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溥與何宜搬過兩個凳子,壯著膽子坐在軟榻正前方,知情識趣得躲在琉璃屏風隔出的視野盲區裡。

某某某,睡了一下午,已經養足精神的皇帝陛下不禁大受感動,也陪著自己的寵妃瘋了起來。

琉璃屏風雖然不透明,但是屏風後的兩位大臣,依然能感受到影影綽綽的光華流動。

朱祁鈺一邊動,一邊向黃溥問道:“澄濟啊,咱們的大太師說什麼了?”

黃溥回道:“太師說,只有一百萬兩白銀不夠有誠意,他還想要十六名絕色美女做姬妾,才肯放歸太上皇。

如果陛下不答應,那就是看不起太師,瓦剌大軍就只能與明軍決一死戰了。”

朱祁鈺笑道:“挺好,明天早上的朝會,你好好跟大臣們說說吧。至於答不答應,讓大臣們議去吧。

大臣們要是同意,咱們就送女;大臣們要是不同意,咱們就以瓦剌在和談期間,消滅了居庸關一萬明軍精銳為由,再度開戰。”

黃溥連忙答應了,朱祁鈺又問道:“咱們那一萬大明精銳怎麼樣了,楊大親王有去派人找阿剌知院疏通嗎?”

“那一萬宣府逃亡軍,阿剌已經知會大同總兵去接收了。楊王出了十萬兩白銀,要贖回楊俊,被阿剌嚴辭拒絕了。”

“楊大親王還是不肯出戰?於尚書有什麼動作嗎?”

黃溥搖搖頭:“於尚書沒什麼動作,他也指揮不動宣府的軍隊。阿剌知院已經停止了進攻居庸關,率兩萬主力回到了宣府。

如今阿剌的三萬大軍全部圍在宣府城下,就算楊王想出戰,他手下的將士們也不能答應。”

朱祁鈺嘆了口氣:“大明的軍隊一向作戰勇猛,怎麼忽然就出了楊洪這樣的廢物,真是給明軍丟臉。

回頭你讓密使知會阿剌,北京戰事結束之後,讓他不要走,就一直在宣府圍城,把楊洪困在裡面。

我會派石亨、範廣、孫鏜率十五萬大軍追擊也先,從紫荊關進入山西。之後,石亨率五萬大軍接管大同;孫鏜率五萬大軍進駐懷來,一面監視宣府的動向,一面去土木堡戰場收殮戰士遺骸。

範廣則率五萬大軍前去合圍宣府,徹底解除楊洪的兵權,並對宣府裡裡外外進行大清洗。

我要給全國百姓免稅賦徭役,要給你們所有人漲俸祿,可全指著山西這幫垃圾的家產呢。”

說完之後,朱祁鈺立即又補充道:“行義,伱以我的名義,擬一份半私人半公事的赦書,也就是擬一份類似中旨的文書給於尚書。

具體怎麼寫你自己潤色吧,大概意思就是說:於尚書在山西任巡撫十九年,功勳卓著、政績優異,將山西治理的官場清明、井井有條。尤其是在兵事上,整飭軍備、加固防線,使得山西邊境安寧,固若金湯。

於尚書勞苦功高,朕心甚慰,擬晉封於尚書為宣府侯。

這事已經下給百官進行評議了,朕就將此事先知會於尚書及宣府眾將,也讓宣府眾人知道敬畏,最好能老老實實奉命,不然天威降臨,勿謂言之不預也。”

何宜連忙回道:“陛下放心,微臣知道怎麼寫。”

朱祁鈺點點頭,覺得十分順心。到底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人好用,不用講得太直白,就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像那些先帝和太上皇提拔起來的大臣,想想都讓人心累。

……

屏風外的黃溥、何宜對視一眼,先是有些錯愕,既而便又露出喜色。兩個人都很年輕,還沒成為胡濙等人那樣的老古董。

最重要的是,皇帝和寵妃們感情越好,越能早點多生些皇子,以後大家的前途也就越有保障。

至於皇帝行事荒唐,那就無所謂了,只要不犯原則性錯誤就行。

朱祁鈺如果知道黃溥與何宜心裡在想什麼,肯定會大感欣慰。到底是嫡系心腹,對自己的主君就是足夠的寬容和耐心。

黃溥與何宜就在那裡待坐著,也不出聲,也不催促,手邊連杯茶水都沒有,卻也毫無怨言。

又過了半晌,凝香將位置讓了出來,示意玲瓏繼續。自己則穿好衣服,起身下榻,取過爐上的水壺,親自為眾人沏茶。

黃溥與何宜見紅光滿面的絕色佳人,端著茶水款款走來,連忙起身就要跪下。

凝香笑盈盈地止住二人:“兩位先生莫要見外,行這麼大禮就生分了。我跟咱家王妃不一樣,我既不拋頭露面、接人待物,也不操持內務、經營家業。

我早就跟夫君說好了,只管侍寢,做個專一鬨夫君開心的小玩物,所以你們不用拿我當貴妃看。

夫君整天面對數不清的軍政事務,有無窮的壓力,所以有時我們會變著法兒的取悅夫君,你們不要覺得奇怪,請多多理解陛下,另外別說我們妖媚惑主就好。”

說罷,凝香將茶遞到二人面前。

二人連稱不敢,都表示自己絕對能理解皇帝,理解各位娘娘,然後恭恭敬敬接了茶飲過。

既然喝了茶,那就表示理解與接受皇帝與寵妃的荒唐行徑了,朱祁鈺滿意地點點頭,又開始畫大餅:“澄濟、行義,你們兩個好好幹,朕對你們寄予了厚望。

尤其是現在你們兩個都在參贊軍務,殺敵立功的機會難得,等下次再有這樣的大戰,不知道要過多少年呢。

待我軍大勝,徹底將也先趕回山西,朕升行義為左春坊大學士,澄濟為右春坊大學士。”

這次誰也勸不住,黃溥與何宜堅決地跪下磕頭了。皇帝對自己的嫡系心腹,真是沒的說,左右春坊的大學士,其實從理論上就有已經能入閣參政了。

接下來兩人就算光躺著熬資歷,早晚也能熬進內閣裡去了。

朱祁鈺沒說對兩人的最終安排,是怕兩人仕途太順,以至於心浮氣躁,驕傲自滿。

其實景泰朝的幾任首輔,朱祁鈺心中早就已經內定了:第一代首輔,連中三元的大才子陳循;第二代首輔,皇帝的鐵桿重臣王文;第四代、第五代首輔,便是黃溥與何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