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家有些好勸一些,有些難勸一些,但多少都會聽魏若的話。

他們知道是魏若主張將土地分給他們,讓他們有了新的土地耕種,每天還能領到官府發放到救濟糧,給了他們生活的希望。

所以魏若的話對他們有不小的影響力。

一個時辰後,大部分的農民都已經勸走了,還剩下最偏遠的一處人家。

魏若見雨越下越大,便讓師爺先帶人走:

“陳師爺,你先帶著衙役們護送這些人進城去,我去找最後一戶人家,我們有馬車,等帶上那戶人家後,我們一起乘馬車追上來。”

“不行,大人讓我照顧好魏小姐,不可以就這麼留下魏小姐的!”陳師爺不敢就這麼丟下魏若。

“時間不早了,雨越下越大,天氣越來越冷,再這麼下去身體弱的要吃不消了,你先回去,實在不放心就留一個衙役給我。”魏若道。

陳師爺糾結了一會兒後同意了魏若的提議:“那行,我留個衙役給你。”

而後陳師爺就帶著眾人先往城裡趕。

魏若帶著秀梅和一名衙役往最遠處走。

三人穿著蓑衣,走在泥濘的田埂上。

稻田裡面的水已經灌滿,但是雨還在下。

“小姐,我揹著你走吧。”秀梅心疼道。

“沒事,我雖然不會武功,但身體沒那麼差,這麼點路難不倒我。”魏若拒絕了。

魏若只是沒武功,但常年生活在鄉下,下地種田,上山採藥,體質比一般閨中小姐好不少。

最後一處人家在前面的小山坡後面。

那後面有一塊平坦的好地,並且土地原本的情況要比其他地方的好一些,改良難度小。

但三面環山,距離較遠。平日裡是沒什麼問題的,稻種肥料等都有官府的人運送過來。今日就顯得稍微麻煩一些。

魏若三人來到最後一戶人家,簡陋的茅草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

屋裡一個婦人懷裡抱著一個三四歲大的小孩。

看到魏若進來,婦人彷彿看到了一絲光,求救道:“救救我孩子,救救我孩子!”

魏若上前,伸手摸了一下她懷裡孩子的額頭,滾燙。

魏若摸了一下隨身帶著錦袋,從裡面拿出來一個白色瓶子,倒出來一顆藥丸,然後四處尋找碗和水。

只有一個缺了口的碗,但沒有熱水。

魏若沒辦法,只能將藥丸交給孩子母親:“你把這個顆藥嚼爛喂進孩子嘴裡。”

婦人連忙照做。

緊接著魏若道:“我們先離開這裡,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給她好好治病。”

這裡又冷又溼,根本沒有治療修養的條件,魏若只能先給孩子服藥適當緩解他的症狀。

“好,好!”婦人連連點頭。

“你把孩子給我抱吧。”秀梅上前來幫婦人抱孩子。

解開蓑衣,將孩子藏在自己的蓑衣裡面。

魏若則將自己的蓑衣脫下,給婦人穿上。

旁邊的衙役見狀,忙將自己的蓑衣給魏若:“魏小姐使不得。”

“別廢話,趕緊走,水再漲上來就走不了了。”

魏若打斷了衙役的話,快步往回走。

衙役趕忙解下自己的蓑衣往魏若手裡塞,他不敢碰魏若,只敢丟給魏若。

魏若見他很真摯,便拿了蓑帽:“衣服你穿,我人不大,這帽子夠給我擋大部分的雨了。別再廢話,廢話耽誤事。”

魏若沒再給這衙役繼續墨跡的機會。

戴上帽子就往外趕。

剛從屋子裡出來,來時的路已經徹底被水淹沒,如同一片沼澤。

稻田裡的泥土本就是淤泥,踩進去會陷下去,只有原本是田埂的部分稍好一些。

魏若叮囑幾人要格外小心。

幾人走得艱難,行動緩慢,眼看著水越漲越高……

這時遠處出現了兩個身影,因為穿著蓑衣,一時間也不知道是何人。

魏若看著來人,覺得有幾分熟悉。

而其中一人也徑直走到了她的跟前,抬高帽子,魏若看清了他的臉龐。

“二哥?”

來的人竟是許久不見的魏瑾亦和小北。

魏瑾亦沒接話,低頭看了一眼魏若的雙腳,冰冷的雨水已經沒過了她的腳踝。

“我抱你。”

魏瑾亦說完沒等魏若回應就將魏若橫抱了起來。

“二哥,不用的,我可以自己走的,我沒那麼弱。”

魏瑾亦沒回答魏若,而是對其他幾人道了聲:“快走。”

跟著魏瑾亦來的小北二話不說背起了那位婦人。

此時此刻性命攸關,已經沒有人會去顧及什麼男女之防了。

魏瑾亦的腳步比魏若的快了不少,他踩踏在泥濘的稻田裡還能如履平地一般。

魏若則有些不知所措,這種被人抱著走的體驗還是第一回,她抬起頭,看到魏瑾亦的下巴和脖子。

即便是這個角度看,也覺得他是那麼的好看,就是表情有些冷,彷彿寫著四個大字:生人勿進。

沒一會兒魏瑾亦就把魏若給抱到了他們停在官道上的馬車上。

後面的小北、秀梅以及衙役也都到了。

魏若、秀梅、婦人和那個小女孩全部上了車,小北和衙役駕車,魏瑾亦騎馬。

在車上,魏若照顧小女孩的同時從婦人口中瞭解到她們母女二人的情況。

婦人的丈夫是抗擊倭寇計程車兵,不幸戰死,由於家裡沒了男丁,親戚們就將她們母女趕出了家門,搶佔了原本屬於她們的田地。

婦人只能帶著女兒在街上乞討,後來因為魏若的提議,他們才得以跟隨其他無家可歸的人一起來到城南定居。

當初分田地的時候,其他人本是為了照顧婦人怕她幹不動活,才將這塊鹽鹼化不那麼嚴重,改良起來省力不少的土地分給了她們。

平日裡雖然隔得遠,但每日都有好心的大伯大嬸給她們送生活物資。誰想遇到今天這種情況,導致母女二人成了最後走的。

馬車快速趕回了城,來到縣衙裡,將婦人和小女孩安頓到衙門騰出來的倉庫裡。

倉庫不算大,大門進去,兩邊的地上各鋪了一排被褥,被帶過來的人全部被安排在了這裡。

有些人少的,一家人睡一個鋪,人多的,一家睡兩個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