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司馬懿的焦慮
章節報錯
粗略的定下北伐的規劃後,諸葛亮藉口留置秦州安撫羌人,平定地方,滯留地方不歸。
而張溪和龐統,各有各的任務,沒過幾天,兩人便奉命離開秦州,一個返回雍州地方,一個返回成都。
龐統要趕回成都去,諸葛亮手寫了一封疏奏上奏天子,講述自己不歸的真實原因,而北伐這麼大的事情,也需要有人在朝廷中來回協調,準備好各種軍事物資。
光靠法正一個人在成都排程恐怕是不夠的,龐統必須回去主持這個事情。
至於張溪,他也需要趕回雍州去。
北伐大軍,不能只靠大漢北軍和剛剛經歷了羌亂,不剩下多少的秦州郡兵,最大的兵源地,還得是雍州的郡兵。
因此,張溪必須儘快返回雍州,擴充雍州郡卒,爭取在半年內,訓練出一批能用的郡兵出來,為北伐做好準備。
順帶的,也得讓費禕想辦法,往關內傳播謠言,實施離間計,把司馬懿調離宛城。
這事兒吧,其實挺難的至少費禕覺得難度很大。
根據費禕掌握的情報,曹魏太和元年,身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被新君曹叡由撫軍將軍加封為驃騎將軍,總督荊,豫二州事。
簡單來說,就是把司馬懿提到了武將前三的地位,同時確立了司馬懿在南陽和豫州的領導權,名義上來說,許昌的王凌,汝南的曹休,都要聽從司馬懿的節制。
從這個任命上看,可見曹叡對司馬懿,還是頗為重用的,連曹休這個宗室將領都要聽從司馬懿的調遣。
想要離間這樣一位重臣,難度可不是普通的大啊。
這事兒吧,張溪也知道,但沒辦法啊,如今的局勢如此,如果能用離間計調離司馬懿,那當然是最好,如果不行,等到正式開始北伐了,再想其他辦法就是了。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了。
費禕也是無奈,只能按照張溪提供的思路,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開始鋪開對司馬懿的離間工作。
還是得從“浮華”風的方向入手,費禕派出細作,在關內各郡縣,大肆製造輿論吹捧司馬懿的二子,司馬師,司馬昭。
又透過關中走私的幾個世家,聯絡關內的一些世家們,透過他們幫忙,吹捧司馬懿的兩個兒子。
從民間到世家,雙管齊下,無限捧高司馬氏的兩個小子,吹捧他們有不下於“五子良將”的能力,只可惜時運不濟,不得為朝廷所用。
緊接著呢,費禕又讓張溪出面,求諸葛亮親自寫一封信給司馬懿,表達對司馬懿能力的讚賞,同時又表達了對司馬懿效忠曹氏逆賊的惋惜,隱隱流露出一絲勸降之意。
沒指望靠這一封信就離間了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關係,但只要有這封信在,這就是一個懷疑的種子,最終能不能成長起來,就看司馬懿和曹叡之間的信任度,有多少了。
也許現在沒有任何作用,但等到一定的時機,說不得就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就這樣,張溪回到雍州後,各種北伐的準備工作,開始有序的展開了。
時間就這樣慢慢的過去,一直到兩個月後。
在宛城鎮守的司馬懿,突然接到了洛陽的急招,要他趕赴洛陽議事。
這個詔令,讓司馬懿感到十分的焦躁不安。
最近兩個月,司隸,南陽,豫州等地,相繼出現了不少的言論,對司馬氏一族極盡吹捧,甚至有好事者,提出了“司馬八達”的說法。
這個說法,已經讓司馬懿很不安了。
這個“司馬八達”,說的是司馬懿這一代的八兄弟,字裡都有一個“達”字。
字面意思呢,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是事實。
但這麼一聯合起來稱呼,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昔日潁川荀氏的“荀氏八龍”。
這個對標,司馬懿表示自家承受不起啊。
潁川荀氏,那是經過了百餘年的輝煌積澱,精心培養出了一代人才,這才有資格被人吹捧為“荀氏八龍”.自家不過是河內普通一世家而已,在河東世家內部都排不上前五的位置,何德何能,能和潁川荀氏相比。
要知道,潁川世家和河東世家雖然都屬於中原世家陣營,但那也只是面對河北世家而言的.在內部,潁川世家和河東世家,一直也不怎麼對付的。
現在突然把司馬家和荀氏相提並論.這是要把司馬家給架到火上烤啊。
司馬家祖輩可沒出過三公級別的大人物,也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早年有投資眼光,提拔推薦了曹操這個梟雄,而司馬家這一輩,也趁勢沾光,在曹魏集團內有了一席之地。
但不管怎麼樣,也無法跟荀彧,荀攸這倆叔侄在曹魏集團內部的地位相比,也無法跟以荀氏為首的潁川世家們對抗。
如今,荀彧,荀攸兩位尚書令都相繼過世了,潁川荀氏確實在朝中的勢力有所衰弱,而司馬氏,隨著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三人在朝中的地位水漲船高,確實有些司馬氏蓋過荀氏的感覺。
但.底蘊啊,底蘊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謂“司馬八達”,也就這哥仨是有真材實料的,其他人都是湊數的而已人“荀氏八龍”,那是各個有真材實料的。
要為了一個稱呼,導致司馬氏得罪了荀氏.以後司馬懿在朝中的日子,可不見得能有多好過。
這本來就已經讓司馬懿相當的難受了,偏偏屋漏還逢連夜雨不知道哪個坑貨,非要把自己的兒子也算進來,說什麼“司馬八達”不足語,應該加上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合稱為“司馬十傑”。
特麼要我司馬家全家老小的命,你就直說。
九為極數,十則圓滿.潁川荀氏百餘年,幾代人的積累,難道連十個優秀人才都湊不出來麼,為什麼人家也只敢吹捧為“荀氏八龍”?!
你吹捧我們司馬家,說什麼“司馬八達”,司馬懿還不好說什麼.“司馬十傑”?!真不怕皇帝小心眼是吧?!
因此,當這個說法一出現的時候,司馬懿第一反應就是派人偵查細作,抓捕流傳這些謠言的人,同時親自上書給天子曹叡請罪。
這個流言,最終是在司馬懿的強行鎮壓下,沒有流傳開來,僅僅限於南陽郡有些風聲而已。
而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也很滿意,專門下旨寬慰了一下司馬懿,讓他不用放在心上,大魏天子還不至於被一個謠言左右對輔政大臣的態度。
但實際如何,司馬懿不知道,只有曹叡自己知道。
可不管怎麼說吧,這個謠言終究是被鎮壓了下來,流傳不廣。
但之後,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吹捧司馬懿二子的言論,就讓司馬懿焦躁不已。
司馬懿當下就意識到了,這不是什麼世家之間的互相吹捧,這是有人,在有目的的傳播流言但司馬懿不明白,為什麼針對的物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兩個兒子。
一直到某天,司馬懿接到了諸葛亮親筆給自己寫的信件,司馬懿才洞察到,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離間計!!!
那個諸葛村夫,堂堂一國丞相,居然行如此下作之事。
先讓人散播流言,抬高司馬氏的名聲和地位,挑撥司馬氏和荀氏的關係,讓司馬氏在朝中世家內部,成為針對物件。
接著又讓人吹捧自己的二子,吹噓他們的能力,迎合當下朝中的“浮華”之風,進而引起天子的反感。
最後,給自己寫了一封類似勸降信的書信,一面繼續吹噓司馬懿的能力,另一面則是用這種方式,引發天子對自己的猜忌。
這事兒,叫捧殺,同是老狐狸的司馬懿,不可能看不穿。
可問題是,司馬懿來回踱步想了很久,他也依然想不到合適的破局辦法。
蜀賊的離間計,很平淡,沒啥出奇的地方,但偏偏配合當今天子對世家的忌憚,對“浮華”之風的反感,這個離間計就顯得恰到好處。
而且如今司馬懿的地位,真不算多高。
雖然名列四大輔政大臣,但實際上,軍權方面,他遠不如曹真,朝政方面,他遠不如坐鎮洛陽的陳群,親近方面,他也不如身為曹魏宗室將領的夏侯尚。
四大輔政大臣,司馬懿的地位是墊底的,同時,也並非是不可取代的。
別的不說,身居汝南的曹休,就已經不止一次的上書彈劾過司馬懿,指責司馬懿對荊州蜀賊消極避戰,五年時間,愣是連個鄧縣都沒有奪回來。
如果不是曹休做事過於急躁,五年上書四次彈劾司馬懿,讓曹叡看清了自家的這位族叔彈劾的真正目的,說不得如今司馬懿就該上書請辭,滾回洛陽去了。
也就是說,如今司馬懿的地位,依然還是依仗天子對自己的信任程度,並不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天子如果對自己不信任了,那麼司馬懿即使身為輔政大臣,也隨時可能被召回洛陽養老,從此不再擁有實權。
所以,要破局,必須想辦法獲取天子曹叡的信任.但有些事情,真不在司馬懿的控制之內。
天子討厭“浮華”風,司馬懿也會命令自己的兩個兒子儘量少參與世家子弟之間的聚會.但問題是,嘴長在別人身上,你讓不讓自己兒子參加聚會,也不會影響別人的吹捧。
這是一時之風氣,是世家們為了各自利益需要,衍生出來的默契,不是你司馬懿不想參加就能不參加的。
更別說司馬師和司馬昭,一個二十,一個十七,正是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肯定的時候,不是你司馬懿的一個命令,兩人就會跟朋友斷絕來往的。
至於這封諸葛亮的親筆信,就更是燙手山芋了。
留在手上不是事兒。
確實,這年月,哪怕分處敵國,彼此故交之間有書信來往,也是常有的事情,天子再蠻橫,這種事兒他還是管不到的。
但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是故交,而且雙方都是身居高位,這封信還有濃重的勸降色彩.你敢不給天子知道?!
留在手裡,回頭哪天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出現在了天子的案頭上,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的清的了。
因此,司馬懿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親自給諸葛亮回一封書信,義正言辭的拒絕諸葛亮的勸降,並且把兩封信,全都上交給天子曹叡過目。
但這麼一來.自己的家族,不管是自己還是自己的兒子,恐怕都要捲入“浮華”風裡面,天子到底會怎麼想自己,真的就只有天子能知道了。
司馬懿為此惴惴不安,送出兩封書信後,一直只等待著朝中的訊息。
結果,沒過幾天,司馬懿就接到了讓他速去洛陽議事的訊息.司馬懿能不緊張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