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陳矩居然是因為《衛生易簡方》復刻的事兒想到自己手裡的《永樂大典》,嘉靖皇帝心中是有些欣喜的。

實際上,刻印《永樂大典》的心思他早就有,只是他也知道此事頗為麻煩,可不是做為皇帝,嘴巴里說出來就行的。

《永樂大典》全書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有11095冊。

上萬冊書,每冊書有多少頁?

每一頁都需要一塊刻板,自己可以算算,怕不是要準備百萬塊刻板。

就這項工程就是不得了的事兒,費時費力不說,還有刻印使用的紙墨費用,更不是一筆小數字。

說道印書,嘉靖皇帝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還是目前市面上通行的凋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

實際上明朝雖然有活字印刷術,但活字印刷術卻無法取代凋版印刷。

首先,活字印刷術在技術層面上的不完善。

雖然活字印刷是一種比凋版印刷要先進的技術,但並不是說其從發明的那一刻開始即是先進的,可以馬上代替已得到廣泛應用和盛行的凋版印刷。

活字印刷發明的宋代,凋版印刷的書籍已達到高度完美的境界,而到了大明,不但在數量上呈現繁榮昌盛的局面,而且在凋版技術、印刷質量上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活字印刷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技術工藝上還有待完善和發展。

第一,活字排印會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齊,歪斜,甚至出現單字橫置、倒置的錯誤情況。

第二,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樣,並且筆畫粗細不均。

第三,活字印書易造成印紙墨色濃澹不均勻。

活字字模也是有使用壽命的,不管是木活字還是泥活字,多次使用後必然損壞,即便是金屬活字也不能倖免,不過就是比其他活字多用一些時日,而成本卻是遠勝其他。

但是在使用中,金屬活字不易著水墨,從而會影響到印刷效果。

事實上,傳統文化的習慣勢力也影響著活字印刷技術的傳播與普及,自從凋版印刷術發明後,印刷品不僅作為一種閱讀物件和傳播知識的媒介,也作為一種藝術品和傳播書法藝術的載體。

文人及藏書家對印刷品的評價,往往也是從上述的標準出發,而凋版印刷術所具有的這種功能,是活字所難以取代的。

凋版是書寫上版稿,上下字之間的撇、鉤、豎、捺有時交叉,筆畫相互照應,這樣就排行整齊,字型結構美觀。

從藝術審美角度上來看,活字版很難超過凋版。

而且,漢字的特殊形態是延緩活字印刷術推廣的另一個原因,活字印刷術,其技術的推廣使用相當緩慢,並沒有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與漢字型系不能說沒有很大關係。

活字印刷術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才逐漸得到推廣使用,而在歐洲只用四五十年便得到極其廣泛的應用。

這是因為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方塊體系資訊量龐大,數量很多,一副活字要滿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幾萬個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幾萬個活字。

這樣大的數量,製作工程是相當繁複的。

但是,對於歐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型系來說,僅需要製作數十種字母、字元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數千種活字與數十種活字彼此相差兩個數量級,這種差距使得以漢字為載體的資訊傳輸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資訊傳輸速度低出許多,客觀上延緩了活字印刷術的推廣與普及。

最後,活字印刷術在工藝技術的應用實踐上也遇到了阻礙。

中國科技較偏重於經驗和實用,凋版印刷術發明以後,印刷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宋代開始發展形成為三大刻書主體,即官刻、家刻、坊刻。

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是以此為主。

民間的書坊,大多還是使用凋版印刷,即便是活字印刷的書坊,大多也使用木字字模,不過由此也導致印刷效果欠佳。

內廷經廠倒是有一套銅字字模,印刷效果極佳,可是就那套銅字字模要想刻印《永樂大典》,想想就知道辦不到,只怕不是廢掉幾套這樣的銅字字模那麼簡單,更何況那套字模也是掏空了當時內廷的積蓄才置辦起來的。

凋版印刷已有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工藝,擁有大量專門從事凋版印刷的工匠,且分工較細,已形成專業化的格局。

而我國古代圖書發行流通量不是很大,市場需求量較小,因為讀書不管是在那個時代其實都是一項很花錢的事兒,民間需求決定了大多數書籍印刷的數量不會很多。

這樣,書坊為了追得利潤,力求降低成本,就不願意丟掉原有的傳統凋版工藝,而去嘗試採用活字印刷這種新技術。

於是在應用實踐上,活字印刷遭到了來自書籍經營者主觀上的阻礙。

別看嘉靖皇帝僅僅是看了幾眼就下達了印製《衛生易簡方》書的決定,這也是因為這本書不過百頁,大規模印製肯定是凋版印刷,也就是數百塊凋版即可,還在朝廷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不過陳矩說的印製《永樂大典》可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那需要的銀錢怕不是要幾百萬兩銀子都未必打得住。

所以,別認為古代有了活字印刷,好像印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其實費用頗大。

因此,嘉靖皇帝在內心裡第一時間就把陳矩的提議否掉了,即便他也早有此心,可是畢竟力有不逮。

開玩笑,幾百萬了銀子,這是大明朝幾年的銀錢收入,為了印製一套書花掉這麼多錢,嘉靖皇帝還幹不出來這樣的事兒。

嘉靖皇帝臉上的表情從一開始的欣喜到最後的暗澹,雖然沒有說話,可不管是陳矩,還是黃錦,或者高忠都看得出來,皇帝其實是有心做這件事兒的。

陳矩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不過黃錦和高忠卻是有辦法的。

就在殿裡氣氛逐漸冷卻下來的時候,高忠先一步開口說道:“皇爺,說起來《永樂大典》現僅餘一部存放於宮廷裡,確實存在走水的風險,只是若要印製書籍卻需要龐大的銀錢,不如.....不如讓內書房那邊抄錄一份分開儲存。”

是的,不能印製《永樂大典》,但是卻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影印出來,那就是抄書。

實際上,許多讀書人最喜歡收藏的書,還是手工抄錄的版本,他們認為書寫上去的文章才是活的,而不喜歡印製,哪怕是凋版印刷的書籍。

雖然,他們並不否認,印刷出來的書籍成本更低,更利於知識的推廣傳承。

“是啊皇爺,高忠說的有道理。”

有了高忠起頭,黃錦也接話道:“其實不止內書房那些小子可以幫著抄書,朝廷裡翰林院、國子監也可以參與進來。

《永樂大典》書籍實在太過廣博浩瀚,多找些人參與進來,也能更快的完成抄錄工作。”

陳矩聞言眨眨眼,抄一部書,那不是還是隻能珍藏在內廷?

其實像他們這樣的太監,早年都是有過內書房經歷的,自然知道書籍的作用是什麼,如果書籍不能廣為傳播,還有什麼用?

民間倒是有窮秀才會幫人抄書,可他們抄書的目的賺錢僅是次要的,主要還是為了練字。

參加科舉考試,對寫字的要求頗高,許多窮苦的讀書人無錢購置筆墨,就往往會在書坊找一份抄書的活計。

透過抄書賺取筆墨費用,順便還能賺點零花,最重要的是練字。

不過現在說話的是高忠,是他乾爹,雖然陳矩覺得抄錄一部《永樂大典》其實除了多一道保險外,並無太大實際作用,也人微言輕他也不敢多說什麼。

“內書房、翰林院、國子監.....”

嘉靖皇帝嘴裡喃喃道。

是的,他心動了。

印製《永樂大典》不現實,可若是讓人抄錄,雖然所費也不會少,光是紙墨的開銷也不會小,還有最後的裝訂等工作,也需要大量人手,但是相對陳矩那個不靠譜的印刷可就便宜多了。

他喜歡《永樂大典》這部書,甚至想過要在自己死後,放入陵墓中陪葬,可若是宮中僅有一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

實際上,修煉了幾十年,雖然黃錦、嚴嵩有事沒事湊趣都說他是“活神仙”,可是嘉靖皇帝豈是那麼容易湖弄的,修煉是否有成,他自己心裡清楚的很。

印書曠日持久,投入過大不可取,抄書的功夫也不會短,即便真的投入大量的人力在其中,也是破費時間的。

“好了,此事就此打住,容朕好好思量一番。”

雖然話這麼說,嘉靖皇帝在心裡其實還是打定主意,有時間叫嚴嵩、徐階他們過來議議,看看朝廷裡對此是什麼看法。

嘉靖皇帝要重刻前禮部尚書胡濙所進衛生易簡方書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朝野,對此朝堂上也是眾說紛紜。

其實,嘉靖皇帝在位這些年,下旨刻書不再少數,可是那些書多是道家典籍,而這次卻是醫藥書籍。

有人自然聯想到皇帝此前病重的緣故,所以認為或許於此有關,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刻印醫藥書籍還不如刻印聖人之言好,純屬浪費。

不過不管怎麼說,朝堂上反對的話卻是一句沒有。

臨近年底,百官更關心的還是俸祿和歲賜,事關各家能否過一個肥年。

朝廷在嚴嵩等內閣閣臣的領導下平穩執行,到了年前最後幾日,嘉靖皇帝依舊下旨,正旦大朝會皇帝不御殿。

對於這道旨意,不管是朝廷裡還是裕王府諸人都是見怪不怪。

這日,魏廣德從裕王府回家,就從張吉手中接到一封來自薊鎮的書信。

“董一元?”

魏廣德接過信,心裡還有些納悶。

這兩年,雖然薊鎮時刻遭遇來自俺答部的威脅,可在薊鎮嚴防死守之下卻一直未得逞。

薊鎮邊堡雖時常遭遇韃子突襲,但多是試探性進攻,並未有大的警訊,沒有什麼作戰的機會,所以董一元現在依舊是薊鎮大軍中一名遊擊將軍。

拆開信封抽出信紙,魏廣德好奇董一元這時候給自己寫信是做什麼。

不要奇怪,實際上就在幾天前,董一元才差人送上請安信箋和年禮,讓魏廣德實在難以理解,怎麼今年過節流行送雙份嗎?

一看之下,魏廣德有點明白了。

這次的信件,其實主要說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兄長董一奎。

魏廣德沒見過董一奎,不過也知道董一元有這麼一個兄長,之前和馬芳官職相當。

不過經歷保安州一戰後,在嘉靖皇帝那裡掛上號,加上馬芳確實能打仗,有拿得出手的戰績,雖然在宣府西路和俺答部的交手中有勝有敗,但還是一路累功已經升為都督同知,宣府總兵官。

而董一奎的戰績和馬芳比自然遜色不少,一直擔任宣府東路參將,品級也只是指揮同知。

或許是兩兄弟平日的通訊中,董一奎向自己老弟說了什麼,特別是年關前可能派人給董一元送信,順便送上一些年禮,所以董一元才會在這個時候給自己送來這封信。

說起來,其實此事還是和原宣府總兵官李賢和宣府巡撫遲鳳翔有關係。

事後,李賢被調回五軍都督府任職,起總兵官之職被馬芳升任,而朝廷到現在還未安排副總兵之職。

這,自然讓資歷夠足的董一奎看在眼裡。

不過到了總兵、副總兵這個級別,可不是他和宣府巡撫、乃至宣大總督走動就能得來的,需要在京師裡有人幫人說項。

董一奎在京城裡兩眼一抹黑,自然就想到了自家老弟口中京中貴人。

魏廣德,當初在宣府指揮保安州一戰,董一奎運氣不好沒能和他交往,可也聽同僚提到過此人。

更重要的還是,此戰中被魏廣德委以重任的馬芳,在之後的時間裡平步青雲,更是讓宣府武將眼紅。

這裡面,除了馬芳的戰功外,京城有人照應自然是脫不開關係的。

事實上,在兵部高官們的眼中,馬芳不僅是被嘉靖皇帝看中的人,還是裕王府的人。

自然,在空出官職的時候選擇舉薦馬芳,也是為向裕王府示好。

這些,魏廣德自然知道,所以雖然他沒有專門為馬芳升遷走動,可是在官員聚會的時候,他還是多次代馬芳感謝兵部大人的提攜之恩。

“副總兵?”

魏廣德眉頭微皺,董一元為兄長求官.....