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出中原 第256章 腳踏子午嶺
章節報錯
張元、趙明秀等人離開直羅鎮,沿華水(葫蘆河)河谷向西北行進,以子午山(又稱子午嶺)為依託隱匿好行蹤,坐等狩獵的目標自動送上門來。
子午山,唐以前稱為橋山,因山勢綿延,呈南北走向,與本初的子午線相合,且先人慣稱北為“子”、南為“午”,故稱這段山嶺為子午嶺。
相傳,軒轅黃帝氏族部落起源於橋山與北洛河上游,後逐漸發展壯大。《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距今三千年前,周人從黃土高原南遷,定都關中建立周朝,黃土高原也由此開始逐漸被北方遊牧民族佔據。
黃土高原緊鄰關中,可算是關中地區的北大門,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控制,中原王朝便無險可據,黃土高原因而成了中原王朝與西北遊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地區。公元272年,秦人征服義渠,佔據黃土高原,為加固統治,在此地修建長城,以抵禦西北邊遊牧民族的入侵。
子午嶺,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介於涇河與北洛河之間,是黃土高原上南北穿越的要徑。秦在子午嶺的山脈嶺脊上築有直道,南起雲陽,北達九原,沿途設有烽隧、墩臺和關口,自北至南主要的關寨有五亭寨、興隆關、艾蒿店、調令關、金鎖關等,算是中國最早的軍用高速公路。
中國歷史上,北宋滅亡之前,中原王朝凡是處於強盛時期,都能牢牢控制黃土高原。一旦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管控,中原王朝要麼壽終正寢,要麼偏安南方一隅。
到了北宋,東北邊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燕雲十六州”這道天然屏障,如若再失去西北這片可作為緩衝地帶的黃土高原,北宋王朝失去對中原的統治也將為期不遠。因而對黃土高原的爭奪,北宋與西夏異常激烈,到了李元昊這裡,已趨白日化。
可惜的是,北宋君臣最終不明其中厲害,只求當時過得去,找到各種藉口對西夏妥協,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絕對管控權。之後八十餘年,活活累死在了從東向西長達數千裡的邊境線上,成了第一個不是亡於內亂、而是亡於外患的中原王朝。
北宋一朝,從建國到滅亡,很好地貫徹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大大地防範了武人的跋扈,卻也很好地束縛了武將的手腳,武將們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實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此攻不足而守有餘,除了被動挨打,就是吃盡敗仗。
鑑於此,北宋為抵西夏御驍勇善戰的騎兵入侵,可謂是煞費苦心,在黃土高原這道長達近三千里的軍事防線上,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修建了將近五百座城堡和要塞。耗費人力物力如此之巨,若是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還不如痛下決心,學學人家大唐,一巴掌將西夏政權拍死得了。你說是不?(這些是皮外話,可較真,也切莫較真。)
子午嶺如此軍事重地,張元、趙明秀想著在此設伏,是不是腦瓜子生鏽了?
應該不是,由東向西跨過子午嶺,慶州府就幾十裡地而已。
誰敢說千里跋涉之人,快到目的地門口時,那份心情不是愉悅興奮的。麻痺大意,淡忘危險,放鬆警惕,人之常情。
張元、趙明秀等人該是這麼想,真能如願以償嗎?
那不一定,從范仲淹從京城趕來西北所做的一切來看,可堪稱打防守戰的大師級人物。
北宋立國之初,西夏向宋稱臣,邊境地區以貿易為主,少有軍事衝突。然而,党項人李元昊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局面。1038年,李元昊率領党項人建立大夏國,為了與北宋劃清界限,下令大夏國所有男性三日內必須禿髮,違者以死罪論處。如此決心,大宋皇帝趙禎(宋仁宗)應該是不知道的,不是的話,他也不會老想著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與西夏李元昊握手言和、睦鄰友好了。
党項人立國前,四處征戰,開疆拓土,騎兵驍勇善戰,且羽翼豐滿。1040年,西夏大軍突然大舉進攻北宋的邊塞城鎮,宋帝國可謂是措手不及。大宋將士三十多年無戰事,武備鬆弛,三川口一戰,宋軍慘敗,數百里關城要塞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佔領。至此,范仲淹眾望所歸,來到西北救火。
范仲淹一到西北,沒大擺筵席,沒空喊口號,而是馬不停蹄地進行實地考察。他陡然發現,北宋延州府一帶的防務十分鬆懈,軍隊之中問題多多,民族關係不堪入耳......種種跡象都不利於宋軍深入敵後作戰。
既不利於主動進攻,且西夏李元昊又愛好主動進攻,那何不來個以逸待勞、以守為攻。
見軍隊中,有不少兵士來自南方,戍邊太久思念家鄉,鬥志不高。為了提高士兵的鬥志,范仲淹便從本地招募士兵,這些新招計程車兵既熟悉山川地形,又因保衛的是自己的家園從而鬥志昂揚,真是一舉兩得。
又見軍中指揮制度森嚴而呆板,范仲淹又連忙精選了一萬八千名士兵,分成六部,讓每個將領統率三千人,從此消除了過去兵將互不相識的弊病,軍隊的戰鬥力迅速得到提升。
這還不夠,想著自大唐衰敗以來,西北邊境上的百姓,不管是漢族百姓,還是羌人等少數民族的百姓,早已被漢族人建立的政權欺凌壓榨的不成人樣,邊境地區的民族關係已異常尖銳複雜。范仲淹便以務實的作風,以誠相待,一邊對其心靈上撫慰,一邊對其經濟上扶持,一切從穩固邊疆出發,緩和跟沿邊地區少數民族關係,消化矛盾。許可權之內,想到就實行,許可權之外,奏請朝廷給他機會實行。其中就包括酒水銷售,從國家專利變成了邊疆之民全體參與,還包括均勻土地,讓當地一些士兵的家屬開展營田。這樣一來,邊疆百姓獲利不少,士兵也一邊打仗一邊生產,不僅解決軍隊給養問題,士兵家屬也相應獲得了一些經濟上的收入。
試問這樣務實的一位官員,且博學廣識,且帶著使命而來,見到子午嶺,心中想起的當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因文治武功撐起的那份民族威嚴,不該是遊子終於到家了的那份歡喜雀躍。
來到葫蘆河畔,白玉天望著對岸此起彼伏的山脈,歡喜不已,下得馬來,跟范仲淹走在一起,說道:“大人,今日過得此山嶺去嗎?”
范仲淹轉頭將大隊人馬看了一眼,見眾人風塵僕僕,人困馬乏,開懷說道:“大家自延州府護我上路以來,天黑歇腳,天亮趕路,一路馬不停蹄,想必也累了。今日在此歇下,明早過得子午嶺去,趕到慶州府衙吃晚飯。可好?”
小小校尉吳三走上前來,說道:“大人,沒護送你走進慶州府衙大門之前,將士們那敢說累來著。天色尚早,要不上的山嶺去,在山脊上的營寨裡過夜,我們也歇的心安些。”
范仲淹看了白玉天一眼,說道:“小子,一路上你提心吊膽的不成樣子,怎麼不說話了?”
白玉天笑答道:“大人,恕我愚鈍,真不知道該怎麼說為好。”
范仲淹微笑道:“你若愚鈍,我們一行人怕是走不到這裡。有話就說。”
白玉天說道:“大人,於公而言,今晚在山脊上的營寨裡過夜,自是再好不過。不過於私而言,又盼著在此地寄宿一宿,看看能不能了結一些江湖恩怨。”
吳三說道:“白兄弟,大人深受皇命來西北御邊,所處的全是公事,不存在私事。”
白玉天笑答道:“吳三哥說的極是,小弟犯糊塗了。”
吳三朝范仲淹有禮道:“大人,當以您的安全第一,其他事日後有機會再做計較。”
范仲淹微微一笑,說道:“白玉天,你口中所說的私事,有利於家國否?”
白玉天有禮道:“回稟大人,於心懷家國的人而言,家事無憂,愛國之心自宜更濃烈。”
范仲淹大笑道:“好,今日在此歇下,了斷家事煩憂,求個愛國熱誠。”
白玉天行禮道:“謝大人體恤。”
吳三不悅,道:“白玉天,你......”
范仲淹拍了拍吳三的肩膀,微笑道:“吳三,百姓的江湖,說的不好聽些,就是官員的天下。處理好江湖事,不失為治理好天下的一種策略,白玉天此舉並無失當之處,靜下心來好好歇息一晚,明日天亮趕路。”
吳三有禮道:“卑職領命。”
范仲淹大聲說道:“今日不趕路了,在這葫蘆河畔歇下。”牽著馬朝人煙處尋去。
眾人領命,牽馬跟其後頭,歡聲笑語一堆。
范仲淹見大夥兒高興,說道:“白玉天,難得大夥兒心情暢快,何不放歌一首,以驅除山林間的瘴氣,求個山道清潔乾淨,人心安逸。”
五山道人附和道:“小子,大人發話,可不能不聽哦!”
白玉天朝大夥兒一個笑臉擺上,道:“那我來上一段了,大夥兒可別塞著耳朵不聽。”
幾個膽大些兵士齊聲說道:“有請白公子放歌。”
白玉天歡歡喜喜跨上馬背,放聲歌唱起來:
“重關疊嶂,險在地者也;”
“謀臣猛士,險在人者也;”
“懍懍危懼,險在心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