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心中不斷地默唸著‘順其自然’四字,然後暗暗看向何宜,用眼神求助。

其實朱祁鈺也就是隨便試試,豈料何宜竟然真的遞了一封軍報過來,然後奏道:“陛下,據南方的最新軍報,湖廣的苗人蠢蠢欲動,有再次作亂的跡象。

已經有多位湖廣地方官吏上奏,請求朝廷派重臣前去主持大局、總攬軍務。

如何決斷,還請聖上示下。”

朱祁鈺皺著眉頭思索了半天,然後才深深地嘆口氣,向眾人詢問道:“苗亂屢剿而不止,已經成為朝廷心腹之患。

我以為這次應該派出一位兵部尚書前去總督軍務,力求一勞永逸地平定苗亂,眾愛卿以為如何?”

除了四位兵部尚書,剩下的陳循、王文等人立即連聲附和。反正陳循等人也不用去南方,大家也就樂得逢迎上意,順手推舟。

羅通、徐琦知道自己肯定不用去,便也跟著附和。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了,去鎮守湖廣的,要麼是王驥,要麼是于謙。

隨著朱祁鈺的目光看向于謙,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瞭。

于謙主動站出來,表示願意前往湖廣鎮守。

朱祁鈺滿意地點了點頭,又向眾人問道:“我本來是想派於愛卿暫時替黔國公鎮守雲南,如今將於愛卿改派到湖廣,那雲南應該由誰去鎮守?”

這雖是向眾人詢問,但結果同樣不言自明瞭。

王驥自己倒是非常樂意,連忙站出來主動請纓。

從王驥的角度看,這是個貨真價實的‘美差’。

一來能遠離朝堂的傾軋,避免被兩位皇帝的爭鬥徹底捲進去。

二來自己在雲南作戰多年,皇帝這次再把自己派去鎮守,也是在表達信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王驥官位已經足夠高,也風光了這麼多年,如今最大的訴求,是為子孫掙得一份爵位,從而長久地保持富貴。

過兩年之後,皇帝收復交趾,主力是要從雲南出發的。

一旦再立下收復交趾的大功,世襲罔替的侯爵完全是不在話下的。

朱祁鈺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問道:“雲南總督有了,還缺一位總兵,哪位愛卿願意前往?”

這句話就純屬多此一問了,在場的大臣裡,只有寧陽侯陳懋這一位武將勳貴,是朱祁鈺特意宣來參加小朝會的。

剩下的都是文臣,也當不了總兵。

所以陳懋也非常爽快地站出來請纓。

朱祁鈺點點頭,開始正式任命:“內閣擬旨吧,王驥、于謙、陳懋加封為太保,于謙以南京兵部尚書,總督湖廣、河南、四川三省軍務

王驥以兵部尚書,總督雲南、貴州、交趾三省軍務。

陳懋出任平南總兵官,掌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交趾五省兵馬。

諸位愛卿務必同心協力,朝廷要在五年之內平定苗亂,收復交趾。”

正式接受禪讓之後的第一次朝會,朱祁鈺就徹底不加掩飾了,直接將交趾稱之為省,這等於是表達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非要把兩京一十三省,變回到兩京一十四省不可。

只有領土完整的大明,才稱得上是中興盛世。

大臣們也沒有說什麼,直接便領命了。

區區一個交趾,也沒必要再蔵著掖著了。大明就是要收復故土,不怕交趾人提前知道。

不開疆拓土,不滅國揚威的皇帝,是很難確立起神聖性的。

朱祁鈺也明白自己的現狀:威望已經相當大了,但是不夠神聖。

至於達到什麼程度朱祁鈺才能滿意?

那自然是要到天下臣民都打心底裡接受自己的胡皇后嫡子身份為止。

於是朱祁鈺又向補充道:“我在此承諾,待平定苗亂,收復交趾之日,你們三人爵位各升一級。”

三人聞言,連忙謝恩。

王驥和陳懋等的就是這句話。

王驥再升一級就是侯爵,陳懋再升一級就是國公,這吸引力相當之大。

至於皇帝為什麼沒提世襲罔替,二人也都能理解。

一次都給到位了,之後便賞無可賞了。

所以肯定是收復交趾之後,賞一級爵位,之後再立件大功,才會賜以鐵卷,世襲罔替。

于謙對這項任命也非常滿意,由少保加封為太保,並出任三個省的總督,其中還包括自己巡撫多年的河南,皇帝也算是相當給面子了。

在徹底解決了四位兵部尚書的權責分配,讓四人都獲得滿意的職分這後,朱祁鈺開始了下一議題。

事情還是與兵部有關,但朱祁鈺的態度卻變得十分強硬:“當年漢王、晉王謀反,宣德朝不分青紅皂白,無故誅連。

成敬剛剛上任晉王屬官,便莫名其妙地遭到誅連。雖然上疏訴冤,朝廷亦明白其冤屈,卻仍判腐刑。

三楊亂政至此,深可痛惜。

如今我欲撥亂反正,平成敬之冤,任命其為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眾愛卿以為如何?”

朱祁鈺這話一出口,平靜的閣樓裡頓時熱鬧了起來。

皇帝這話資訊量好像有點大。

首先是再也不加掩飾,直接出現了‘三楊亂政’的說法。

而且之前由於謙申斥也先之時,也先還公開承認了自己先後勾結三楊與王振,在山西走私軍械糧草之事。

這就發出了明確的訊號,朱祁鈺準備正式給三楊定性了。

好在朱祁鈺到底還是留了一線,沒有公開直接否定宣宗。

其次,直接將一名太監改入文官序列,這也是皇帝對自己權威的一次試探。

這件事情,讓在場的大臣們既吃驚,又為難。

吃驚的地方在於,皇帝為了成敬,竟然真的肯做到這種地步。

將太監改為文官,在大明算是開先河了吧。

為難的地方在於,成敬本來就是進士,確實是有資格做文官的。而且成敬既沒犯錯,更沒犯罪,成為太監純屬倒黴,實在值得同情。

首先王文、羅通、江淵、何文淵、黃溥、何宜肯定是站在皇帝一方的。然後王驥、陳懋、徐琦對此也持無所謂的態度。

陳循、周忱、石璞、金濂等人相互對視,交換了一下眼神,最終也沒有出言反對。

於是所有人都看向了于謙。

在場的大臣裡,有利害關係,唯一可能反對的,也就剩下於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