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皇帝完成集權,封建君權登頂,二輪新政蓄勢待發!
章節報錯
這一日的寅時,劉賀在溫室殿裡等來了內閣送來的奏書。
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最上方的那份奏書——光祿勳的奏書。
劉賀迫不及待地取過來翻閱。
果然,內閣已經重新票擬過了。
那二十個候補官員的名錄已經調整過了,與昨日的名錄只有一半相同。
調整進來的那一半人,與世家大族或者經學大派終於並無太多牽聯了。
劉賀沒有想到,只是一次“留中不發”,就能讓張安世們立刻服了軟。
這倒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
喜的是張安世為代表的大學士們都是聰明人,很快就讀出了自己留中不發的意圖,並迅速改正了。
憂的也是張安世為代表的大學士們是聰明人,很快就摸索出了在內閣制之下與皇帝虛以逶迤的辦法。
這喜和憂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倒也是非常罕見地符合所謂的辯證法和矛盾論。
聰明人是最值得重用的,但是也應該被提防的。
莫看內閣這一次是順了劉賀的意,但是估計用不了多久,他們也會像朱明那些閣老和小閣老一樣,想辦法鑽空子。
在內閣中排除異己,授意信得過的外朝官代為上奏,私下聯絡郡國官員對天子詔令陰奉陽違……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些陰謀和陽謀,恐怕都會陸陸續續在大漢的朝堂上演。
但是直到此時,劉賀仍然將張安世等人視為肱股和功臣。
既然都是聰明人,又是心思純良的“忠臣”,劉賀願意與他們暫時合作。
不到萬不得已,還不是痛下殺手的時候。
只要內閣制能夠執行下去了,那麼新政就可以一項接一項地推行。
……
不等樊克提醒,劉賀就用筆沾上了硃紅的墨水,在這份奏書的票擬上龍飛鳳舞地批上了一個大大的“準”字。
這一封奏書猶如一份協議,讓劉賀這天子與以張安世為首的朝堂重臣暫時達成了一個平衡。
內閣與張安世們以及他們身後的世家大族,至少會在一段時間內毫無保留地支援劉賀,支援新政。
劉賀要抓住這段空蕩的時間,再在棋盤上多落幾顆子,要在他們回過神來之前,準備好對付他們的武器。
“樊克,替朕執筆,給今日的這些奏書批紅。”
“唯!”
……
又過了一個時辰,劉賀與樊克就將所有的奏書全部都批好了。
“將這些批紅了的奏書拿到內閣去,明日辰時再去內閣值房傳一個口諭。”
“告訴張安世他們,從明日起,朕不再去內閣了,就在這溫室殿裡批紅。”
“然後再讓張安世、丙吉、韋賢和劉德四人到溫室殿見朕,朕與他們商議下一項新政。”
“唯!”樊克沒有多問,立刻就答了下來。
然後就又帶著幾個昌邑郎進到殿中,將那些批好的奏書搬了出去。
劉賀在榻上坐了許久,腿腳有一些痠麻,於是就站了起來,在這溫室殿裡來回踱步。
如今的內閣制只是初創形態,劉賀還要再建一個衙署來替自己批紅——進一步制約內閣,就像朱明時的司禮監太監一樣。
但劉賀還不打算開啟內官干政的口子——重用內官集團充當皇權的延伸和代言人,無異飲鴆止渴,只會帶來更多的隱患。
現在,劉賀最信任的人,自然是禹無憂和戴宗這些從昌邑國開始就跟隨自己的郎官。
但是這些郎官肩上的擔子都很重,資歷也還太淺了,承擔不起制衡世族大家的責任。
而且,也不只是隨隨便便將幾個孤立的人放到朝堂,就可以來制衡世家大族的,這不可能長久。
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此事,只能找另一個利益集團來制衡他們,這個利益集團就是出生於寒門的儒生。
在劉賀的設想中,內閣制要不停更改——最終的形態與後世的兩院制很相似。
第一階段,也就是現在,只能讓內閣自我制衡。
世族大家在今日的朝堂上佔著主導地位,劉賀只能重用張安世們,讓他們成為內閣中的多數。
但是劉賀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韓增和趙充國這樣的一些異類,多多少少可以對張安世們進行制衡。
只要劉賀把內閣盯得緊一些,那麼倒也還能控制住局面,不會出現內閣對天子詔令陰奉陽違的情況。
第二個階段,建一個與內閣平行的衙署對其進行制衡。
其實這個衙署其實已經有了,那就是有名無實的門下寺。
今年要實行科舉制,劉賀會透過科舉制選拔一批像魏相這樣的異類,填充進門下寺,監督內閣協助批紅。
這也就能進一步地制約內閣。
第三個階段,就是虛弱世家大族在大漢的實力,付出寒門的實力,讓兩個利益集團旗鼓相當。
打擊世家大族,不只可以讓劉賀掌權,更可以讓百姓得利。
是一箭雙鵰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個階段,內閣和門下寺會形成類似兩院制的結構,內閣負責議政,門下寺負責監督。
到了那時,所有人都要走科舉選官的路子,官員朝臣與世家大族的關聯也會更加微弱了。
相比於世家大族來說,寒門的儒生流動性更強,更難以形成穩固的集團,對皇權的威脅更小了一些。
所有的制度都有侷限性,作為劉賀,他只能看到這一步了。
再往後會演變成什麼模樣,就完全不在劉賀的掌控之中了。
如今,張安世他們願意好好地變法推行新政,但是劉賀不敢掉以輕心,還要再繼續往前走。
而他馬上要走的這下一步,就是用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
如今的大漢,察舉制、任子制、徵辟制並行,看似非常豐富,實際上卻大同小異。
任子制最為落後,選拔人才的標準是血緣,乃是春秋戰國選官制度的遺留。
察舉制、徵辟制稍顯高明,選拔人才的標準看似是德行和能力,實際上卻是人的好惡。
劉賀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和經學大派不斷崛起的程序,必須要行科舉制了。
就這樣,劉賀一邊思考一邊在溫室殿中快速地來回踱步。
直到四肢的血液重新暢通地流動起來,他才走進了溫室殿後方的寢殿。
自從霍成君進宮以後,不管劉賀忙到多晚,都要到椒房殿就寢,這溫室殿的寢殿也就逐漸空置冷清了下來。
劉賀現在將此處當成了自己的書房,殿中的三面牆上靠放了三個用上等楠木製成的書架,分別擺著三類書。
第一類是印術坊印出來的“舊書”,多是諸子百家書、儒家經典和各種律法。
第二類是劉賀抄默後由印術坊印出來的“新書”,多是秘法秘術和劉賀的心得。
第三類是寫在竹簡上的“古書”,內容最為簡陋粗糙,但是在大漢的傳閱度卻最高。
劉賀猶豫片刻之後,就走到了第二個書架前,從上面拿下了兩本書,就又回到了前殿。
這兩本書是劉賀自己編纂出來的,和他接下來要推行的新政有極大的關係。
一本是《科舉會要》,詳細地介紹了科舉制度的推行細則。
一本是《庠學會要》,介紹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
像這樣的《會要》在寢殿的書架上還有許多,都是這半年的時間裡,劉賀自己編纂出來的。
最近,印術坊正在晝夜不停地印製。
《平西域會要》《大航海會要》《兵事會要》《農事會要》《岐黃會要》《平倭會要》……
以前霍光還在時,劉賀朝不保夕,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上這些《會要》,現在終於能用上了。
劉賀看著案上的這兩本書,心中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接下來要推廣的兩項新政,就是對科舉制度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科舉制度想要在大漢推開,是絕不可能的一件事。
但是現在卻成了一件可能的事情,因為劉賀來了,並且提前還做了佈局。
造紙術和印刷術,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