的左大軍說:“你的科研團隊不是隻有一千人出頭嗎?我看這現場,隨便算算就超過了五千人。”
這個廠房他和蘇哲還是第一次來,以前只是看過照片。
還別說,看著如此多的機甲讓人挺震撼的。
“現在廠房中的人數超過了八千人。”左大軍解釋,“我帶的科研團隊的確只有一千人,其他人員都是外圍人員,有學校的老師、學生,也有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師和學生。”
別看著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也就是專職人員只有一千多人。
但外圍人員那就多了去了。
學校有的外圍人員有三千人,其他高校、研究所的外圍人員有三十萬人。
且這個人數還在增加。
當然了,對於這些外圍人員,要求也不高,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習。
參與進來的外圍人員只有很少的補貼。
別看每個外圍人員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但人數多啊!累計起來也是很嚇人的。
就比如遇到難題,一人一個想法,一人一個建議,很快就能討論出解決難題的方案。
如果不是這樣,裝甲型太空服也不會這麼快出成果,也不會搞出如此多的機甲。
這樣模式的不只是他帶的科研團隊,學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幾乎都是如此。
以科研團隊的專職人員為核心,以學校和其他高校、研究所老師和學生為外圍人員。
當然了,外圍人員和外圍人員很多都是重合的。
就比如一個學生,他可以是研究機甲的外圍人員,同時也是研究機器人的外圍人員。
在他看來,這種結合方式非常的合理。
不僅提高了科研的效率,還能培養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