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遠戍報烽火
章節報錯
蜿蜒的山道上,一大隊騎兵正在挽馬前行。
在騎兵佇列的中間,那獨有的一輛馬車很是顯眼,前後左右不少騎兵護衛。
這就是魏廣德所在的大明巡邊大臣的隊伍,幾日時間他們就過了平谷,但是沒有繼續前行去薊州休整,而是直接轉道去了馬蘭峪,在那裡和三屯營派來的一隊騎兵匯合開始了巡邊之旅。
需要說明的是,平谷東面的薊州,也就是後世的薊縣,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明朝薊鎮或者說薊州鎮。
薊州是薊州,薊鎮是薊鎮。
明朝的薊鎮其實在遵化以東的遷西縣,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屯營才是薊鎮的中樞,薊鎮總兵府就位於這裡。
明代為了維護北方地區的安寧,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沿線設定了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薊鎮、太原、固原9個軍事要鎮,史稱“九邊”。
薊鎮總兵府最初在桃林口,桃林口位於永平之北,東接遼東鎮,也是長城一處重要關口,但是畢竟距離京城較遠,長城上一些重要的關隘如冷口、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等險地俱在其西,作為全鎮的指揮中心,顯然位失於偏。
於是在永樂後期,陳敬任總兵時,移鎮於獅子峪,解決了坐落失偏的問題,避開了地處前沿的弊病,但是獅子峪地域狹窄,且無衛所和屯地,不能屯重兵以禦敵。
獅子峪位置並不理想,所以天順二年,胡鏞任總兵時,選擇了三屯營,闢建城池,興建營署,把鎮所由獅子峪遷到遷西縣三屯營。
從此,凡薊鎮鎮守總兵官,協守副將,分守參將、守備、遊擊等官員皆駐三屯營。
薊鎮之重,首先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面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只有五十餘公里,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只有百餘公里,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薊鎮地區由塞外越邊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關隘密集,在兩千裡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歷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出京城已經十餘日,魏廣德隨著大隊已經看過馬蘭峪隘口城防。
在宣府向京城發來急報後,兵部一面上奏和研判局勢,一面向薊鎮總兵府發去訊息,讓薊鎮所轄各隘口加強防禦,所以魏廣德他們到達馬蘭峪時看到的就是城關上下明軍士卒已經嚴陣以待,隨時可以投入防守作戰中。
魏廣德隨著翁溥檢查了馬蘭峪的城防,翁溥很清楚下面這些軍將的尿性,沒有去按照花名冊點檢校閱軍卒,只是把重點放在防禦物資的籌備上。
馬蘭峪也算是長城沿線的一處重要關隘,按制應有兩千人馬駐防,魏廣德站在城頭大致估算了下,軍卒實際大概只有千餘人,也就是在這裡有接近五成的空額。
心裡嘆口氣,搖搖頭不再去想其他,跟著翁溥檢查防禦物資。
其實他也知道這可能已經算是好的了,在江南,就說九江衛的兵馬,實際戰兵只有兩成,其他在冊的八成平日裡都是農兵。
兩成能算戰兵的還是因為九江衛幾次出兵,讓衛所一直不敢放鬆軍事。
也就是這裡地處邊鎮,隨時都可能面對北邊草原的敵人,所以這裡的軍將還算知道好歹,弄了五成兵員。
離開馬蘭峪,巡邊隊伍沿途又檢查了大小城關十餘處,現在已經到了第二個重要關口將軍關,這裡也叫將軍石關。
“那石頭可真大。”
遠遠的,魏廣德就看到前面關城和關城旁邊那座巨大的石頭,彷佛是一塊完整的石塊。
“之前我聽薊鎮的人說了,那石頭名叫將軍石,據說是以前哪位將軍在那裡點兵點將,故而那石頭名叫將軍石,這將軍關的名字也叫將軍石關。”
旁邊的張吉急忙接話道,這些天魏廣德交給他一個任務,那就是交好薊鎮的人馬。
好吧,其實魏廣德想的還是他們對這一代熟悉,進退應該比較有章法,關鍵時候能夠藉此那啥。
很快來到將軍石關,魏廣德已經熟悉了所謂巡邊的流程,簡單看看城防部署,然後就是檢查城防物資。
相對來說,在兵員就這麼多的情況下,能夠加強的也就是籌備充足的城防物資,至少在遭到韃子突襲的時候,城關上的守軍有充足的滾木礌石等防禦物資使用,不用直接和韃子短兵相接。
在缺乏軍餉和訓練的明軍官兵來說,近戰、肉搏戰已經無力和外敵對抗,只能利用守城一方這個優勢禦敵。
進城以後,魏廣德和翁溥就默契的分開行動,各自去檢視一部分工作。
除了最初幾個城關兩個人還不熟悉,所以一起檢查外,之後魏廣德和翁溥已經進行了分工。
翁溥是老資歷,調進兵部也已經數年,所以防務部署這塊是他主要負責,魏廣德則是檢查防禦物資的準備情況,清查盤點大概數量和存放位置。
對於防禦物資的存放,魏廣德還是比較重視,別準備大批守城物資,關鍵時候用不上那就危險了。
在九江衛,以前老爹就有這個習慣,他收繳本該發放到士卒手上的武器,也是怕士卒窮瘋了把東西拿出去賣掉,好在他們所處的位置不錯,所以倒是不擔心被敵人突襲。
另外後世發生不少事件,比如九一八等,都是在守軍武器被收繳入庫後,在臨敵時手中沒有武器導致的悲劇發生。
魏廣德可不希望這個時候還把一堆防禦物資都鎖在倉庫裡迎接他們的校閱,之前幾個小關口的守將就是這麼做的,然後被從七品的魏廣德一頓勐批,從頭罵到腳。
很爽。
記得當初聽說兵部主事就敢逮著九江衛指揮使大人一通大罵,魏廣德現在才感覺到身為文官的這點優勢,可以隨意的辱罵這些兵頭,他們還不敢還嘴,只能老老實實受著。
不過在爽快之後,他又想起老爹和大哥,天知道已經他們會被那個七品小官也是這麼對待。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才深深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武人是真不容易,又要絞盡腦汁弄錢養家,還要承受上官和文官的欺壓,另一邊關鍵時候還要提著腦袋和敵人作戰。
想到這個環節後,魏廣德之後也就不怎麼罵人了,只是後面看到那兩個把守城物資鎖在倉庫裡的才破口罵上兩句,然後就盯著,看他們派人把物資送上城頭去了才算了事。
今天到了將軍石關,自然還是由他去檢查防禦物資的準備工作。
將軍石關這裡準備到是很充足,守城器械和物資全部都堆放在城關上下,還有一些則是在倉庫裡,不過這也正常,不可能把全部東西丟放城樓下,首先要能放的下才行。
物資和書冊上差不多,一般對於一些微小誤差魏廣德也已經視而不見了,只要不是短缺太厲害。
城上城下的物資檢查一遍,他就走上城關和翁溥翁大人匯合,順便彙報他這邊的檢查情況。
走上城牆,首先入眼的還是那蜿蜒如長龍的長城,城牆從腳下向前後順著山勢盤旋。
這幾日,魏廣德已經看多了明長城,但是每次上來看到還是覺得心潮澎湃,確實壯觀。
這可不是後世遊覽北京只能去那幾處長城可看,那時候的長城除了開發的那些景區外,周圍幾公里,十幾公里外的城牆早已坍塌。
現在雖然文武官員都存在貪腐,可是好歹長城作為防禦工具一直髮揮著作用,守關士卒一直在進行維護,所以現在的長城整體來說還算完好。
魏廣德上了城關,就看見翁溥正在和將軍石關的守將說著什麼,不時向著城下守將手指的位置張望。
魏廣德心裡很清楚,翁溥這是還在瞭解周圍的地形和防禦部署,看樣子還沒有完事兒。
翁溥看到魏廣德上來,也只是含笑點點頭,隨即繼續和那守將詢問關城的防禦情況。
魏廣德站在一旁,一邊豎著耳朵聽那邊對此地的介紹,一邊向外張望,欣賞此地的美景。
此時長城上看到的是晴空萬里,一碧如洗,湛藍湛藍的天空,長城內外則是一副鬱鬱蔥蔥,綠意盎然的山林畫面,如果沒有帶著任務來此,魏廣德想來在這裡泡壺茶,悠哉悠哉的邊喝茶邊欣賞美景倒是一件樂事。
魏廣德干脆站在牆面,雙手撐在城垛上向北張望。
將軍石關一側的長城是向東延伸,另一側則是在此地轉了個九十度的彎繞向北方,這裡也是一個長城的突出部。
沒辦法,長城修建的時候就是按照山勢修建而成,此地山勢如此。
魏廣德順著長城極目遠眺遠方的城牆,這一世視力保護很好,飲食也不錯,沒有這個時代不少人患有的夜盲症,魏廣德努力的看向最末尾的城牆,這也是最近他找的一個娛樂的方式,順便還保護眼睛。
只是,在他盯視遠方不久後,心裡就湧起莫名的震撼,遠處看不見城牆的山崗上,飄起陣陣青煙。
看看天色,昨晚是在離石關十餘里的地方野外紮營,今早起來吃了飯食就趕到這裡,也快到中午飯的時間了。
翁溥那邊談完事兒,檢查工作完成,也該吃飯了,沒看到嗎,山那邊已經開火做飯了。
魏廣德在心裡想著,也不以為意,只是在他要轉換視線去看看其他的時候,稍近處,他所能勉強看到的一處長城敵樓,應該是敵樓吧,畢竟城牆上冒出的一個臺子,又是輕煙渺渺。
魏廣德心裡好笑,這長城之上駐防的明軍也是有意思,做飯還挺有規矩的,一處一處點火做飯。
魏廣德沒有轉移視線,而是繼續盯著那邊看,下一個敵樓那邊什麼時候也開火做飯。
不到半盞茶的功夫,果然下一個敵樓青煙升起接著就是一個個逐漸向這邊延伸而來。
魏廣德此時面帶笑容,很是輕鬆寫意的看著這一副場景,在長城上玩火,後世可是見不到的。
記得當年他去爬八達嶺長城的時候,在門口就被收走打火機。
魏廣德都不知道,就是磚石的城牆,有能點燃的東西嗎?
好吧,或許是預防山火,魏廣德也沒法說什麼。
不過想到此處,魏廣德不覺生起一點惡趣味,要是在八達嶺那段城牆上刻個“魏廣德到此一遊”的字,後世自己看到會怎麼樣。
不過他到了這裡,這一世到了後世還有沒有他也說不清楚了。
只是逐漸的,他輕鬆的笑容有點僵住了,目力保護的很好,這一世的耳力也不錯,因為他此時已經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隆隆的炮聲。
魏廣德敢肯定,這不是打雷。
晴天霹靂,雖然有這個詞,可魏廣德沒遇到過,他並不怎麼相信。
“轟轟轟......”
魏廣德已經發覺不對勁,雙手放在耳後希望加強自己的聽力,回憶著剛才聽到的聲響,心裡默數到底是響了四聲還是五聲。
“翁大人,翁大人,情況不好。”
好吧,隨著青煙逐漸靠近,魏廣德已經看清了那青煙那裡是炊煙,那是一股股升騰而起的濃煙,而且隨著燃放煙火墩臺的靠近,魏廣德也看到了那也不是一股煙火,而是三股還是幾股,只是升騰起來後隔得遠,看著像是一股濃煙。
烽火。
後世人,因為中國普及的義務教育,新生群體中少有人不識字,自然也知道歷史上中國傳遞軍情用的什麼方式,那就是烽火臺。
那一個個墩臺此時不是在準備午飯,而是在想著遠方報信,有敵情。
隨著魏廣德的喊聲,翁溥等人都轉過頭來,很輕易就看見了遠處幾股青煙。
不經意間,翁溥已經走到城牆邊,雙手撐在牆垛上向那邊看去,嘴上還問道:“看得清嗎?幾烽幾響?”
魏廣德以前也是不懂的,可是這次出公差,自然惡補了一點軍事知識,這些都是九江衛沒有的東西,以前他也從沒關注過。
明成化二年有令:“邊候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在魏廣德反應過來後,他就已經在算炮響了幾聲,這時候還是看不清烽火的堆數。
“看不清,大概是四聲還是五聲。”
魏廣德只能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