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街的酒樓上,解縉看著外面走過的舉子們……

當然,這是賜舉人。

因為這五百名新學的畢業生,準確說都是先帝門生,他們從選拔到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先帝主持,先帝也對他們寄予厚望,所以太后下旨不需要經過層層考試直接賜舉人。

也算是告慰先帝了。

這個大旗扯出來,當然也就沒什麼人反對了。

當然,主要是時間太短,而且禮部一直在故意拖,所以乾脆繞開禮部直接賜舉人。

“算科對戶部,工科對工部,兵科對兵部,農科對什麼?”

前北平布政使司參議鄭賜饒有興趣地說道。

他是洪武十八年進士。

不過他前幾年因罪被流放,因為女皇登基大赦,所以從流放地回鄉路過京城。

外面這些賜舉人們,至少在他這種外地人看來,都另類的很,一個個也不穿舉人的青袍,都穿著類似平民短褐一樣褲子,而且所有人都帶著佩刀,腳上穿的是靴子。頭上戴著的則是遮陽氈帽,看起來不像舉人,倒像是行腳的商販,更重要的身邊都跟著女人,年輕漂亮的女人,其中甚至還有明顯的西域女人。

美豔的很。

“農科是地方官。”

坐在那裡自己喝酒的騫義說道。

他和鄭賜同科。

他現在和解縉都在內閣,不過這時候的內閣就是個秘書處,畢竟真正的決策都是楊豐,小公主,加上那個只有聲音的妖女。

內閣老大張顯宗倒是有資格參與討論,但也僅限於參與討論,也就是其他三人討論的結果,與朝廷的實際情況衝突嚴重時候,他能據理力爭一下,但沒有決策權。

至於剩下這些,目前主要工作是給太祖高皇帝編實錄。

文采好嘛!

就是要幹這個的。

實際上雖然說是京城官員大逃亡,但真正辭職的也就四分之一,畢竟對於絕大多數官員來說,好不容易得到個一官半職,就這樣丟了還是太可惜了。哪怕朝綱混亂,也無非就是忍忍而已,當年太祖高皇帝時候,幾十年都忍了,現在為何不能繼續忍?

說到底無非也就是先帝繼位那幾個月一下子放鬆了,都感覺可以自由呼吸了,然後突然又換上楊豐。

又無法呼吸了。

這才有些忍不了的感覺。

但實際上……

也不是不能忍。

只要能做官,怎麼不能忍一忍。

主要是六部尚書等老臣都走了所以顯得朝堂一空,但實際上中下層官員多數都在,尤其令人好笑的,絕大多數留下的,反而是科舉出身,走的反而多數是洪武十八年重新開科舉前徵辟的官員。

所以儒生們痛心疾首歸痛心疾首,要他們丟棄已經到手的官還是很難。

“如此說來,還給咱們儒生留下了吏禮刑三科?”

鄭賜說道。

“看起來是如此,但實際一科也沒給咱們儒生留下,因為文科取士不再以儒家典籍,而是分成律,也就是朝廷律法,考舉子是否熟悉律法,給出案例適用何律法,如何判罰,甚至還要以犯人身份,寫一份辯護,也就是給自己辯解的東西。二則令,也就是挑出幾條朝廷政令,再讓舉子辯其得失,如何改進。三則禮,這個倒是些明華夷之變,歷代得失,以後如何教化蠻夷,民間移風易俗之類,但這不是其真正緊要之處,而是要想寫好這個,得知天下萬國,故此這海外地理風俗國情都得知曉。

此前張名遠曾於內閣自擬一份要我等作答,結果內閣學士,翰林院諸編修,修撰無一人合格。

甚至有貽笑者。

張名遠亦無奈,其明言楊豐所為乃陽謀。

我等以學問進身,他就以學問難之。

如此一來後輩若想進身,就只能去學這些新學,聖賢之道,四書五經皆棄之如鄙履,數十年後,再無人學之,自然埋於塵土。

用心何其毒也!”

解縉嘆息著。

他們現在真的沒有任何辦法改變這個現狀,只能眼看著楊豐一點點完成佈局,用新人把儒生擠出朝廷。

人家就是陽謀,明擺著乾的。

反抗?

拿什麼反抗?

“如此說來,倒是廣州為最後淨土了?”

鄭賜嘆息著。

“鄙邑年輕才俊,如胡光大,王敬止等皆已南下,應建文恩科,只是廣州不過偏安而已,楊豐如今還未整理好京城,無暇顧及,等他把這邊都整理好了,以廣州之兵馬,恐怕擋不住他大軍一鼓,王弼老朽而已,所部皆圖錢財,其家屬多在北,楊豐大軍南下焉能拼死抵抗?

終究又是神州陸沉,萬馬齊喑。”

解縉說道。

他說的是胡廣和王艮,這兩人都是建文二年進士,現在當然不屑於來京城,畢竟從吉安去廣東又不遠。

不過建文朝廷現在的確以儒家標準可以說群賢畢至。

各地大儒不屑於食周粟者,都已經在南下,主要是楊豐已經明確要拋棄儒生,他們留下來也沒市場了,讓他們去從頭開始學新學,明顯拉不下這個臉。都是大儒,都是名流,難道還要擠在一群小孩中間,從頭開始學那些天文地理?

他們寧死不學。

內閣在張顯宗的試題面前全軍覆沒就是因為太有骨氣。

張顯宗就是讓他們就和德里蘇丹國的交往各抒己見,關於印度的各種知識現在都是書商那裡熱門的,關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理,宗教,國家,文化都有。一部分是楊豐編寫的,一部分是出使的使者記錄,甚至還有專門找那些水手之類,後者口述整理的見聞,可以說系統化的知識。但凡這些翰林,學士們多讀幾本,都不至於全軍覆沒,而且民間這些書籍皇宮裡面都有,甚至還是第一版,很多其實都是先送到皇宮再出版。

但守著這些的學士,翰林們根本沒幾個去認真看的。

不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很有用。

而是因為新學是楊豐倡導。

為了顯示自己的傲骨,他們都不屑於去讀。

儘管他們知道這些都很有價值。

但是……

我就不看!

看了我就不純潔了!

連他們這些都這樣,就更別提外面那些了,直到現在還有儒生堅持糞丹是楊豐的妖法,吃了這種妖物增產的糧食,就會被他控制思想。

頗有幾分我大清腐儒們的味道了。

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就只有建文朝能給他們帶來些安慰,畢竟在建文朝他們還是受人尊敬的文曲星,而不是在偽朝人厭狗嫌的老厭物。不過解縉這些,還是很清楚雙方實力對比,再說他們好歹都已經是官了,這些儒生南逃是民,民南下無罪,官南下那就是叛逃了。

抓住死路一條。

“那要是楊豐一直整理不好又如何?”

鄭賜說道。

“何意?”

騫義說道。

“楊豐終究不過一人而已,他要想控制各地,終究需要聽命的官,也就是這些賜舉人的,可各地終究還是士紳說了算,這些年輕人帶著一紙告身就能掌握地方權力?

若天下士紳皆反抗,難道他還能讓每個赴任的,都帶上幾千兵馬?

他終不能一人敵天下。”

鄭賜說道。

“但士紳有幾個反抗?蘇州還不是投降?”

解縉憂鬱地說道。

他們其實都很清楚,楊豐的改革觸動的,只是儒生利益,誠然,大部分儒生都是士紳,可問題是士紳並不都是儒生,就算是儒生的,也不都是衛道者,就算是衛道者,也不一定敢付諸行動。

說到底方孝孺能有幾個?

絕大多數都是些蠅營狗苟之輩,牆頭草隨風倒的貨色。

反抗?

反抗會死人的?

不就是科舉不考儒學,大家趕緊抱起新學也一樣。

不就是個跪的問題嘛!

大家跪過女真,跪過蒙古,跪過暴君,再跪個妖人又有何妨?常規操作而已,而解縉等人就是因為清楚士紳們的德性,所以才對未來如此的悲觀。

“那就挑起士紳們的反抗,讓士紳們沒有退路。”

鄭賜微笑著說道。

解縉和騫義都疑惑地看著他。

“但我們需要一個挨天下士紳罵的人,甚至有可能為此獻身的人。”

鄭賜說道。

“一個方孝孺?”

解縉說道。

“對,一個方孝孺,一個能為天下忠義捨身,一個能為衛道而死者。”

鄭賜說道。

“倒是有一個人可用,山東布政使司參議鐵鉉。”

騫義說道。

“對,若以剛烈而言,無人能過之。”

解縉立刻說道。

當然,只要這個人不是自己就行。

“那就想辦法讓他向朝廷上書,請朝廷復行公田法,就是楊豐在山西搞的那一套,以公田法為名,分天下士紳之田,使各地再無地主。楊豐對此蓄謀已久,二位別忘了,他在山西已經搞得很好,而且先帝也早就提及此事。只不過都怕士紳無法忍受,故此一直佈局而已,若楊豐將天下官員皆換成新黨,此輩無一人出身地主,皆尋常軍戶子弟,甚至挑選時候都特意不要軍官子弟。可以說這些人不會有牴觸,只要楊豐一聲令下,他們就會在各地為其分田,如今若有地方高官上奏,公然請行公田法,必然投楊豐所好。

而後得其重用。

而我等需做的,就是讓天下士紳皆相信,楊豐將新人替換完成,就會行公田法,這是他蓄謀已久,只不過暫時沒有人給他做而已。

這才是他以新人替換舊人之真正意圖。

如此,天下士紳必然蜂起反抗。

而此輩足以拖住楊豐,而廣州朝廷則趁機整軍經武,召集忠義,趁此亂時北上掃清妖氛。”

鄭賜說道。

解縉和騫義面面相覷。

“二位,能否力挽狂瀾,使社稷幽而復明,就在此一舉了。”

鄭賜說道。

“我去一趟濟南。”

騫義帶著一絲堅毅說道。

彷彿一個即將力挽狂瀾的英雄。

“大明社稷,儒家道統,就看宜之此行了。”

鄭賜說道。

然後他很莊嚴地端起酒杯,騫義趕緊端起,再加上解縉,三人彷彿歃血為盟般一飲而盡,隨即他倆告辭一同離開。把他們送出門的鄭賜,回到這間雅間,笑容深邃地在那裡自己喝著酒,很快一個人推開門,用詢問的目光看著他。

“稟報公主,就說鄭某不負所托。”

鄭賜微笑著說道。

五臺山。

“我還以為都多麼聰明呢,這麼點小陰謀就上鉤了?”

楊豐有些鄙視地說道。

好吧,鄭賜是他放出的內鬼,其實也不能算內鬼,畢竟這個計劃真要成功了,那鄭賜依然是英雄,是儒家道統的捍衛者。如果失敗了,那他作為公主的親信屬於成功完成任務,還是會得到重賞的,所以除了良心上會有點不安,其實真的是立於不敗之地的。

楊豐就是要清洗。

但問題是士紳們都屬於膝蓋軟的。

他們不會給他清洗的藉口,所以必須逼他們,而公田法是最好選擇。

更何況他本來就已經搞了,山西就是公田法,那裡沒有地主,土地不準交易,全是自耕農,當初搞完後甚至還讓老朱都有點心動,但還好老朱是理智的,知道這種事情在山西一個省幹可以。

畢竟那些刁民已經動手,而且楊豐還承包了稅收。

但不能擴大化。

擴大化的後果,就算是他也壓不住的。

但朱允熥因為年輕,倒是的確多次提過這件事。

所以士紳們是有這種疑慮的。

如果這時候有趨炎附勢的奸臣獻媚於楊豐,專門上奏請行公田法,無疑就等於點燃士紳的怒火,那些儒生在民間繼續散播公田法的訊息,就會徹底引爆士紳的怒火。必要時候他也可以刺激一下,比如給鐵鉉升官,比如以模稜兩可的方式下旨提一提,必要時候肯定一下賈似道……

賈似道的確是個渣渣。

丁家洲逃跑的罪洗不白的,但他的公田法真沒錯啊!

炒作唄!

再說也不是炒作,他真是要在大明至少部分地方推行公田法的。

總之刺激士紳們反抗。

然後他趁機清洗。

“不過他們倒是真的挑了一個最好的犧牲品。”

楊豐說道。

“這個鐵鉉原本歷史上很有名嗎?”

小公主說道。

“把你四哥氣的抓住後,和方孝孺黃子澄等人一個待遇的。”

楊豐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