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鄙人不擅長武藝
章節報錯
瘋狗……
不得不說楊大使對自己的評價還是很形象的。
其實朱元章真需要他這樣的人。
因為他就是個孤家寡人,或者說他後面沒有任何利益集團。
這時候的大明朝,一個個利益集團已經形成,以一個個藩王為核心的勳貴們,比如燕王和徐家,晉王和傅家還有朱棡老丈人永平侯謝成,周王和馮勝,哪怕楚王也還有老丈人王弼這樣的。
這都是利益集團。
所以朱元章一殺就得殺一堆,因為你不殺一堆,就很難保證這個利益集團剩下的不會造反。
哪怕就算真沒能力造反,可叛逃能做到吧?
殺了傅友德不殺謝成?
謝成一害怕,乾脆帶著親信逃亡北元怎麼辦?說到底殺傅友德是因為他和晉王是親家,可謝成是晉王老丈人啊,一樣的情況,王弼,曹震這種級別的都得死,何況是他,他又不是不懂。而這種身經百戰的老將熟悉明軍的一切,他們一旦叛逃北元,會給北元帶去極大的幫助!甚至就算不叛逃,只要以後打仗時候故意搗鬼,讓明軍打一場敗仗那也是能做到的,可以說只要朱元章動了這個心思就得下狠手。
整個利益集團都剷除。
這種真正的雄主,在殺伐上是不會有任何糾結的。
這是武將。
文臣也一樣是利益集團。
不是利益集團就不至於三年後搞出南北榜了。
朱元章還沒死呢!
他們就已經敢賭朱元章已經老的拿不起刀子,結果沒想到賭錯了,朱元章就算老了,也一樣還能掄起刀子來砍人。
快三十年了。
該有的都已經有了。
可楊豐不一樣,他純粹就是個空降的,還是個字面意思上空降的,跟大明朝廷上下任何利益集團都毫無關係,而且也沒有親人,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比九千歲都乾淨,那為什麼不放他在外面跟條瘋狗般肆無忌憚的想咬誰就咬誰?
他無論咬掉哪個利益集團,最後獲利的都是朱元章。
所以楊豐需要做的,就是繼續肆無忌憚下去……
平望驛。
“都別亂動啊。
張爺我是吃齋唸佛的,不喜歡殺生。
你們別逼我破戒啊!”
戴著九筒面具的楊豐拿著楊文給朱元章的奏摺,看著周圍躺了一地的傷員說道。
包括信使。
他就是得公開的劫。
要不然朱元章不知道是他乾的。
出了這種事情,正常情況下信使最輕也是流放邊疆,重了死罪都有可能,不過知道是他乾的,那朱元章就明白這奏摺有問題,所以也就不會罰信使了。
楊豐在一片哀嚎聲中,就那麼走出了驛站,剛出門就看見數十名騎馬的壯漢正走過來,一個個明顯都不是漢人,而是色目或者混血,而且都不是善茬,身上氣質可以看出,至少都是上過戰場的。
他不動聲色地讓到一旁。
這些人疑惑地看著他臉上九筒面具,不過應該不想多事,徑直走過然後進了驛站。
楊豐在後面一邊撕著奏摺,一邊看著他們進去。
“怎麼回事?”
裡面怒喝聲驀然響起。
楊豐笑著把完全撕成碎片的奏摺扔進旁邊水溝。
那些色目紛紛掉頭,一個個疑惑地看著他。
楊豐伸出手,很友好地揮了揮。
“是他,就是他,就是他搶了給陛下的奏摺!”
那信使一瘸一拐地跑出,指著楊豐喊道。
“啊,你說這個啊?是啊,就是我搶的,不過現在已經撕碎了,你們喜歡可以撈起來。”
楊豐說道。
為首的色目冷笑著拔刀。
“拿下!”
他喝道。
緊接著兩名色目催馬直衝而來。
楊豐很坦然的看著,在他倆一左一右到達的瞬間,以完全讓他們措手不及的速度,在兩把刀交匯前急速掠過,同時雙手一邊一個,抓住他們的腰帶大吼一聲,勐然向下一拽,在戰馬的嘶鳴聲中,兩人隨著他下拽的動作同時落馬。
緊接著砸落地面。
摔的力量太狠,而且這又是在踩踏堅實的路上,兩人直接昏迷。
站在他們中間的楊豐,繼續看著對面的色目。
那為首色目手中刀還鞘,從馬鞍旁摘下連枷,然後直接下馬走來,後面幾個色目默默取出弓,同樣下馬裝上弓弦。色目首領到了楊豐面前,手中連枷毫不猶豫地砸落,楊豐迅速躲閃,但這傢伙很會玩,還沒等他向前撞過去,連枷短棍就橫擊而至。並不擅長冷兵器的楊豐趕緊後退,但那傢伙再一甩,短棍正中他胸前,然後被裡面的防彈插板彈開。
那人愣了一下。
這短棍前半截類似狼牙棒,其實是帶短釘的。
正常這一下子就是重傷。
“著甲?”
他冷笑著說道。
“鄙人不擅長武藝,但喜歡用裝備。”
楊豐很坦誠地說道。
“私藏甲胃,格殺勿論!”
色目喝道。
緊接著兩名色目手中弓弦釋放。
兩支箭瞬間到了楊豐身上,一支還正中他的腿。
但依然沒穿透。
他腿上有自制的生絲軟甲呢!
雖然知道可以重新整理,但重新整理之前還是很疼的,軀幹,護襠,膝蓋,肘部都有防彈衣,軀幹是硬質插板,其他是凱夫拉,頭部也有頭盔,但四肢其他部分的確沒有。
那就用生絲層層疊加,然後鉚釘壓實,以替代凱夫拉。
當然,蠶絲比凱夫拉還是差的多。
但可以加厚啊!
無非擋箭而已,幾毫米凱夫拉就能做擋箭布,上一厘米厚生絲足夠了吧?
冬天全當穿件棉褲了。
“該我了!”
楊豐活動了一下拳頭說道。
還沒等那色目首領反應過來,楊豐抬腳將地上一名色目挑飛,色目首領手中連枷向前直刺,被正中的色目慘叫一聲被頂落,但緊跟後面的楊豐出現了,手中拳頭正中色目首領的胸前。色目首領同樣慘叫著倒下,但還沒落地就被楊豐一腳踢飛,同時連枷到了楊豐手中,緊接著楊豐追上,連枷勐然推在他胸前。
這傢伙繼續向飛向部下。
那些色目不敢射箭,紛紛拔刀催馬上前。
色目首領緊接著撞上他們。
楊豐手中連枷同時甩出,帶著呼嘯飛向他們。
在他們的混亂中,楊豐將一名色目撤落馬下,自己翻身上馬,催馬向前狂奔而走,很快就消失在路邊的密林中……
當然,不是真消失。
這些色目有些不對,這明顯是軍隊裡的。
明軍裡面色目還是不少的。
這些色目通常都是單獨編制,比如色目千戶百戶之類,而且東西南北都有,比如廣州各衛裡面就有整整一個衛都是色目。他們和翻毛皮靴們雖然都是色目,但後者只是色目裡面的賤籍,實際上衛籍,民籍的色目還有很多,甚至包括官員。
包括文官。
明朝文官裡面也有色目。
但他們以平民身份出現在這裡就很值得懷疑了。
楊豐緊接著換了身打扮……
反正他此前一直帶著九筒面具,現在摘下面具就行。
他隨即南下,一直到盛澤找了個靠路邊的茶寮,一邊喝茶一邊等著,到傍晚時候這些色目就出現,不過之前那首領和被他打傷的已經不見。他們並沒認有出楊豐,直接在盛澤找客店住下,楊豐看著他們進去,然後走到查驗商旅的巡檢身旁,拿出個彷造的腰牌在他面前一晃。
巡檢看著上面錦衣衛三個字臉色一變。
楊豐搖了搖頭。
巡檢很機靈。
“兄臺如何至此,倒是多日不見了。”
他說道。
旁邊弓手搬過交椅。
“那些是什麼人?”
楊豐坐下問道。
至於錦衣衛腰牌是他照著正品凋刻的。
自己刻的。
一個木頭牌子而已。
他的警衛就是錦衣衛,照著他們的牌子刻就行,這樣出門就不用找路引了,這個也沒人敢偽造,一般也不會有人懷疑是假的……
偽造後果太嚴重。
哪怕沒有路引出門被抓,無非就是打板子或流放。
偽造這個全家人頭落地。
巡檢絲毫沒懷疑,他就是以為這是個錦衣衛的密探,他看了看旁邊書吏,後者立刻起身走進那客店,緊接著捧著店歷回來了,在那裡翻看著……
“巡檢,是從山西的鹽商,寄籍在揚州,此番前往鹽場販鹽,有揚州府開出的路引,總共五十六人,有四人在平望驛遇盜受傷,目前留在平望驛,故只剩下五十二人。名單都在上面,攜帶之物除了防身兵器,再就是鹽引與錢鈔,不過倒是有些值得懷疑的,畢竟都是色目,而且看著也不像鹽商。
鹽商都是見人就笑,這些卻一點規矩都不懂。
再說也沒馱隊。
浙鹽都是本省和廣信,就算進山也是得有馱隊。”
書吏說道。
“找個人,往南匯所送一封信,要快!”
楊豐說道。
說完他拿出記號筆,從書吏那裡撕了張紙,迅速給楊文寫信。
這些人身份不對,此前立花說過還有一批人,弄不好就是這些,讓楊文先把那幾個受傷的盯住,必要時候先控制住,不過最好只盯著。
山西鹽商。
寄籍揚州。
這依然很難猜到身份。
這時候鹽商基本上都是山西人。
少數陝西人。
畢竟就他們最方便往九邊送糧食換鹽引,直到萬曆年間完全改成貨幣化之後徽商才和晉商平起平坐,然後明末揚州被屠之後,舊的鹽商格局才徹底清洗,再開始販鹽,就是徽商佔絕對優勢了。
而且在兩淮鹽場的都是寄籍揚州和淮安,同樣他們販鹽的範圍也包括了杭州灣的鹽場。
不過銷售範圍是浙江和部分江西。
“越快越好!”
楊豐把信遞給巡檢。
緊接著他又掏出一把鈔票……
“這,這,這如何使得?”
巡檢眉開眼笑地說道。
“給你就拿著,皇帝還不差餓兵呢!”
楊豐說道。
“那這些要不要抓起來,只要咱們懷疑他們有問題,兄弟就可以下令先抓了再說。”
巡檢抓著鈔票說道。
他是巡檢,專門捕盜的,發現有可疑的有權先抓。
“不用,別打草驚蛇!”
楊豐說道。
他還得等這些人和倭寇會和呢!
他緊接著去嘉興,然後第二天又在嘉興等到了這些人,再接著到海寧又等到了這些人,就這樣他在前這些人在後,一站站到了許村鹽場。那些色目到這裡後,就等到了接待的,然後一起直接就鑽進了附近一處大宅裡不再露面,很顯然他們在等待去和那些倭寇會和。
當然,前提是他們真是立花所說的那下一批人。
不過應該差不多。
畢竟這樣一夥精銳色目莫名其妙跑到這裡,很明顯不是販鹽的。
他在附近轉悠著等待。
這一帶都是鹽場,這時候錢塘江口和現代多少有些差別,許村就已經是重要鹽場了。
不過兩浙鹽場這時候已經比不上兩淮,畢竟後者有足夠廣袤的沿海沖積平原。
不過這裡依舊並非純粹的曬鹽。
還是淋灰取滷,然後煎鹽,正因為如此,製鹽需要大量的協作,這些灶戶都是軍事化編制,也就是團,一個團就是一個灶戶群,靠著沿海廣袤的蘆葦做燃料,另外也是做為曬滷鋪低的,用草木灰吸附雜質。
不過這時候的灶戶日子過得比明末可以說天壤之別。
現在他們類似國營工廠。
每丁一年多少定額,把鹽做夠了上交鹽場,同樣從鹽場以定額領作為報酬的糧食。
做夠了定額就自由了。
種田,捕魚都隨便,願意繼續製鹽也行,也一樣是用鹽和鹽場換糧,鹽場必須常備足夠的糧食以交換,這樣他們就有充足的糧食可以吃飽,朱元章有時候還會賞賜寶鈔。等到明末是貨幣化,鹽商自己找他們買,糧食他們自己拿錢找糧商買,那這還不把他們的價值榨乾?
鹽商買他們的鹽,一兩銀子能買一兩千斤。
他們一兩銀子從糧商那裡未必能買一石米,隨隨便便一個災荒,就能漲到一兩以上銀子一石,但這時候鹽場有專門的賑災庫,災荒要給他們發糧食賑濟的。
鹽商則是暴利。
從天津販鹽到京城就能漲五倍的價。
從兩淮鹽場到湖廣山區,最高都能漲六十倍。
所以貨幣化的時代,底層生產者就是要被榨乾最後一絲血汗的,這一點明朝的灶戶們,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樣板。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