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誰為聯軍先鋒
章節報錯
聽罷,公孫瓚在內眾諸侯皆稱是,袁紹見各路諸侯應命繼續道。
“古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今日任命我弟袁術總督聯軍糧草,負責各營糧草供應,不得有缺。”
袁術雖因袁紹擔任盟主心有不滿,但此刻還是拱手答應。
“此外,還需要一人為盟軍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把守路上各處險要位置,直達汜水關挑戰,來接應聯軍的大部隊。”
公孫瓚知道此時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就要毛遂自薦做這先鋒,但公孫瓚決定要把先鋒這位置搶了。
既然決定在這諸侯會盟討董之戰中揚名天下,討董就要討出個聲勢來,不能一味地儲存實力跟在各路諸侯後面划水,這樣就違背了此行的初衷。
公孫瓚就是要讓各諸侯,讓天下人知道,他北平太守公孫瓚心懷天下,是大丈夫。
這樣即使在諸侯討董之戰中有所損失,但是名聲傳揚出去了,對今後招賢納士也大有益助,不久便能東山再起。
公孫瓚迫切想在這諸侯討董之戰中揚名,其原因根結就在於他出身不高。
想要成就一番霸業,若是在這東漢末年名聲不夠,走哪兒都容易碰壁啊。
想那袁紹,四世三公之後,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聲名傳於海內,單單這一個名頭,就讓他有底氣當殿與董卓亮劍,而董卓雖然很想殺袁紹。
但害怕殺袁紹的結果影響太大,激起那些世家大族的反對,只能放走他還不得不封了個渤海太守來安撫那些世家大族。
再說那曹操,其本是宦官之後,不為士族所喜。但隻身刺董、矯詔討董,忠義之名人盡皆知,所以在討董起兵後沒多久便兵多將廣,智囊如雲,這也是他後來能和袁紹硬碰硬的底氣。
還有劉備,雖一開始只是織蓆販履之徒。但憑藉著漢室後裔、仁義無雙之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歸心,聯吳抗曹,橫跨荊益,也能有三分之天下。
公孫瓚雖然在一開始身居北平太守,白馬義從威震塞北,但那完全是靠自身勇猛拼殺搏來的,身後並沒有像袁紹那樣底蘊的家族支撐。
他出身不顯赫,毫無優勢,在中原知名度也不高,缺乏門閥士族的支援,也就沒有什麼能人來投靠追隨他。
相較於曹操、袁紹麾下謀臣武將之眾,可憐歷史上公孫瓚到死手上也沒有能拿的出手的人才。
這也就導致歷史上公孫瓚跟袁紹對決,雖然在一開始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卻由於謀士武將等人才資源比不上袁紹,屢戰屢敗,最終導致兵敗自焚。
這一世公孫瓚不想重蹈歷史之覆轍,首先就是要從這諸侯討董開始揚名天下,把仁義之名傳於四海。
名聲有了,後面的事也就容易了,收納人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到時坐看諸侯間相互攻伐,公孫瓚則緩緩蠶食天下,待實力積攢到一定程度,天下可一戰而定。
想到這兒,公孫瓚起身出列道。
“瓚雖不才,願為盟軍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