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說到一個問題了,應付人體同一個器官,介入手術的路徑多種多樣。尤其心臟這個器官很特別。

心臟的特別在於,它本身內在的結構負責了人體的血液迴圈中樞,另一方面,它自己本人需要血液系統的營養和支援。因此它的結構內部連線身體大血管供給全身血液,它的心肌外面佈置的血管系統是給予它自身支援。

醫生依照心臟的解剖特點(再次點名醫學萬事解剖為基礎)根據需要規劃出各類介入路徑。上次介入手術給這個病人安裝支架,介入路徑是走去心臟表面的冠脈系統,走的是相對的心臟“外部”血管路徑。

這次安裝臨時起搏器的介入手術走的是心臟“內部”路徑,要走到心臟內部結構裡放電極。

為什麼兩者路徑不同呢?

要明確,治療的路徑奔的是治療的目的。

上次走“外部”血管系統是要解決上次“外部”血管系統“堵了”的問題。

這次放電極是為了刺激心肌。在這個治療目的之下,走“外部”系統沒優勢。

打個比方來說,走“外部”系統相當於是走錯綜複雜的巷道(血管)隔著巷壁(血管壁)去敲牆(刺激心肌),敲點顯而易見很受拘束。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走“內部”路徑好比走到牆(心肌)所在的房間(心室心房),四面都能敲。我醫生可以隨處挑,挑個最好的地方來打牆。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再問,走心臟外面的路徑“敲牆”一定不可以嗎?可以的,外科手術在心外膜放電極,正是在心臟表面放開手腳隨處挑來“敲牆”。

這樣說,安裝起搏器的介入完全不走“外部”路徑嗎?也不是。

起搏器分單腔雙腔三腔起搏。

單腔起搏,是隻有一個電極,把電極放到右心房或是右心室。

為什麼是右心房或是右心室?再回到解剖學了,安裝起搏器走的是體靜脈,如鎖骨下靜脈等,體靜脈通心臟的路徑上下腔靜脈回收到心臟的右心房。

雙腔起搏的話,是把兩根電極一根放右心房一根放右心室。

到了三腔起搏,別忘了左右心房心室不相通的,再來一根導線想去心臟左邊是需要走“外部”系統了,走冠狀靜脈竇去到左心室側壁進行刺激。

上述可以簡單理解為,患者整個心臟心肌可能都不太行,醫生為了調動起整個心臟幹活儘可能對心臟進行多方位刺激。

多點放電極的手術最複雜,因而三腔起搏通常用在永久起搏器手術。

目前這個病例屬搶救狀態,要做的是臨時起搏器手術。從中可以窺探出臨時起搏器和永久起搏器的區別了。

臨時起搏器可以簡單理解為臨時搭個棚子,可以只做臨時急用完成任務後拆了,也可以是一個過渡性措施,即撤出後要再給患者放永久起搏器。

說到這裡能明白,這次介入失敗恐怕和“外部”冠脈系統沒什麼關聯性。

接到任哲倫的眼神,剛才的主刀申友煥走上來說明下情況:“脫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