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時期的元豐改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頒佈《寄祿格》,官員的升遷都要參照《寄祿格》,官員的品階和俸祿標準不再需要透過宰相。

二是在恢復舊制的名義下,恢復唐代三省制,元豐改制後,將宰相的權力分割為左僕射和右僕射,分別負責門下省和中書省,並且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員釋出命令。

這兩條總結就是,削弱宰相權力,讓皇帝直接參與到朝政中,從而強化了皇帝個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雖然這裡面也有以階易官,使官員的職務與職稱相符合,減少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也減少了官員之間職務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諉的想象,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財政不必要開支的內容。

但本質上來說,元豐改制依舊只是宋神宗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宰相權力的計策而已。而且元豐改制的影響僅限於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由於重重阻礙,效果更是甚微。

所以這次改制,與其說是改制,不如說是宋神宗想要擴大皇權的一次借題發揮。對於實際上的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冗官情況嚴重的問題並沒有造成多大幫助。

觀稼殿內,趙駿環顧眾人說道:“元豐改制只是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加強了中央皇權,而王安石變法需要的是提高官員的行政效率,改變官場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可惜宋神宗太執著於皇權,反而使王安石變法失敗。”

“大孫,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自己也常說加強皇權是對皇帝有利的事情,那為什麼元豐改制不能先加強皇權再改變官府行政效率呢?”

趙禎提出反駁意見道:“也許宋神宗本來就是這麼想的。”

“但他的方式錯了。”

趙駿搖搖頭:“明明需要配合王安石變法,把行政效率變高,以完成改革的事情,但他卻只想著提高自己的皇權,本末倒置了呀,老哥。”

“額”

趙禎一時噎住,不知道該怎麼反駁,便又扭頭看向呂夷簡等人。

呂夷簡心領神會說道:“加強皇權無大錯吧。”

“那是自然。”

趙駿雙手一攤道:“你們看,原本歷史上老哥的皇權受到宰相、諫官、御史臺的監督,想做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碌碌無為,但現在政制院成立之後,皇權不就加大了嗎?”

眾人翻了個白眼。

政制院成立確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增加了皇權。

由於政制院節制百官,開始政令天下,而皇帝又能節制政制院,就透過政制院控制了權力,猶如明初內閣以及清朝軍機處。

但這一切前提條件是皇帝能控制政制院。

現在政制院趙駿一手遮天,趙禎都聽他的,感覺這政制院的出現,只是明面上加強了皇權,實際上是加強了趙駿他自己一個人的權力才對。

不過由於政制院提高了相權,讓皇帝與宰相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眾人一下子變成利益既得者,倒也不用擔心被罷官,所以大家一個個也都只是心中腹誹,不敢挑明瞭直說。

趙禎自然也知道政制院雖然加強了他的皇權,但只要自己一天聽趙駿的話,那趙駿就成為權力中心,便也只能同樣翻著白眼,忍氣吞聲。

沒辦法。

誰讓大宋江山千創百孔,需要人家來拯救呢。

“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呢?”

趙禎問。

“景祐改制,要把官員的崗位、職責確定好,各個衙門的辦事效率提高起來。確定責任制度,不能再出現那種互相推諉扯皮的現象。”

“伱有什麼章程嗎?”

“已經做好了,這是各個部門的規劃書。”

趙駿開啟筆記本,將這些日子自己製作的各個部門的規劃書用PPT的形式文件開啟。

眾人圍過來。

就看到第一頁便是部門框架圖,最上面的是個皇帝圖片,旁邊有個箭頭,寫著皇帝二字。

在皇帝圖片下面則是幾個士大夫模樣,旁邊寫著政制院三個字。

按理來說穿過過來,已經沒有聯網,要做PPT的話,就必須從網上找圖片來做。

但架不住趙駿把之前教科書都拍進去了,裡面也有一些正常的歷史人物圖片,直接用截圖工具裁過來就能用。

在政制院下方則又標出大量箭頭,出現了外交部,國防部,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審計署等等二三十多個部門,全都貼上了圖片。

趙駿指著上面說道:“要想精簡部門,確定職責規劃,就必須先把各個職能部門給規劃好,然後再安排官員進去,從而明確他們的責任義務。所以我以後世政治制度為參考,做出了官府部門規劃。”

“能給我們講講嗎?”

趙禎說道。

趙駿道:“這個規劃就是以皇帝為國家首腦,以政制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然後下面各個部門各司其職,來達到精簡政府部門,提高行政效率的問題。”

呂夷簡想了想道:“好像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又有點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的確。”

晏殊也贊同道:“三公九卿制,便是九卿為各部門長官,由三公統率,三公再向皇帝負責。唐朝三省六部,六部長官為宰相統率,宰相再跟皇帝議政,與這個頗為類似。”

“我朝不也如此嗎?”

王隨納悶道:“宰相、三司、樞密院向皇帝負責,統籌諸部。”

“大宋完全不一樣。”

趙駿搖搖頭,否認道:“大宋的更加複雜,亂七八糟的官職太多,導致冗官問題,職責不明確問題,行政效率極其低下。這弄得皇帝的權力小,百官的權力也小,大家都開始不幹事,那朝政不就廢了嗎?”

呂夷簡不滿道:“誰說我們沒幹事,政事堂每日要處理的公務何止上百件?”

趙駿雙手一攤道:“然後呢,有什麼卵用嗎?大宋是強兵了還是強國了?靖康恥還在前面等著呢。”

“我”

呂老登又被噎住,悻悻說不出話來。

“這個框架基本是最合適的框架,後世英國,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首相為政府首腦,由英國首相進行執政,下面組建內閣,內閣有諸多部門,各部門各司其職。”

趙駿就繼續道:“明清時期算是封建權力的巔峰典範,也是差不多的概念。皇帝、內閣(軍機處)、六部,再到中下層各衙門機構,進行規範化治理。這樣一旦出了問題,就能夠層層問責,從而確定責任在誰的身上。”

“唔”

趙禎微微點頭,沉吟說道:“那各個部門又該怎麼細分呢?”

晏殊想了想道:“以前漢龍在政制院會議上提過,當時他說會進行確定各部職能規劃,如今想來應該已經做好了。”

“嗯。”

趙駿應了一聲,隨後點了下滑鼠,PPT下一張圖就出現了各部門職能。

他說道:“你們看,三司原本是用來牽制宰相,讓宰相失去財政權,但這樣把整個大宋的財政權握在一司,包括兵器製造、財政收支、糧食漕運、戶口、賦稅、榷酒、鹽鐵等等,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事情。”

趙禎問道:“你的意思是?”

“取消三司,元豐改制的時候,就取消了三司,歸併於戶部。這其實也不合理,因為歸併於戶部,只是讓原本沒有實權的戶部變成另外一個三司而已,並沒有讓三司有什麼實質性變化。”

趙駿說道:“我們完全可以把三司取消之後,設立工商部、財政部、民政部、交通部、自然資源部、稅務部等等。工商部負責商業管理,財政部負責財政收支,民政部負責戶籍人口,交通部負責漕運,資源部負責礦產,稅務部負責賦稅。”

眾人互相對視,王曾遲疑道:“這樣豈不是把原來的三司職能分出了六個部門?會不會導致冗官進一步加劇?”

“本來就冗官那麼多了,放著那麼多閒散官員,還不如給他們找點事做。”

趙駿樂道:“難道你們還真讓我大量裁減官員不成?”

眾人互相對視一眼,然後呂夷簡第一個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臣以為知院之言,甚有道理,這官制必須要改!”

“不錯,如今天下官員冗散居多,每年又有那麼多門蔭、進士,官職根本不夠,多出來那麼多部門,正好安置這些官員,對於我大宋來說,也是件好事。”

“臣完全贊同知院的想法,這簡直是神人般的構思!”

“臣附議。”

諸多宰相們紛紛起身贊同。

開玩笑。

他們宰相們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團體。

范仲淹為什麼被反對?

還不是砸了天下官員的飯碗,所以才導致官員們群起而攻嗎?

現在趙駿不僅沒有裁撤冗官,還增加了那麼多職能部門安置閒置的官員們,這對於他們來說豈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既然涉及到自身利益,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唯有范仲淹在旁邊一頭霧水。

怎麼回事小老弟。

說好支援自己慶曆新政,解決冗官問題的呢。

咋地又變卦了?

這麼搞不是讓自己為難嗎?

范仲淹聽到趙駿的“奇思妙想”,不由得用一種幽怨地眼神看向他。

不過他也知道趙駿可能是有別的想法,倒也沒反對。

趙禎聽到諸多宰相都同意,稍微沉吟了一會兒,便也點點頭道:“嗯,大孫若是覺得這樣能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就這麼辦吧。”

趙駿就笑著說道:“那肯定是可以的,原來的部門本來就太臃腫,把職權細分明確,把責任劃分清楚,對於行政效率有好處。”

“除了三司以外呢?”

趙禎想了想,試探性問道:“樞密院要不要改制。”

趙駿掃了他一眼。

顯然軍隊是趙禎的底線。

雖然樞密院沒有發兵權,但當時皇帝發兵需要經過樞密院。

由樞密院統籌士兵,裝備以及糧草。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雖然發兵權在皇帝手裡,但軍隊調撥也需要樞密院。

如果樞密院又被分權了,那皇帝的兵權也會受到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趙禎會關注的原因。

趙駿搖搖頭道:“暫時不改軍制,軍隊的問題太大,是一個比冗官還要麻煩的火藥桶,一旦點燃,後果不堪設想。先把官制做好,再進行政治改革,最後再進行軍隊改制吧。”

“嗯,這樣最好,也是穩妥的辦法。”

趙禎聽到趙駿並沒有打算立即改革軍制,心裡的一塊石頭也算落地,便追問道:“難道只有三司要改嗎?還有別的嗎?”

“司法也要改,要做到司法獨立,三權分立。”

“司法獨立,三權分立?”

“是的。”

趙駿點點頭道:“所謂的司法獨立就是法律的制定權要獨立出一個部門,三權分立是指審查權、緝捕權一個部門,審判權一個部門,監察權一個部門。”

“細說。”

趙禎說道。

“大宋原來的審查權、緝捕權、審判權和監察權特別混亂,開封府可以抓人,可以判案,大理寺也可以判案,可以稽核,刑部乾脆形同虛設,毫無作用。”

趙駿說道:“這對於司法來說非常不公平,容易造成冤假錯案。特別是地方官員,一個縣令有審查、緝捕、審判權,權力太大了,對於本縣百姓來說,生死全捏在縣官手裡,這不離譜嗎?所以明代設立都察院,就是為了司法公正。”

“那具體怎麼做呢?”

“刑部改成司法部,用於法律修訂,以及各個部門規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修改的法律交由政制院以及官家稽核,稽核透過便是法律!”

“這就是司法獨立?”

“是的,大理寺改成法院,專注於審判。學習明代,撤掉審刑院,改為都察院,專注於監督。這樣以後各個地方衙門就只有審查和緝捕權,而沒有了審判權,還會被監督,將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各個地方?”

趙禎睜大了眼睛道:“難道各個地方也要設立下屬衙門?”

“那不然呢?”

趙駿聳聳肩道:“我們後世就是這樣,中央有最高法院,省有高階法院,市有中級法院,縣有基層法院,甚至我們鄉鎮都有基層法院的分支法庭,這能極大限度地解決百姓的法律困難。”

趙禎與幾個宰相對視一眼,深深地看到了大家眼中的震撼。

這機構竟然還能下到鄉?

真的誇張。

“可若是如此,每個縣都那麼多機構,那得要多少人啊。”

趙禎遲疑道:“你們後世如此,是因為後世人多,大宋這樣做,豈不是更加加劇了冗官?”

趙駿搖搖頭道:“那沒有,咱們後世建國的時候這些機構就已經存在各縣了,當時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五億多人口。大宋是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一億兩千萬人口,比例其實差不多。”

宋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雖然不像後世建國的時候,中原腹地的人口密度比宋朝高很多。但宋朝經歷農業革命之後,已經具備了各縣都有分支機構的可能。

而且現在可以說是提前做好預備,等過幾年出海的船隻帶回來高產作物,這些作物又經過幾十年的本土化適應,也許未來還會發生人口暴漲。

到時候各縣都進行司法細化也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唔。”

趙禎想了想,覺得這好像是分了地方官員的權力,跟皇權無關,便點頭道:“那就這麼辦。”

“那這樣的話,縣令豈不是什麼權力都沒了?”

呂夷簡納悶道:“緝捕權不是縣尉在行駛嗎?縣令沒有了審判權,那還能做什麼。”

“行政權唄。”

趙駿聳聳肩道:“專注於縣裡的發展,以後朝廷下達的政令,好好實施就行了,少整點么蛾子。”

好傢伙,一個縣掌握生殺大權的縣令,這麼一搞權力不就小了許多嗎?

眾人對視。

不過似乎也不無道理。

唐宋時期縣令職權極大,有破家縣令,滅門知府一說。

分了他們的權力,確實不算一件壞事。

反正沒分他們的權力就行,至於下級官吏怎麼樣,那跟他們無關。

“反正宋代的司法光聽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機構就覺得混亂,改制之後,縣裡的縣尉負責緝捕,縣裡的都察局進行稽核然後提起訴訟,法院接受處理。”

趙駿說道:“之後再在州一級設立州級的審查緝捕部門,將原來的知州、通判職權分開,州里又設州級法院,都察府。最後再把路一級的提刑司分開,就做到了縣、州、路以及最後中央的司法三權分立。”

這個辦法並不是後世我們國家獨有,在古代明清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明朝設立都察院後,司法三權分立。由都察院、大理寺以及刑部組成,類似於後世的檢察院,法院以及公安局。

如此一來,明清時期在司法上就遠不像宋朝這麼混亂。

“宋慈做提刑官的時候,查獲那麼多冤假錯案。但大宋也只有一個宋慈,所以靠一個人來完成司法的公正顯然是不可能,只有靠制度。”

趙駿最後環顧眾人說道:“制度必須要乾淨,職責必須要明確,責任也必須要落實到個人。這樣將來大宋要推行新的政策,比如推廣棉花種植,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等糧食,或者進行國家層面的改革、建設,才能少一分阻礙,多一分通暢!”

眾人聽後,只覺得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今天就一章,我應該是得了最新的那個支原體肺炎了,身體一直不太舒服,咳嗽不止,還有發燒的跡象,可能明天要去醫院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