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考生開始寫文章,以往秘閣六試都不備稿紙,文章略顯草率。但這一科開始允許考試用稿紙,故而眾考生們先將文章寫在稿紙上。

五名考生的一舉一動,可謂落在四位考官眼底。

孰能孰不能,可以說略有所知。

王魁滿額大汗,臥筆發虛,邊寫邊是汗珠淌落,時不時的以袖拭汗,甚至突對著架閣上的書籍發呆,口中唸唸有詞。

王介諸位中年紀最長的人,下筆之中時而眉頭微蹙,時而豁然開朗。總體而言情緒沒有太多外露,不愧是五人中真正有過作官經歷的人。

而蘇軾下筆臉上帶著欣欣然之色,但看他運筆似頗為凝塞。在場五人,其他四人都是懸腕肘案,甚至平肘而書,筆動似翩翩起舞,唯獨他一人腕壓於案上,似一個字一個字寫得頗為辛苦。

當今書家大多不提倡如此寫法,汗水易洇溼紙張,也不利於求妍。

而且他人都是雙鉤,蘇軾仍是單鉤執筆。他人運筆是直的,蘇軾卻是臥的。

在外肯定要有人議論,但幾名考官見了蘇軾執筆雖奇怪,亦覺得不拘一格也無妨。

其弟蘇轍則沉著謹慎,始終眉頭微皺,一絲不苟地答著題。不過似病體未痊癒,神色有些蒼白,不時咳嗽。

然而蘇轍外看謹重,但下筆卻十分犀利。

譬如第一題王者不治夷狄,他居然論之,儒者必慎其所習,習之不正,終身病之。《公羊》之書,好為異說而無統,多作新意以變惑天下之耳目,是以漢之諸儒治《公羊》者,比於他經,最為迂闊。至於何休,而其用意又甚於《公羊》,蓋其勢然也。

好一句公羊經‘異說而無統’,還將治公羊經的讀書人都罵進去了,稱為迂闊。至於注公羊的何休也是

蘇轍的文章絲毫不似他面上看起來老實厚道的樣子。

至於章越自也是矜重,但五人之中倒數他最舉重若輕。好似寫尋常文章,絲毫不見緊張之意。

坐在章越面前的楊畋看著對方答題的墨書,可謂是大巧似拙。每一筆每一劃都極為工整,法度嚴謹。

所謂不求妍而自妍,說得就是如此。

真不愧是狀元公啊,楊畋不由捏須從心底讚了這麼一句。讚歎歸於讚歎,他們仍盯著五位考生的一舉一動。

章越看完六題,可謂胸有成竹。

秘閣六論最難的就是出處,註釋,因出題範圍漫無範圍,又無所不問,可謂是過閣難難如登天。

但三個月來,他於大興國寺內白日讀書,晚上在夢中再讀五個時辰。

一個月讀史,一個月讀子書,最後一個多月將所有讀過的書再溫習一遍。

三個月讀來抵得旁人一年,加上之前積累的經學功底,可謂水到渠成。

對於第一題王者不治夷狄。

章越寫得是。

論曰:韓昌黎曰,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此春秋之意也。《春秋》書“公會戎於潛”。何休曰:“《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故略外也。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是以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意也。”

魯隱公二年,王會見戎(夷狄)於潛。

所以何休注寫到,春秋王魯(孔子以魯王為第一視角寫的書),咱們先做好自己的事,反省自己薄責別人,故而夷狄的事不記載。

王者不去研究夷狄,但如果有夷狄至中國來,咱們也就記載下,人家走了不記了。

章越這裡引用韓愈的話,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蠻夷主動到中國來與我們打交道,那就是認同我們華夏文明的文明人。所以王者雖不治夷狄,但對於文明人咱們不能拒絕。

這論論題不難,難的是出處(公會戎於潛),引起註釋的上下文(何休的一大段話)。

同時直引書中的話,或稍作變化為題目者為明數,比如章越這題《王者不治夷狄》就是明數。

另外顛倒句讀,竄伏首尾而為題者為暗數,說白了要將註釋出處隱伏全文中,不可以直白引用。

秘閣六論中必須明暗相參,暗數不過半,都用明數會顯得你很沒水平。

下面數題對於熟悉掌故的章越而言,一點也難。

到了禮義信足以成德論時。

這題出自樊遲向孔子學種莊稼。孔子說這事我不會,你問老農吧。樊遲走後,孔子背過身就對學生說,樊遲這人真是小人啊。君子好禮講義,老百姓就會跟從你了,用什麼自己種莊稼?

包鹹在註疏裡雲‘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學稼以教民乎?’

章越在此想起了期集時,菊花落英不落英的問題。

有一人反問自己道:“何不問聖賢而問老農。”

此人大概是忘了這一句,孔子自己說得這句,學稼吾不如老農。

但孔子昔年也曾為乘田,苑囿之吏。

章越寫到這題時就為樊遲辯護了一二。

最後則是形勢不如德論。

這句話也很考驗功夫。

這句話的出處,是在太史公贊曰裡一句話‘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

但只是這句不行,吳起與魏武侯到底說了什麼話?

這句話比原文更重要。

當時魏武侯與吳起順西河而下,言此形勢為魏國形勢。吳起對之,在德不在險,昔三苗……(列舉夏商地利形勢最後被滅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

所以這兩句並列才是交待清楚。

每論五百字以上,六論合計三千字餘字。

章越在稿紙上寫完,略進行刪改,之後在捲上謄正。

六論書完後,章越發覺日已稍稍過午,至於蘇軾他們都忙於抄錄。

章越也留意到蘇軾寫字時特殊之處,想起當初蘇軾剛進京時,很多人也說蘇軾寫字怪異,後來歐陽修對他說了一句,當使指運而腕不知。

蘇軾從此也念頭通達了。

章越當即收拾起桌子來,此舉引得其他考官,考生一驚。這秘閣六論許一日一夜的,章越這麼快就寫完了?

此刻蘇軾正為形勢不如德論犯難,他記得在德不在險是吳起說的,形勢不如德是吳起說的,但卻忘了這兩句話聯絡的上下文。

他卻見章越收拾好桌案,將試卷遞給面前的楊畋後,朝眾人略一拱手,之後大步離去。

“好生瀟灑自如!”蘇軾嘆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